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采碧塔卡樂舞團」採用峇里人習慣的巡遊儀式作為音樂會的序幕,音樂總監馬迪.泰涅用一組定音鑼鐘組成的鍋鑼奏著「搖擺步」旋律,所有樂師、舞蹈員及長老穿著整齊服飾,二十多人浩浩蕩蕩由舞台上層,唱著詩歌巡行至下層的舞台中。在樂舞團唱著最後一句詩詞「求同存異,真理如一」後,音樂會正式開始。
樂曲《戰爭得勝》是一首克比亞印尼民族傳統樂曲,兩個鼓手坐在舞台中間,其餘的二十多人分兩邊在舞台上排成八字,兩個鼓手用手勢起拍,其他樂師相繼加入,從前奏曲開始發展,透過對敲打大鑼、鑼鐘、笛、鼓,大鈸等傳統樂器,樂隊利用音槌敲打出不同的樂章,終樂章時交織造出戰爭勝利,喜氣洋洋的氣氛。
《詠頌史詩》是混含音樂、詠唱與舞蹈的表演,樂段通過速度的變化,從低音向高音辨識強弱,穿著雍容華貴服飾的舞者環繞細小的舞台舞動,微妙的舞姿糅合強勁打擊樂,以身體的彎曲、手臂的屈伸及手指的動作,表達出感情的變化,她更一邊敲打鍋鑼一邊詠頌峇里文詩句。除舞姿外她的眉目亦很有張力,不時用凌厲的眼神射向觀眾,有如神靈在激勵及鼓舞信眾,她的演繹帶著濃厚印尼峇里人的廟會色彩。
第五首《開場曲》是廟會儀式伴奏的古典樂曲,主要樂器是一列十個定音鑼鐘,樂曲的節奏由慢至快,樂段由三十二拍的旋律組成,不斷反覆重奏,通過速度的變化,將速率增加到頂點;樂師技術精湛地擊打著樂器同時,亦用心聆聽著其他樂師的節拍,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此曲節奏充盈著強烈的律動,曲終時餘音凝聚在空中,是一首令人振奮的樂曲。觀眾看到樂師表現出很輕鬆的神態,實際上他們是非常專注及嚴謹。
《勝利青年》是一首舞曲,曲式結構由一段很長的克比亞開始,一段獨舞之後是由兩位穿男服的少女跳出的雙人舞。她們舞姿輕盈,跟隨著樂隊所奏出的不規則的樂章,富有韻律地舞動。錯綜複雜的擊鼓節奏,把樂曲推到高潮的同時,她倆的舞姿卻細膩而流暢,統一及協調得宛如一對機械公仔,那婀娜的舞姿是以她們頸部的擺動、手臂及手指屈伸來盡情表達。最後加入首位的獨舞演員,三人的舞蹈跟隨著變化萬千的擊鼓節奏,與樂曲一道把表演推到高潮,場面十分熱鬧。這個舞曲表現出歡樂情懷,刻畫出勝利場面。而觀眾的熱烈反應說明了這是一場非常精彩的表演。
首次接觸嘉美蘭的我,感受到熱鬧的音樂,整晚樂團的演奏是非常有默契及齊整。樂師憑他們深厚的音樂造詣,停頓及起拍精妙準確,獨特的嘉美蘭音樂風格是很適合在廟會與喜慶場合中表演。
演出後的座談會亦讓人印象深刻。華楊.帝比亞教授解答觀眾題問之餘,更示範了敲打樂器,亦告知觀眾傳統嘉美蘭音樂是全男班的樂團,現受西方影響己有女樂師加入。為活力充沛的嘉美蘭音樂增加新元素,可在印尼嘉美蘭音樂基礎上,加入西方的元素,令曲風更為豐富。香港觀眾有幸欣賞到印尼峇里北部的傳統文化精粹,增加對其他音樂世界的認識,確是一次愉快的文化交流。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