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藝子柔情風韻之美——「日本傳統藝能——長唄與藝妓」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5年4月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南蓮園池香海軒
日期︰2025/03/07-08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舞蹈 »

上一次欣賞日本藝妓的演出(嚴格來說,應說「藝子」,京都傳統不稱藝妓),同樣是在是香港藝術節,當時是筆者首次能夠現場欣賞來自京都藝子的演出。當年的節目《藝子與舞子》(Geiko and Maiko),邀請來自日本京都祇園花街的藝團,在中環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及在古色古香唐代建築的南蓮園池「香海軒」舉行。筆者當然選擇了在氛圍較配合的香海軒去欣賞。據當時團長富森れい子女士講解,這是京都祇園藝子首次離開日本出國演出,她與兩位老師,帶著幾個小妹子跑碼頭,為國爭光,心情壓力巨大。那次,還有一名搞氣氛的青年男藝子隨行,身穿和服,束西裝頭,與戰前一般昭和時期男子的日常打扮無異。當晚天氣非常寒冷。十三年後的今天,她們在大會堂及同樣在南蓮園池「香海軒」表演;在香海軒演出的最後兩天,亦巧合地寒冷。晚上由兩旁地燈照耀的小路走進香海軒,幽靜的環境,令心態都仿如回到古代,再與藝子們相會。相對於近年看到的中國舞蹈演出,傳統的日本與韓國舞的肢體語言,似乎更加強調一氣呵成、浪濤一樣、一環接一環的基礎。說穿了,就是有如耍一套流麗的太極拳一樣,連綿不斷、柔中帶剛。

 

筆者今次看了兩晚的演出,不過第二晚主辦機構已沒有再公佈節目程序。兩晚的節目有重複的情況出現,但假如對於這類表演內容並不熟悉的話,無論重複、或節目多與少、甚至如何調動、甚至更改演出者,其實也沒有太大分別。筆者個人的感覺是,欣賞藝子的演出,應該首先換個角度與心態。既然藝子的存在,最初都是主要為著男客人而表演,個人會希望自己能夠以男性的角度,去欣賞這種傳統藝術。藝子的外觀,不必國色天香,但亦得培養成端莊嫻淑的基本行藏。

 

在筆者欣賞的兩晚演出,其中三位藝子與舞子均來自衹園東的富菊茶屋,不過其中一位的資料,並沒有出現於場刊裡。十三年前的演出中,當時有一位擅於以眼神與觀眾交流的年輕舞子(見習藝子),她真誠而堅定的目光,配合靈巧的舞姿,當時的表現至今依然令人歷歷在目。而今次,她亦隨團來港演出。現在已成為經驗豐富的藝子的富津愈,兩晚的演出均令人感到流連忘返。雖然未能準確地知道演出的作品內容而與作品名一一對應,但富津愈在兩晚的個人獨舞環節中,流暢的身段、與增進成帶有自信、而仍舊堅定的眼神,卻多了幾分輕熟的媚態。在另一藝子的三味線伴奏及唱唄下,她在第二晚的演出難度更高,蹲坐的動作也較多。在以扇子的輔助下,她的柔和手部動作漂亮,乾淨俐落;而雖然聽不明白歌詞之意,但在模仿打掃、耕種,或者是老鼠還是貓子時,手型亦非常穩定,感覺頗為可愛。富津愈整體的身段,舞姿上非常流暢,尤其是掌握轉身的舞姿,更加漂亮。她的步法圓熟而穩定,雙腿交疊時,能令和服的長拖尾裙擺,在地板上扭出一個完美的圓型,仿如一條美人魚一樣,因此更能令身段的線條顯得更加具婀娜風韻。她的其中一項節目,不能確定是否扮演人偶,她更用上了較誇張的眨眼、和機械性的轉頭動作。不過相對於她雍容的外表,個人就感到與她的姿彩有些格格不入了。

 

藝子的個別專長,各有千秋。富多愛(Tomitae)的整體形象,相較文靜。她在舞蹈中的亮點,幾乎都在上半身完全展現。在第一晚的獨舞與雙人或三人舞中,已發現她的手部姿態運用,非常優雅、與眾不同。當她在第二晚的獨舞中,富多愛冷艷的氣場,可謂更加獨當一面。而她在頭頸的柔和支持、及肩膊傳至手腕至指尖的婉約動態,即使被厚重的頭飾與和服包裹著,但她運用柔中帶勁的一股溫柔之美,如流水一樣,手腕的舞動更是一絕,令人驚艷。

 

兩晚的演出中,演出者名單中有幾位藝子都沒有出場。可是,名單中並未提及的一位舞子,卻出現於筆者欣賞的兩晚演出中。第一晚的首個節目,就由這位最後一年見習的小姑娘擔當。回家找尋資料,這位神祕的演出者,也是來自富菊茶屋的,藝名叫富瑛梨。小妹子第一晚的第一個節目,說實的動作及身段較為生硬,在背向觀眾的過場片段時拿捏長袖子也有少許狼狽之疑。不過,稍後當她演出雙扇舞,信心與流暢感便慢慢出來了。到了第二晚,她在擔任獨舞的時候,整體的身段、體態、表情、眼神、與及運用扇子的舞姿,都開始成熟起來;就算與兩位藝子姐姐合作三人舞,即使依然未有她們的洗練與穩定,但表現上已具足信心與水準了。

 

對於主要欣賞及研究音樂的筆者而言,演奏與演唱,的確是本人非常關心的一環。今次京都祇園東藝團的演出,在大會堂的節目是以音樂為主的,但筆者卻較喜歡並選擇以藝伎為主的節目。其實兩晚首位亮相的演出者,是一位以演奏三味線和演唱長唄伴奏的音樂家藝子。筆者首次聽到她的演唱,就已經感到非常舒服。起初,眼見她氣息平穩、嗓音柔美,帶著圓潤中音的輕柔聲線,還以為是由男藝子喬裝打扮的假聲演唱。最後翻查資料,才知道她也是來自祇園東的藝子——滿彩希。她的演唱平靜、淡雅、穩定,仿如唱誦梵唄一樣。當然,亦聽不明白日語古詞的內容,只能夠聽到她唱到「netsu」、「yuki」、「yoi」之類的單字而已。但就是聽著聽著,已足以覺得無比動人、內心平安,感到古樸盎然了。相對於十多年前,他們隨團來港的唱唄女前輩那一類的演唱(當晚也大概播放了演唱錄音),滿彩希更加淡樸內歛的腔調,似乎更加貼近筆者的偏好與理解。可是,她漂亮的唄唱也不是全無瑕疵的,就是因為很平穩,所以一旦衝上較高音的字語時,便抬不起氣來了。但這只是偶有發生而已。

 

兩晚的壓軸節目,都是三味線四重奏。滿彩希與富多愛,分別擔任兩個聲部之首。兩晚的作品相同,但第一晚的演出技巧更加完美,第二晚中段的整齊度相對較差。這首作品要求的音準與整齊度相當高,除了齊奏之外、亦有高低聲部的合作、和個別的獨立片段,整體上要求一個慷慨激昂的音樂氛圍。當中最困難的,大概是合奏由高至低音把位的滑奏(glissando)片段,幾位必要掌握非常好的音準與拍子,特別是擔任低音聲部為主的富多愛及富津愈,兩晚都完美。而主要擔任高音的滿彩希及富瑛梨,有更多的精緻音樂線條。基本上,她們在齊起、齊停的急速變化中,都能夠做到仿如一人演奏一樣,但在中間的合奏部份,整齊度的默契還可以再慢慢改進。但論演繹方面,四位演奏剛陽之美與精緻的對比,亦非常出色。回想起十多年前,當時是由一位伯伯師匠帶領三味線合奏的,但現在已能夠由小妹們一手包辦。

 

兩晚節目中還包括富多愛與富津愈的笛子二重奏。這個環節用上了殘響(reverb)的音響效果,技師調校的平衡很好,聽起來仿如在日本的竹林或樹林獨處的感覺一樣。筆者已有幾年沒有到香海軒欣賞音樂會。那兩晚的音響效果方面,音色比起從前暖和了不少,亦沒有甚麼不適當的反射聲。抬頭一看,發覺整個天花部份似乎挖高了,而且還安裝了船底龍骨形的木構部份、玻璃櫥窗亦大部份拉了隔音屏之類的簾子。整體音響效果令人滿意。

 

藝妓的演出之所以神秘,皆因能夠作客、能夠參與的人,可謂少之又少,那才顯得矜貴。作為欣賞者,有機會時也只能以一期一會的心態去欣賞。作為評論者,因為沒有足夠的知識和可作參考研究的資料,所以也只能去附庸風雅一番。當中最精妙之處,其實也應該從傳統茶室女侍應的藝術表演去出發,而不是拆散為一般的舞踊、唱唄、樂器演奏的層面去分析。當然,基本的藝術水平,也應該與一般外邊的藝術家看齊,那才配得起冠上「藝」字。真正能夠懂得品味出藝子舞子的水平、異同等等的,大概都是經常光顧的熟客、或走遍花街而有人引薦的人士了,哪會是普通的藝評人所能達致的階位?所以能夠親自一睹已買少見少的當今祇園藝子的風采,這個相隔十三年的「一期一會」,還是非常值得。

 

下一期,會否又是下一輪地支循環之時?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