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我的《麻甩俠——大麻甩》?
文︰李智達 | 上載日期︰2013年3月27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主辦︰PIP劇場
演出單位︰PIP劇場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16, 22, 24/2/2013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很多人是不看商業化的劇目的,這種「自命不凡」往往令人錯失不少精彩演出。

 

機緣巧合下看了PIP《麻甩俠——大麻甩》,很不錯的觀劇經驗,作品精煉,甚具特色。

 

一)本土作品:一個很好的取材

 

此劇主題,就是麻甩。大抵是香港網絡文化中「高登」的投射概念。看似無聊,但在香港人腦海中麻甩不是個簡單概念——「高登」文化含有不少文化的變體、政治性、港人對不同議題的態度。麻甩又不頹廢、粗俗又不反智、戲謔而不冷血的高登本土式麻甩,雖然文本中沒有深入探討,卻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二)精準的互文技巧(Intertextuality)

 

戲中不停引用電影,如荷李活電影《蜘蛛俠》、《鐵達尼號》、《魔戒》;亦有近來的《一代宗師》、《孤星淚》,有時是角色、配樂,有時直接引用對白和唱歌。而創作者意識到這些互文(Intertextuality)是和觀眾共同認識的,觀眾和表演者一下子就接通了,可見表演者對觀眾群的理解十分透析。

 

反觀之前《三個麻甩一個騷》有不少互文的應用,引用很多經典劇目對白,雖然三個麻甩的觀眾群比較熟悉戲劇,但在解讀互文往往有所困難,可能表現方法的問題,也是互文材料選擇的問題(該對白是否為人熟知),三個麻甩雖然非常精彩,但應用互文時卻有突兀之感。

 

三)紮實的喜劇及默劇功力

 

泰臣無論是角色扮演、默劇、掌握和鼓動觀眾的情緒、唱歌等等都給人遊刃有餘之感,反映的是PIP對自己的表演形式的長處十分了解,經營商業喜劇,已達到一個很成熟的地步。

反觀墾劇坊近作《真驚驗》就是錯誤示範。《真驚驗》想建立驚嚇體驗,但明顯對形式沒有認知,舞台效果上只得三兩個變化,文本上沒有相對這個形式有什麼變化,仍是普通對話為主的劇本;導演在「驚嚇的體驗」和「文本主題/角色深度」又未能作出適當取捨,結果演員演得落力投入,但達不到「驚嚇」效果。

 

四)神秘的一桌兩椅

 

不少商業show都會有昂貴佈景、華麗炫目的效果。《麻甩俠》僅有一桌兩椅,但卻變化出抗日戰爭、水底、軍事總部、大廈外牆等等千奇百怪的場景,表演者還輕鬆自如地變換角色,還不時出現一人演兩人的場面,簡單設定而又千變萬化;最深刻是地獄一場,整個台像變成了一個血海,地獄中還有妖怪和大魔皇,鬼影飄飄是,但台上的佈置,就僅是一塊大透明膠布、一支手電筒、和少量燈光,就已經構成一個填滿整個壽臣劇院的地獄效果,何以不拍案叫絕?

也許《麻甩俠——大麻甩》並不是什麼深刻的作品,其中亦有未臻完善之處,如未能對不停出現的主題「breakthrough」進行較深刻的探討,所謂的探討並不是指哲學上的或者敘事上的擴展,而是如果能夠把整個劇的不同片段都整合在breakthrough的主題下,那觀眾就會對這個戲有更深刻印象,理解亦更加一致完整。但整體而言,我們能夠看到他做「對」很多事情;很多藝術性高的劇團,則經常做「錯」一些事情而令觀眾失望。

 

在不少劇場人心中,商業化的劇目仿佛是一個對手,藝術與商業各自出盡法寶爭取地盤,但問題對手有什麼武器,為何商業劇場如日方中,觀眾是否真的「咁易呃」,是值得去看清的。

 

(原載於2013年4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現為演藝學院學生,沉迷於戲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