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眼睛和耳朵發現新大陸── 樂韻流金嘉美蘭
文︰王禧彤 | 上載日期︰2012年4月25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采碧塔卡樂舞團
演出單位︰采碧塔卡樂舞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8/10/201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來自印尼峇里島北部的「采碧塔卡樂舞團」所帶來的嘉美蘭音樂,確實對從未接觸過印尼音樂的人無論在視覺和聽覺上都有很大的衝擊。

 

嘉美蘭音樂源於爪哇,以銅鍵敲擊樂器、鑼、鐘、鼓及竹笛為主要樂器,這些樂器的音色是否傳統對整首樂曲出來的效果有決定性影響,因此每一個樂團都有自己獨特的調音,外來樂器是沒法融入樂團的音調中。此外,演奏時需配合舞蹈和吟唱經文,才算得上是完整的嘉美蘭音樂表演。

 

現時嘉美蘭分為爪哇及峇里兩派,樂曲結構都很相似,區別在於後者的節奏較急速且多變,旋律亦較密集。采碧塔卡樂舞團所演奏的峇里嘉美蘭,讓觀眾欣賞了技巧與音樂性兼有的演出。演出一開始由名為「Reyong」的樂器領奏,銅片琴、竹笛等樂器期後陸續加入,展開樂曲。樂器有時交替演奏,有時合奏,但整體旋律仍然十分急速,即使間奏部分亦只減少了樂器數目,速度沒有因此稍緩。銅片琴音高而薄,合奏時樂師會迅速敲擊銅片,藉此形成了一條隱隱約約的旋律線。這種特別的旋律不同於一般音樂如歌般的旋律,它很難抓緊,但細聽卻發現看似簡單的旋律其實是由大量而且密集到不可能完全聽清楚的音組成,樂曲風格令人讚嘆之餘,亦深深感受到樂師深厚的功力。沒有優越的合作性和演奏樂器技巧,是沒法做到密集而不凌亂,清脆且不刺耳的音色。

 

除了出色的演奏技巧外,舞蹈表演亦應記一功。演奏第二首曲目時,舞者隨著音樂徐徐步出舞台。舞者衣著華麗,頓時成了注目焦點。此時音樂明顯有襯托舞蹈,節奏上配合了舞蹈動作,舞者的舞姿亦隨節奏不斷轉變,時而激動,時而平靜,通過豐富而誇張的面部表情,靈活多變的眼神及大幅度的肢體動作,藉以表達喜怒哀樂。此外,舞者採用了男女混合舞姿,下身模仿男性走路姿勢,雙腿分開,腳尖指向兩旁並左右急速移動;上身卻模仿女性神態,雙手抬起,手腕及手指動作嫵媚。這種舞姿打破了男步女步的界限,造成特別的視覺衝擊。舞蹈演出到了中段,舞者還要演奏樂器及吟誦詩歌,才算是完成一個完整的表演,可想而知樂團對團員的要求絕不低。

 

整場演出最令筆者感到讚嘆的地方是樂師不只是演奏樂曲,他們還透過樂器及眼神互相交流,不自覺地輕擺身體,配合節奏地搖動,而這些微小的動作都令整個樂團的凝聚力更強。隨著音樂節奏變得愈來愈高亢、急速,樂師的肢體動作幅度也愈大,眼神交流更頻密,整個表演的張力被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大大加強,觀眾彷彿給舞台上的一股力量攝進去似的。

看畢采碧塔卡樂舞團演出,的確大大擴闊了筆者的眼界。對觀眾而言,這個表演無論在曲式和舞蹈上也別樹一格,帶給從未接觸過印尼音樂的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唯一略嫌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演出場地的限制。嘉美蘭音樂本是户外音樂,户外演奏的樂種移師室內,樂器便沒法做到最出色的擴音,餘音來不及消散,稍稍影響了樂曲的音色。但撇開這個限制,《樂韻流金嘉美蘭》不只娛樂性十足,其神秘而獨特的風格亦勾起了觀眾想更進一步了解嘉美蘭音樂的慾望。音樂是需要互相交流才會產生更多新意念,而這次的演出確實形成了一個成功的平台讓音樂影響音樂。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