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脱得下一身舞衣?
文︰陳冠而 | 上載日期︰2012年10月2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脫衣秀2012 »
主辦︰城市當代舞蹈團
演出單位︰城市當代舞蹈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7-9/9/201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脫衣秀》四支風格迴異的新創作品,由四對編舞X時裝設計師組合打造而成,一次交流平台式的小試牛刀,時裝與舞蹈的交叉感染。


去年香港藝術節上演的舞蹈時裝秀《WOW》焦點在於展現時裝,舞蹈是烘托,是一個供時裝展現可能的載體;而《脫衣秀》的主體則始終在舞蹈之上。從策劃人語與宣傳句語中,我當然期望看到是時裝與舞蹈的對話實驗,但從作品的呈現看來,對話不足,終究還是看舞為主。舞台即使設計成一個時裝天橋式的伸展台,基本上卻還是與一般三面舞台用法相近。


掙不脫規範:龐智筠 Inside Out


啟始時舞者們穿著鬆袴袴的裇衫,一副早上起床,要穿衣上班的惺忪模樣,然後出現可雙面穿著的大衣則是主調,仍是龐智筠慣熟的都市生活小品。此作較多特意為與衣服發生關係而設計的舞蹈動作,但大多與以往現代舞作的用法相近,視衣服為一件道具:穿穿脫脫、如被衣服制肘、又或把外衣翻來覆去,以形成一些串連動作等。當中的戲劇感有點罐頭,都是一些慣用場景的拼貼,太循規蹈矩,也太小資情調,感覺不出編舞者想說甚麼,也沒甚麼力度可言。反而後段較純舞的段落能營造出一種氣氛,還比較有看頭。


聲音實驗與強烈的肢體風格:李思颺、王丹琦 The 3.5th Dimension


與其說是與時裝對話,倒不如說是一次聲音與舞蹈的實驗。王丹琦創作的聲音營造出冷冽酷異的氣氛,與燈光共同勾勒虛幻的場景:以吱啞的開門聲音開展,伴隨而來是像進入某空間的一道光,然後是一堆無以名狀但誘人想像的聲音……有力地帶領觀眾進入另一個世界。貫穿整個舞作,聲音的使用與舞蹈動作的關係是強烈的。更為突出的是,編舞已經發展出一套相對圓熟的美學風格體系,於身體動作的探索上走出一條獨特的路向:帶有芭蕾嚴格訓練痕跡但已轉化為扭曲形態的肢體、力量極強的背與腿部動作、俐落嚴謹兼具爆發性的身體狀態。同時,舞者的表現亦十分出眾,在技巧、感覺與動作的細膩展現都是極高的水平;由此既看見舞者的潛能,也看得出編舞的功力。


街頭味進駐:黃振邦 Dress Me Down


黃振邦融進了街頭味濃的舞蹈動作,與CCDC一向的優雅風格非常不同,這樣的嘗試在CCDC的舞台上很有趣。可惜的是,動作未能為舞者所消化,由編舞到轉化為舞者自身的語彙之間,存在頗大的落差;因此跳出來的感覺有點勉強,離真的使用這種身體質地去述說故事,尚有一段距離。而黃振邦企圖使用寶座與唯一一位男舞者這些明顯不過的象徵符號去述說階級與權力的故事,有一些意指權力鬥爭的爭奪寶座場面,也有掌權者與無權者的對峙,但始終停留在很平面的想像中。舞蹈動作亦未與場景融和,展現不出應有的叛逆或挑釁力量。


劇烈的搖晃:馮樂恒 Fighter


在社會運動的飄搖之中,我來到高貴而空調強勁的文化中心,進入向來優雅的CCDC舞台,身心都是一片抽離。馮樂恒的舞出中卻兀然出現雞蛋與高牆、苦行、令人聯想到反國教的抗爭情景,對於剛在政總離開來到劇場的我,真的是一陣搖晃。如此鮮明的時代回應,在近年的香港舞作中,確實是鮮見的。即使此作在肢體語言上尚未發展出十分統一的美學系統,但敢於嘗試高度戲劇化的場景,亦令人驚喜。如抗爭、嘉年華式遊行及雞蛋高牆的段落,均沒有為「舞」所限,肢體的動作與能量目的在於完成戲劇想像;而空間上的嘗試也十分大膽,例如群舞者面對移動的高牆、及後段使用到四樓而把舞台切割成兩層空間等。更自由的馳騁,有衝破框框的力度,也讓所說的話更為鮮明確切。可發展得更細緻的是,現在每段情節上均在展現同一種狀態,若當中有推展或更細膩、更多層次的描繪,舞作便能躍進更深的世界。


脫甚麼衣、秀甚麼舞?


作為讓近十年間出現的年青編舞展演的舞台,我們看見「第二梯隊」應有的特質:拋開CCDC一貫的精緻優雅動作,取而代之的是可能生澀、未提煉完全的帶有雜質,可是生機處處的一鍋爛泥苗子。


從以上四作可見近年本地舞蹈作品的某種傾向:融入戲劇元素,或嘗試走舞蹈劇場路子的姿態很明顯。曾經揚棄戲劇性的現代舞,再走到今天舞蹈劇場…為甚麼我們重新把舞蹈與劇場連結在一起?我們怎樣再次重新思考舞蹈的「敍事」或「表意」?是次有些舞作極倚仗戲劇場面,但在處理上,又受對戲劇與舞蹈分割式的想像制肘,變成了一段說故事加一段跳舞,處處坑洞與斷裂。我想,如果說舞蹈劇場,理應尋找的是在語言(或傳統的戲劇性敍事)之外的,一種身體的、意象的表現。


然後是編舞意向的確立。到底在這一支舞中,要探索或發問的是甚麼?在這個命題之下,尋找身體的姿態、尋找自己的語言,而不是援用慣熟的語彙。這是由新進編舞,步向風格確立的重要一步。就這一點來說,我認為李思颺及王丹琦的編舞風格已經邁向成熟。


另外,關於跨界對話方面,這次在時裝與舞蹈的交流上,我有感是意猶未盡的。反而有些編舞則自己進行著另一些融匯不同舞種、不同文化風格,或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試驗,鑄煉著一些未知形態的新聚合物。這種較全方位的、敢於跨界,具有包覽式的藝術視野的探索精神,亦是新編舞所需要的特質。


(節錄版載於2012年10月《三角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