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有一首歌名叫《玩偶》,歌詞是這樣說:「我不想讀你的腳本,不想讓你動我的嘴巴,我不想往身上綁線,不想當你的玩偶——玩偶」[1],中國自古以來流行「男尊女卑」的思想,即使近代中國,情況亦不例外,當時的女性,在男性眼中就是王力宏歌詞說的「玩偶」。
由「進劇場」改編的《玩偶之家》,正是講述這樣一個的發生在1968年,華洋雜處的香港的故事,就算直到現在,或許仍然有很多女生感同身受。不過,戲劇中的主角「娜拉」的結局卻有點不同,她不甘心成為別人的扯線木偶,最終,她選擇了離開,不再當一個扯線木偶,套用現代話語,就是跟自己的丈夫「分手」,獨立生活。
這是一部以女性主義思想[2]為中心主題的作品。簡單點說,就是突出女性的地位,藉此動搖自古以來,男性固有的崇高地位。諸如商場女性廁所不足、結婚後女人需跟隨夫性,都可以屬於女性主義的範圍。在《玩偶之家》中,娜拉處處受丈夫的牽制,丈夫經常說「你需要我教導」、「我會教導你」之類的話,又認為娜拉能力不足,就算工作上有阻礙,也不願意說給娜拉分擔。事實上,娜拉在丈夫病危的時候,曾經拯救了他,比很多男人都能幹。
但是家庭負擔束縛了娜拉,雖然丈夫以「little bird」稱呼她,不過娜拉被家庭囚禁著,根本不能自由自在地飛翔。在香港這個先進社會,尚有一些保守的男人認為女人應該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內」,更何況劇中那個年代?在家庭這個觀念的層層壓力下,娜拉甚至不敢追求自由戀愛,明明不喜歡丈夫,但也無法接受暗戀她的Dr.Rank的好意。
娜拉最後關門出走那一幕,一直被認為是《玩偶之家》的經典場面,象徵不拖拖拉拉,以後和丈夫各走各路,兩不相欠。而「進劇場」特意調淡四周的燈光,讓光線集中照射娜拉的背部,將她的身影打在牆上,形式一個類似十字架的烙印,顯示了女性要抬起頭的決心。
不過,《玩偶之家》一些處理也有讓人值得疑問的地方,首先,就整個大布局而言,將整個故事背景轉移到香港發生,無疑會讓觀眾更有親切感,但為甚麼一定要是1968年華洋雜處的香港?因為當時民智相對落後,還沒有女權意識的醒覺?還是因為這樣更符合雙語演出?劇作似乎並不能說服讀者時代背景與中心主題之間有甚麼必然性。
另外,原作《玩偶之家》強調的是娜拉受到層層的壓抑,因為身邊男人的存在,使其身分邊緣化了。但新編《玩偶之家》,主角娜拉明顯具有影響力,例如她介紹朋友Christine到銀行工作;當娜拉出走時,她的丈夫甚至跪下求她原諒,可謂「反客為主」。當然,既然是改編作品,或多或少需要跟上時代,不過,如此一來,劇作最後,娜拉的出走便變得沒有那麼「理所當然」。
「男尊女卑」這個思想控制了人們幾千年,仍然被束縛著的女性是時候認清楚,如果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應該像最後的娜拉一樣,不再忍受,而是狠狠地撇下壓抑自己的男生,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了。
(原載於2012年11月《三角志》)
--------------------------------------------------------------------------------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4ceS21QZKrM
[2]根據「維基百科」: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目前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