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偶人生
文︰賴勇衡 | 上載日期︰2013年3月20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戲偶人生 »
主辦︰第四十一屆香港藝術節
地點︰油麻地戲院
日期︰12-15/3/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作為一個香港人,說起布袋戲,立刻想起的是候孝賢《戲夢人生》的李天祿,和曾經在亞洲電視播放的《大儒俠史艷文》劇集。那麼布袋戲還害怕失傳嗎?《戲偶人生》(原名為《手的故事》,似乎改名也為引起《戲夢人生》的聯想)的賣點卻是中國布袋戲幾近失傳的危機;我們或可藉此反思一下民間藝術傳承是怎麼一回事。


《戲偶人生》是一台以布袋戲為主,有關布袋戲的多媒體演出,內容與形式高度結合,是一個反身性的作品。布偶師楊輝出自北派布袋戲世家,他從兄長楊烽身上繼承了父親楊勝的技藝。可惜文化大革命摧殘傳統文化,楊勝被迫害至死,藝術家也只好拋下布偶,拿起《毛語錄》苟且偷生。楊輝擺脫了傳統北派布袋戲的戲曲風格(有「生旦淨末丑」的角色,布偶師還要唱戲唸白),為他父親、兄長和自己造了布偶,以充滿象徵性的手法,講述藝術世家的個人史。形式上,他拼合了多種媒體和表現手段,讓敘事的部分和非敘事的部分交錯接合,真人表演與布偶演出結合,豐富了整個演出流程的節奏和層次。他首先表演的,不是布袋戲,也不是親身演繹自己的故事,而是布偶師伸展手指的熱身動作。他盤坐地上,把食指和中指像「一字馬」般往下壓,再高舉左手擺動,展示其手指關節所能擺動的幅度遠超常人。《戲偶人生》以此作為開端,就是在提醒觀眾,藝術表演不只有幕前演繹出來那令人眼花繚亂的幻像世界——那是一個符號的、表象的世界,但其背後是有血有肉的、具體的、有實際歷史的藝術家。其修煉經年的肉體,修道者閉目打坐的姿態,燈火續燃的意象,結尾時由其法國助手彭可雷以同樣的姿態(在舞台上同一位置)繼承著,則可見其意欲進一步,把這手藝從物質層面出發,甩下其國族標籤,尋求普遍人性的、靈性層面的升華。


傳統布偶戲會在一個猶如小型建築物的「彩樓」上演出,布偶師會躲在後面。但在《戲偶人生》裡,布偶師和布偶皆為演出的主體,所以楊輝利用了整個舞台,加上兩個能移動的、讓布偶演戲的戲台,戲中有戲,台中有台。背景是高而窄的屏幕,投放葉怡蘭設計的錄像。當中包括渲染氣氛的詩意影像,也有配合敘事的,例如講及楊輝在八九民運後須離開大陸,遠走他鄉,屏幕上就顯示經典的坦克車照片,然後是波動的水面;特別珍貴的是楊輝在法國一所圖書館找到的,他父親表演布偶戲的紀錄片片段。楊輝充分利用了錄像、舞台演出和布偶戲三個空間的互動組合。他除了透過紀錄片與父親對話,他也跟手上的布偶對話。他故意撤去了遮蔽布偶師的彩樓,自己露面。若觀眾看不見布偶師,維妙維肖的布偶動作,會造成它們彷彿擁有了生命的幻覺,這彷彿是「好的布偶戲」的標準。但楊輝反其道而行,揭露布偶戲背後的物質條件,突出布偶師操縱之重要。在自述個人家族史之前,楊輝先演一段古代夫妻「耍花槍」的戲。妻子生氣,悶在一旁;丈夫焦急,手足無措,布偶師要同時操控兩個姿態、動作節奏有異的布偶演對手戲,雙手協調難度甚高。楊輝不單露面,更涉足入劇情中,提點丈夫如何安慰妻子。這種布偶師與布偶對話的方式,在西方偶戲中也常見,被楊輝吸納過來,卻不減讓布偶活動得栩栩如生之奇觀趣味。


之後他演繹父親在文革時被批鬥至死的一段,格外沉重;特別是當他把那些布偶一一拋在地上,更令人揪心。布偶師不是很愛惜布偶的嗎?怎麼會把布偶這樣丟來丟去?但布偶跌在地上的「痛」正表達出一個藝術家被迫把家傳手藝拋棄的那種折磨;這是楊氏布偶戲歷史之一部分——楊輝兄弟在文革後一度重拾布偶技藝,但兄長楊烽後來捨棄布偶戲,移居美國;楊輝在後來移居香港,懷才不遇,一度也想過放棄,直至他遊走歐洲時得到支持,才繼續發展布偶戲。楊輝親手雕刻他們三父子的頭像,神態活現,但其家族的故事卻不是現實主義的風格,而是充滿象徵的超現實手法,略去了冗長的敘事細節。他以巨龍象徵毛澤東發動文革,以小天使代表在歐洲遇到的知音人。助手彭可雷既飾演其弟子,也是巨龍和小天使的操縱者。天使這一段糅合了中英夾雜的對話和流行音樂,扭轉了前半段的悲傷調子。問題是彭可雷用粗啞的聲線演繹小天使,又好像沒有使用咪高峰擴音器,沒有字幕,坐在戲院後排的觀眾未必能清楚聽到台詞。加上這一段是象徵式的、超現實的滑稽戲,也增加了觀眾透過前文去推斷、理解情節的難度。


之後楊輝更進一步,利用錄像技術和舞台空間的特性,跟彭可雷演一場臨場教導戲。本來布偶戲只是讓觀眾看見演出的正面,他們卻讓觀眾同時也看到背面;不過正、背的位置是相對的:一方面,在「師徒傳藝」這層面,他們背台演出,把布偶戲的戲台也扭轉過來,讓觀眾看到戲台背後掛著的道具、布偶,也讓平時觀眾看不到的,操控布偶的「秘密」手法呈現出來;同時戲台上演出的「武者打老虎」戲碼,則透過攝錄機同步呈現於背景的屏幕上(在另一場兄弟打鬧的戲中,竟然有「快動作- 慢動作- 快動作」這種在電影常見的手法,楊輝也把影像媒體的特色也吸收進布袋戲演出裡面)。「師徒傳藝」這場戲十分豐富精彩,既以滑稽劇形式講述楊輝在海外終於能讓布袋戲藝術傳承下去,也利用了多重的空間去展示如何擴闊傳統的表演形式。


甚麼是傳統文化的延續呢?時間是流動的,文化之傳承其實也必然意味著變化。楊輝在異鄉反而保存了家傳技藝,在歐洲和各種偶戲藝術家交流過,可見其手藝須不斷變化才有其生命。他的布偶戲已經是世界性的藝術,但這並不意味著跟傳統割捨,而是在創新中保存歷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戲劇及電影評論人,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候選人。網誌及Facebook專頁:我不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