《愛情山手線》的故事並不複雜,是一個青梅竹馬的愛情故事,圍繞的是夢想與現實這老生常談的主題。但很奇怪的是,觀眾的心卻被劇情所牽動,完場更為兩名主角不能相愛深深感到遺憾。
太陽底下無新事,此劇很好地示範一套劇是否扣人心弦並不在於劇情是否迂迴曲折、天馬行空,而是如何把內容深刻地展露,就好像人人都會拍風景照,卻不是人人也可以拍出山水之美。
此劇之成功之處,是此劇很成功地營造了「代入感」:一方面是對整個環境設定的共鳴,這個是指利用集體回憶的魔力;其二是經歷的營造,我們像是和戲中角色一同成長,角色好像是我們人生中曾經認識的其中兩個朋友。這種「代入感」是整套戲最重要的價值,使一個很普通的故事,卻發揮出神奇的感人力量。
整個環境設定的共鳴是指《山手線》很著意強調戲的本土色彩——屋村的樓下;香港經歷的大事件如九七回歸、SARS、WTO;香港人具資本主義色彩的踏實心理等等。正是由於本土色彩的劇在本土上演,《山手線》不用多描述那些香港大事,我們自己就已經在心中為劇情增添很多背景,整段劇情不用多對白亦十分立體,觀眾不禁回想起自己在當年是怎樣走過這些日子,引起很充分的共鳴。屋村樓下的設定,更是很多香港人成長的地方,屋村樓下在香港人心中連帶著很多人生經歷和情緒,所有劇情發生在屋村樓下亦是一個很精妙的設計。
至於經歷的營造,香港編劇界前輩劉天賜在談編劇理論時,很強調角色的重要性,說觀眾很快就會忘記劇情,但卻會記起角色,例如丁蟹、許文強幹過甚麼,我們大抵已經忘記了,但他們鮮明的角色卻長存在觀眾心中。《山手線》中角色的性格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追求理想、率性而行的珊,以及顧家踏實、長情的誠,二人性格站於兩極,相處時而分,時而合;有猜忌,又有坦誠相對;有豆芽夢的時刻,又有殘酷的現實。
但很特別的是,《山手線》沒有為了這鮮明的角色構思複雜劇情,而是很著意要我們和角色一同成長,我們看著角色走過人生中的重要階段,我們不期然就開始視戲中角色為朋友,開始為戲中角色著急,使那段很普通的感情,有了很深的情感和內涵。經歷的營造,總括而言是不走廣度(複雜劇情),而走深度(共同經歷)的方法,《山手線》用得十分成功。就是「環境設定的共鳴」與「經歷的營造」,使此劇淡淡的劇情,深深地感動了觀眾。
重演介紹提到因為三面台的局限,不能播放影片,所以重演時加入了幾組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情侶做默劇過場,作為首演中影片的代替品。這大抵是此劇之一敗筆,我猜想這些過場是想把此劇的主題體現在不同種類的愛情中,深化主題。但在觀眾角度看,這些過場一方面短,加上用默劇形式表示,觀眾根本難以投入。我沒有看首演,但我猜想用影片作過場會更加有力量:因為影片可以用一種紀錄片的方法拍攝,例如拍攝一些白頭到老的夫妻,一方面,觀眾可以很快入信,而且亦會為現實世界中的真愛感動,更能深化此劇之主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