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藝術︰荒井壯一郎打擊音樂會
文︰陳楚珊 | 上載日期︰2012年8月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思人創作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2 - 23/5/201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荒井壯一郎打擊音樂會於上年香港藝術節首演,今次重演以黃偉文、林一峰、莫文蔚等本地pop icon的口碑作招徠,兩場演出聽說接近爆滿,相信荒井和搞手林一峰對此應該感到滿意,畢竟打擊樂在本地並不算是特別受歡迎的音樂類型。

 

Live Looping:一人演奏,多層聲音

 

音樂會以荒井的獨樂開始,一人演奏多種打擊樂器作即時錄播,並不斷在錄音之上加上新的樂器,形成一場熱鬧的合奏。這種live looping的演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代實驗音樂家Steve Reich、Brian Eno等人的作品,而近代beatboxing的玩家也經常用到live looping來豐富演出。Live looping有趣的地方在於打破現場音樂演奏的限制,荒井因而可以用一雙手「即時」演奏多種樂器,透過調節音高、音量、播放速度,製作出千變萬化的合奏效果。這種演奏方式是聲音與空間的實地對話,音樂作為一種表現於時間流動的藝術形式,本該只能在此時此刻出現,一瞬即逝。Live looping就是把存在於「過去」的音樂與「現在」的音樂重疊起來,在現場空間一併發聲,從而把音樂演奏變成了一場「演出」,而演出內容就是荒井如何把樂器逐一加到錄音中。在西方音樂的美學當中,音樂可說是比擬的藝術,模仿人的喜怒哀樂、模仿大自然的聲音,音樂與它所指涉的東西存有一定的距離;而像荒井這樣在觀眾面前逐一敲打樂器作即場錄音再播放出來,這個獨樂樂部份就是一次音樂創作的示範,直接向觀眾展示各種聲音的來源,這與我們往常去音樂會聽到的是創作成品的經驗不一樣。以live looping為音樂會掀開序幕,顯示出荒井是位富有當代音樂精神的打擊樂手,不主張製造幻象和追求唯美,忠實地把聲音呈現出來。

 

Sound Art:多媒體與即興互動

 

荒井把這種當代音樂精神在音樂會中從頭帶到尾,及後與不同樂手合作的部份都盡力把音樂變成「演出」,有故事有因由。這樣無疑豐富了音樂會的觀賞經驗,不是各組人出來演奏完便算,台上可觀的不只是樂手,還有各式各樣的元素,例如荒井與兩位北京樂手的爵士三重奏,觀眾聽到的是類近低音大提琴彈出來的walking bass,在台上看到的卻是兩台keyboard;荒井又利用PixelToy的何山所設計的程式,把節拍與影像連在一起。這種多姿多彩的演出沒有好與不好之分,音樂與其他媒體結合,感觀效果必然是豐富的。唯一令人擔心的是當音樂會過份著重演出效果的時候,一些重要和基本的東西,如樂手的技法、音樂編排等等,很容易會遭到忽略,失卻了音樂會該以「音樂」為主的本質。

在音樂會結束前,荒井花了大概半小時的時間用ipad app來跟觀眾互動,即時錄取觀眾製造的聲音,再把聲音結合成為一首節奏樂曲。音樂和聲音藝術(sound art)之所以為藝術不是嘈音,那一線之差別就在於音樂和聲音藝術是表現聲音和節奏組織的藝術形式,而嘈音可說是聲音和節奏的胡亂結合。互動部份表現了荒井對聲音即興結合的天份,那是音樂/聲音藝術嗎?我們可以怎樣利用多媒體帶給我們的各種方便及可能令演出更創新、更具藝術性,而不止流於「好玩」的層次?我相信這是當代樂手在當前面對最大的挑戰。

 

(原載於2012年8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現於香港大學修讀音樂學(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