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I.T.S.C.A.P.E舞蹈團曾創作探討城市生活的作品,其以酒店和商店等流動性極高的地方作為舞作的背景。《失真都市》進一步延續舞團對城市的探索,舞團的藝術總監著意於舞台上書寫現代的寓言故事。舞作在空間的營造上極具心思,其嘗試打破地域和虛實的界限,使作品富有層次感和趣味性。
舞者以扭曲的動作探索空間,共同書寫了一個既陌生又親切的都市寓言。七名舞者各有其動作,如困於氣球內的男舞者戴著氧氣筒以極緩慢的速度重複跑步動作,而身處於另一個氣球內的兩位女舞者則與之相反,不時快速地跳躍。舞者以不同的動作探索可活動的空間,其動作看似割裂,但實質有共同的主題—扭曲,舞作中大量的地板動作都以扭曲的形態出現。如當氣球逐漸洩氣,男舞者把氧氣筒置於頭上,以上半身為平衡重心作側身爬行、逃離氣球,其臉部表情痛苦且扭曲。造成舞者動作扭曲的正是空間的改變,而氣球是城市的象徵。扭曲的動作和縮小的空間折射了現代都市空間的變形,空間的變形造成人的變形。人受著空間的壓迫,失去了直立行走和跑動的權利,被迫扭曲身體。都市的崎形展現在舞者病態的動作和表情上,表演富戲劇性和真實感。
再者,多媒體的運用把虛實的空間結合,豐富了舞台的層次。舞作分為兩個部分:舞蹈和電影。舞蹈部分的設計富有趣味,投影的文字與舞者、觀眾間有互動的係。當舞者被困於氣球內,其試圖以跳躍、踢腿和跑動等動作突破狹窄的空間時,螢幕上的文字顯示出城市人以高價購買狹小居所的現象。文字指涉的不只是舞者的動作,也是觀眾的生活處境。投影、舞者的動作與觀眾在心理層面上進行互動,觀眾對城市生活的感知與舞台上虛擬的空間會因觀眾的聯想合而為一。舞蹈結束後,台上空無一人,電影展示出兩個女舞者在天台、海邊和住宅附近舞動的影像。舞台的空間因媒體的轉換而豐富起來,舞蹈部分把香港、姆特帕和布魯塞爾三個城市的生活形態拼貼為一個整體的景象,其雖無顯示三個城市的象徵物,但投影指涉真實使拼貼而成的虛構空間虛中有實,電影則香港實景拍攝,景物如實的再現把舞台虛構的城市景觀還原為現實景觀。然而,舞者的作和實景因慢鏡和倒帶等的技術而變得虛幻。虛實的界線在多媒體的結合下變得模糊起來。
舞作除了在劇場內演出,更多次於各個城市的戶外地方演出。戶外的演出更能增加作品的意義。舞台模擬的城市與真實的城市能更緊密地互動,舞作的反思和批判能直指現實。觀眾在真實的城市空間中觀看表演,其既為觀眾又為表演者。而作品的音樂節奏和舞蹈速度與現實的生活速度也能詩意地結合在一起。無論劇場內外,《失真都市》都不失為一部有意思和富趣味的作品。
(原載於2013年8月《藝訊》)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