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與失衡――評脱皮爸爸
文︰黃雯怡 | 上載日期︰2012年4月25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脫皮爸爸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3/10/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據說人瀕死前,能在剎那之間回顧一生。話劇《脫皮爸爸》則將這剎那延長,用三個小時的時間回顧了一個典型日本父親的一生,亦回顧了戰後日本的發展歷程。該劇最突出之處,在於用寫實主義手法講述荒謬之故事,兩者相斥相合,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而「香港話劇團」的本土化翻演,更將粵語固有的生活化特色融入其中,使這齣戲更具親切感。

 

劇中男主角卓也面臨失業、喪母、外遇曝光、妻子要求離婚等一系列的人生危機。這樣的遭遇對於任何邁入不惑之年的男人恐怕都是致命打擊,更何況卓也身處社會結構尤為穩定保守的日本。劇作者以神話般的荒謬奇遇來對抗這看似無解的殘酷現實:卓也患腦退化症的父親竟在一夜之間返老還童──年輕了二十年!而後更每日褪去一副皮囊,六日之內變回二十出頭的青年。卓也由此認識到了父親不為自己所知的一面,並從中找回了新生。

 

個人認為,講故事的方法有兩種:一種重結局,即處處設懸念,把包袱留到最後一刻;另一種重過程,即處處埋伏筆,結局水到渠成。《脫皮爸爸》顯然是後者。不管是首尾呼應的敘事結構,還是喜劇化的敘事基調,觀眾早已得到強烈暗示,這齣戲必會以一個光明的結局收尾。既然結局已在意料之中,創作者要考慮的即是如何讓過程之發展足夠有趣之餘,也能讓結局之到來顯得合情合理。

 

在過程方面,創作者的把握可圈可點。首先,全劇細節處理上注重平衡。開場和結尾,逆生長的父親和生活停滯的兒子,幹練懂事的妻子和嬌柔任性的情人,呼應與對照隨處可見。佛經有云,不生不滅。這觀點若翻譯作現代科學,便是能量守恆定律。劇中,不斷年輕的父親用自己不斷死去的軀殼,為兒子停滯的生活注入前進的動力。雙方的關係並非直線發展,而是有進有退。父子之間既有溫馨剖白,也有激烈爭吵。創作者尤其注重每一幕的節奏,確保快慢有序,張弛有度,如眾人熱鬧狂歡之後各自黯然神傷,爭吵之後緊接溫情對話。其次,充滿象徵意義的道具為情節發展埋下伏筆。香蕉和蟬點出蛻皮主題,紙飛機暗示父親的飛行員生涯以及日本經濟的起飛,雪櫃、風扇暗喻對母親的追憶⋯⋯諸如此類,給觀眾以足夠聯想空間。

 

然而在結局方面,創作者的平衡之美被打破了。以文藝對抗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烏托邦,而劇中對卓也電影理想的鋪墊又略顯不足,以致最後卓也重執導筒的選擇顯得避重就輕。並且,卓也在前五幕中的轉變並不明顯,而最後一幕的「重振旗鼓」完全依托於第六幕「合家團聚」的感動之上,轉折太過突兀,有刻意之嫌。

 

除此之外,劇中暗藏的女性隱線也值得一提。乍一看,該劇從劇名到主要人物都是男性,女性角色在劇中分量似乎十分微弱。然而仔細觀察即可發現,該劇所有的主要戲劇衝突都是由女性角色來推動的。可以說,所有男性角色的「生死」都由女人來決定。卓也之「死」始於情人佐藤的糾纏,其「重生」則是因為母親的出現,妻子的最終離去。父親卓二郎的「生」是因為一位女工的髮卡,「死」亦是以妻子之死為觸發點。不知作者是否有意以此隱喻日本男性的沒落?又或者是表達對傳統女性的讚美?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傳播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