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交響樂團:莫扎特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及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
文︰鄭政恆 | 上載日期︰2012年7月1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小交響樂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6/201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一邊廂的「香港管弦樂團」有新音樂總監,荷蘭指揮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走馬上任接替迪華特(Edo de Waart),另一邊廂的「香港小交響樂團」也努力經營。我很喜歡「小交」的選曲排陣:首先,「小交」在不少音樂會裡包括古典樂派、浪漫樂派和二十世紀音樂,比較全面,沒有偏向。另一方面,整個樂季奏出全部四首布拉姆斯交響曲,也有多首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有統一完整性。六月二日的音樂會(黎志華指揮)就是其中一例。

 

上半場有帕特(Arvo Part)的《弟兄》(Fratres),是弦樂隊和敲擊樂版本(本曲不同樂器演奏版本不少),《弟兄》一如帕特不少作品,是用了鐘鳴作曲法(tintinnabuli),用簡單的旋律及和弦組合,並不炫耀技巧,達到宗教沉思的效果。當天「小交」的弦樂隊有不俗的水準,音量適度,簡潔有力,具有中世紀素歌(plainchant)的肅穆氣韻,綜觀整晚的表現,相信樂團首席James Cuddeford的領導應該不錯。

 

《弟兄》之後,就是莫扎特的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k467),去年獲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第二名的韓國鋼琴家孫熱音出場。孫熱音當晚的演出水準令人滿意,清晰、流暢而明朗,略帶感性但不過度。她有青春的活力,放之於莫扎特的作品尤其適合,首尾樂章的華彩樂段也展現出壓場感。至於「小交」,如我之前所說,弦樂隊是不錯的,尤其在第一及第三樂章,可惜的是,在著名的第二樂章慢板中(經常在泛舟湖上場面中響起的背景音樂),第一小提琴在第二小節的F竟然不準音,這個閃失難免讓我打了一個折扣了。更大的不妥是巴松管,整晚的錯處不少。總的來說,「小交」大體上以弦樂隊表現最佳,銅管組則比木管組出色。

好了,另一個音樂會焦點是下半場的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op.98),這首交響曲是我的至愛之一,也是不少樂迷的心頭好,尤其是Carlos Kleiber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的DG版,應該是樂迷人手一張吧。

 

回到當晚。第一樂章呈示部有不錯的開始,相對平實,恰如其分,將悲劇的氛圍緩緩帶入,可謂先聲奪人。到發展部168小節往後弦樂隊的Accent及marcato都做到齊而有力(尾聲也有同樣的水平),再現部334小節往後第一小提琴也奏得柔美,到底比之後跟隨的木管有感情得多。

 

其實,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最難處理得好,不少錄音的高下之分,就看這個比較獨特的慢板(相對於其他三個快板、感情色彩強烈的樂章)。當晚,第二樂章確實較為失色,主因大概就是管樂吃重,而管樂沒有弦樂隊團結,音色也不大均勻,得出的效果是略為鬆散,直至中間的再現部才見神采。第三樂章是C大調,詼諧曲式,十分歡欣,弦樂隊在發展部及尾聲的高音尖而不刺耳,整體而言也是完整、緊凑,為當晚演出水平較高的一個樂章。

 

至於第四樂章,是布拉姆斯別出心裁的力作,以帕薩卡利亞(passacaglia)曲式進行,開首八小節是主題,布拉姆斯刻意借取自巴哈的清唱劇(Cantata)《Nach dir, Herr, verlanget mich》(BWV 150),往後是三十二次變奏及短短的尾聲,盡見布拉姆斯發展音樂動機的過人功力。又正如布拉姆斯的提示,要奏得熱情而有力(energico e passionato),「小交」的活力十足。在最後兩次變奏中,銅管十分「爆棚」(四支Horn、兩支喇叭加上三個Trombone,而且是accent加double forte),幾乎蓋過了全部木管加弦樂隊,唯獨放在台側的定音鼓可以倖免。「hi-fi友」可能會眉飛色舞,我則覺得用力稍猛,但這就是聽live concert的獨特經驗吧,只有在場才感受得到。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聲韻詩刊》《方圓》編委。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三本。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