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劇團」製作、何偉龍導演和翻譯的紐.西蒙劇作《再見女郎》,曾於1977年被改編成電影版並奪得奧斯卡獎項,但對今時今日的觀眾而言,故事流於公式,「一對母女跟一個陌生男人被迫住在一起,然後母親與男人由冤家漸發展成戀人,怎料男方為事業跟女方提出分手,最終大團圓結局!」能吸引到怕老套的年輕觀眾嗎?就11月12日下午場的情況所見,入座率欠佳,而大部分觀眾是上了年紀的,他們是為了懷舊(因年輕時看過電影版)才入場嗎?
幸好《再見》的故事只會在美國發生,有濃厚的地域色彩,令整齣戲平凡中見獨特的吸引力。所謂「地域色彩」,是指暫居於紐約的男主角Elliot(陳淑儀飾)是一名百老匯演員,他像當地不少演員一樣,視演舞台劇為晉身荷李活(位於要坐飛機才可到達的加州)拍電影的踏腳石,這樣的背景便主宰著三個主角的命運與心境,如Paula(朱茵飾)的多位前男友均為遠赴荷李活工作而跟她分手,她自然不想Elliot重蹈覆轍地離開自己,但又想Elliot走紅而非一事無成;Paula的女兒Lucy(約九歲,蘇曉蓉飾)因失去親生爸爸而很想有一個穩定長久的新爸爸陪伴自己;Elliot非常著緊劇評人對自己的評價,怕到荷李活的心願幻滅,但又意識到自己愉快地融入Paula與Lucy的生活中。角色對去與留、得與失的態度,讓三位演員能把一些看似「細眉細眼」的情節和多個處理得夠清晰的感情轉折位,變成充滿戲劇衝突、張力和暗湧的亮點。
從Paula與Elliot鬥氣地要對方遵從自己定下的同居規矩但又被迫適應對方的生活習慣(Elliot赤膊彈結他和練瑜珈時焚香,變成令Paula暴躁的笑料),到Paula遇劫時感到Elliot很關心自己便對他產生好感,再到失意的Elliot喝醉時Paula無微不至地照料他,以及Paula推銷「心心相印廁所板」時Elliot以一句「好靚,好身材」確定彼此的情侶關係,最後到Paula得悉Elliot要赴荷李活時激動地控訴:「今次是我人生第三次做啦啦隊隊長!」並騙自己說:「我無崩潰,已經好堅強!」都是一些場面和台詞寫得精彩的感情轉折位,為三位主角與觀眾締造了一段悲喜交集的難忘回憶,令人明白到「愛不簡單,應珍惜得來不易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Lucy情緒失控地在Elliot面前狂扔家居用品的一場戲,處理得別出心裁但又有點過火,起初觀眾還不知這小女孩何以會失控,但後來就知道她得悉Elliot又當不成自己的新爸爸,可惜此段風格硬朗的戲易使人對精靈機智的Lucy反感,若將戲變成Lucy靠口才或其他軟功逗Elliot改變獨自離開紐約的決定,會帶來更吸引的戲劇效果吧?
朱茵把Paula從對Elliot黑面到著緊他一切的心路歷程,演得很細膩;蘇曉蓉於劇首時有點緊張,導致咬字不清,幸好愈演愈有自信,一言一行便活現Lucy那精靈機智的魅力;陳淑儀善將Elliot的心態巧妙地變成充滿特色的笑位,如Elliot喝醉時躺在床上,多次如殭屍般彈起身表示怕劇評人批評自己,便使觀眾對他的過分憂慮感到好笑。何偉龍飾演一個熱血的前衛百老匯導演,破格得來又入型入格。
台上出現未被摧毀的世貿雙子塔、電話亭和舊式轉盤電話,加上充滿爵士樂色彩的過場音樂和那些把藝術融入生活的新穎廁所板設計,都像活地亞倫的紐約電影系列般,販賣著紐約的都市風情,尤其強調當地人愛藝術與時尚的一面。不過,劇中的過場音樂顯得太長,令每場戲之間出現冷場,觀眾根本不用那麼長的「留白位」來消化或回味上一場戲。
(原載於2011年12月第9期《三角志》)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