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語境差異與巡演的挑戰——香港藝術節《真.幻境界》
文︰比布 | 上載日期︰2025年4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025/03/16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其他 »

近年因為不少科技的發展越發昌明,藝術家們紛紛利用這新媒介挑戰傳統藝術,打破框架,從新的角度拷問藝術本質與不同命題。來自法國的編舞文森‧杜邦是次聯同沉浸式體驗設計師查理斯‧艾益斯,重新演繹杜邦在2010年的作品《舒芙蕾》。《真‧幻境界》分成兩個部分,現場舞蹈演出與虛擬影像 (Virtual Reality)。現場的舞蹈演出是《舒芙蕾》本來的部分,而虛擬影像則是設計師按《舒芙蕾》的動作和內容作延伸的。

 

現代舞作品多以肢體動作敘事,相對其他劇場作品比較少語言的部分。對於主創人而言,虛擬影像是將詩意的空間變得真實。筆者認為,虛擬影像的部分都是比較實在的場景敘事,現實的演出部分才是比較詩意的表達;所以虛擬影像讓觀眾大致有一個脈絡去想像,令從不/不多看現代舞的觀眾較容易進入純肢體的部分。

 

創作團隊嘗試以多種對立的概念切入,再將其模糊化,繼而引發觀眾思考。例如「旁觀/主觀」,創作團隊容讓觀眾有選擇觀看真實還是虛擬畫面的空間,所有觀眾手執的虛擬影像裝置如同看歌劇院演出的望遠鏡,令「觀賞」(seeing) 的經驗更加強烈。觀眾會不自覺有作為旁觀者(spectator),以比較抽身的目光看演出,但虛擬影像又是一個很強的沉浸式體驗,這種對比是有趣的。其次是「虛擬/現實」。主創以簡約的台面設計,對比虛擬的花花世界。舞者在舞台上真實地表演,而觀眾所手執的器材,就是為現實披上一層魔幻感、吸引力、精彩的調味料,可見他們有意反思現代人對虛擬和現實的理解,或再現兩者落差的意圖。

 

以上提及的概念都是容易讓跨文化觀眾產生共鳴的題材,但始終香港與法國的文化語境很不一樣,加上語言不通的問題,整個演出於我而言未能引發很深的共鳴和反思。

 

目前的呈現對文化語境的差異都未能照顧到,例如薩滿這個角色。薩滿對於歐洲文化來說,是自然、原始宗教等概念的載體,但香港人對薩滿的理解也比較少,頂多只能與神秘主義和宗教聯繫。倘若能對歐洲文化所理解的守靈祭、薩滿有更多認識,相信會對作品有多一層的理解。現在的觀賞經驗停留於對意象比較淺層和片面的理解,例如象徵死神的男舞者、遊走於生死的女舞者同薩滿交纏,以表示在生死界線的掙扎,但並不算深刻。

 

至於演出語言不通的問題,令我感覺有很多重要的資訊的確缺失了。首先宣傳上沒有特別提及演出會有任何語言,因此一開始我誤會了是無語言演出。可是在演出比較開首的部分,飾演死神的男舞者拿着鐮刀說了一大段獨白,從他的動作判斷看似是在計算鐮刀的長度,除此以外應該還有其他的內容,就無從得知。作品的最後,飾演屍體的女舞者唱了一首歌,有時候聽得到英文,但也聽得不太清楚。

 

倘若希望將作品帶到世界各地巡演,而作品又是基於某種特有的文化背景創作,文化語境的差異是其中一大挑戰。如果沒有作一定程度的在地化處理,或者沒有事先讓觀眾了解作品中的文化語境,則會影響當地觀眾的接收。雖然虛擬與現實的題材是全世界共有的題材,但也不見得這一部分足夠驚艷觀眾。特別是演出結束後,我才發現虛擬影像的畫面全是預錄的,並非即時配合現場畫面調整,則覺得有點可惜。除了科技部分不如如期厲害,並非實時與真實的空間並置也削弱了臨場感,減弱了作品的力度。因此作品存在不少有趣的素材,也有不少的深刻畫面,但整體也不算是一個讓人驚艷的作品。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文化研究人,劇場愛好者。閒時於個人專頁「比布的小星球」發佈電影、劇場及書籍分享或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