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資深的兒童劇團明日藝術教育機構於今年春季演出由王添強編導、改編自格林童話經典的戲偶兒童劇場《睡美人》(Sleeping Beauty),根據場刊所述,此劇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2008年作為荃灣大會堂場地伙伴前的「經典」戲偶兒童劇作品,是機構四十週年巡禮節目之一。然而,這次演出觀眾席的空座率卻是非常高的,相信明日藝術教育機構都很想知道箇中原因。
在內容設計方面,不難發現演出與宣傳單張及場刊的內容簡介並不一致。在《睡美人》的宣傳單張上,內容簡介列出的角色設計及情節都是非常簡單的,本身已為小朋友明確地給出了一個思考中心,就是「有勇氣、責任及愛心是否就能解除毒咒」,而解難任務的主角必須要是「有勇氣、責任及愛心的王子」,這也算是忠於原著的改編,也是品德教育的美好呈現。可是,演出的時候,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卻加入了很多新的角色,包括了波仔、蝴蝶仙子、樹婆婆及皇后等,皆以戲偶造型登場,而故事發展亦隨著其他情節的加插,使內容非常散亂不一致。事實上,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在是次改編後的角色戲份並沒有平均分配,在安排上喧賓奪主,例如劇中費沙王子(劇中唯一的王子)的戲份設計並不重,反而把解難任務交託給波仔,使費沙王子變成了配角。而解難任務的角色設置也需要保持一致,否則會使年幼的觀眾感到很困惑難以理解,例如情節在交代波仔達成勇氣及責任心的解難任務條件後,又把最後一個解難任務落在已經沉睡的公主身上,這個安排實在使人匪夷所思。雖然解難任務最後勉強達成了條件,但是這樣卻無法有效地引起兒童觀眾的追尋思考。因為《睡美人》的主角本身應是沉睡的公主以及負責完成解難任務的王子,這兩者的關係則是因果關係,而是次改編在情節上卻無法彰顯當中的邏輯性,並且淡卻了公主及王子的關係(也許是為了盲目追求所謂的本地教育意義而不談戀愛情節)。
在角色設計方面,此劇只有兩位女演員及一位男演員,而故事則有四個女性角色(蝴蝶仙子、樹婆婆、公主、皇后)及兩個男性角色(波仔及費沙王子),原本都可以平均分配角色的,可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卻安排了男演員負責演出蝴蝶仙子及樹婆婆。當中,樹婆婆一角在初次登場是由女演員來聲演及操偶的,後來卻突然變成了由男演員來聲演及操偶,這裡的不一致亦造成了性別錯亂,使兒童觀眾看得不明白。
在互動遊戲方面,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在開場時介紹蝴蝶仙子、波仔及公主的一幕,點明他們要為公主慶祝生日而設計出生日禮物,當中安排了一些打球遊戲,雖然能帶動現場氣氛,但是娛樂性過重,只是為了增加熱鬧氣氛而已,稱不上的有意義的互動,而開場時情節略為冗長,導致無法及早進入故事的主題。而在此劇結尾處,則教育兒童觀眾學習祝福別人,並讓兒童觀眾自由發揮,時間上的安排則是洽到好處,惟這樣的教育只適合年紀較小的兒童觀眾。
在戲偶設計方面,公主作為主角之一,理應是眾多戲偶之中外觀上最美的,可惜其戲偶造型並不夠精緻,導致無法突顯此劇的主題《睡美人》;此外,仙子的造型也沒有使之「仙氣」十足地呈現,使觀眾大感失望。在操偶技巧方面,明日藝術教育機構也缺乏思考一些物理性質的問題,就是劇中理應只有蝴蝶仙子可以輕飄飄地呈現,而其他人類角色理應按照其角色需要增加一點重量,使之彷效人類活動。德國偶戲導演Frank Soehnle關注偶的形體如何從抽象的物件中被賦予靈魂,再到具象的行動創造,他認為:「偶戲就是造型藝術和戲劇最完美的結合,單是透過一個偶的造型和動作就能表達情緒和戲劇的張力。」[1]換言之,用偶作為感知的形體存在,一定是因為思考到真人表演時有些無法完成的事情、動作,或一些幽微的情緒和氛圍,於是由偶來完成代言。如此一來,若五個戲偶都像劇中設計般,皆是輕飄飄地飛走,則無法透過偶的動作去增加戲劇的張力。
在舞台設計方面,由於演出場地選用荃灣大會堂文娛廳的原故,舞台空間不大,但是明日藝術教育機構已經善用舞台空間,不時使用光與影作為背景的轉換。
整體而言,《睡美人》作為一齣戲偶兒童劇場,在故事訊息方面欠缺清晰,尤其缺乏邏輯性及連貫性,改編後失去了經典原著的焦點,而此劇也無法在劇長一小時的時間內平均分配情節,表現則稱不上為經典劇目。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