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3月
由澳門「石頭公社」主辦的「Todos Fest! 共融藝術節」,作為澳門首個也是唯一的共融藝術節,自誕生於澳門城市藝穗節「穗內有萃」單元以來,便以邊緣精神為核心,不斷推動共融藝術的文化定位。在2023年資助未定,以及2025年資助申請被拒的困境下,Todos Fest!仍然堅韌地走到第五屆,彰顯了石頭公社走在平權與擴闊藝術審美光譜道路上的決心。
Todos Fest!:共融使命的延續
近十年,澳門社會工作局大力鼓勵民間康復服務機構聘請藝術導師,為服務使用者開辦不同類型的表演及藝術課程,透過展能藝術培訓活動資助計劃,支持不同能力人士藉藝術表達自己,彰顯個性潛能。而澳門亦逐漸出現以不同族群和身心能力特質人士為中心的舞台作品,這些演出有別於話劇班或排排舞興趣班的成果匯演,而是以表演者的生活出發,表達他們的心路歷程和關注話題為題材,由當事人擔任主要表演者,踏上舞台說出自己的故事。
成立於1996年的石頭公社,致力開拓劇場多媒體及獨特表達語言,從第一代創團成員開始,便積極通過作品發聲,以藝術方式關注和質問社會議題。到近年交棒第二代成員莫倩婷、林詠欣等,除了延續美學結合生活觀察,通過舞台回應社會之外,亦長期與澳門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等社會服務單位合作,支持身心障礙人士發展自身社群文化。石頭公社先後於2018、2019及2021年創作由身心障礙演員領銜演出的《世界和我怎麼樣》、《未境作業》及《末世未境》,讓他們發掘個人的特長與特質,自信、自主地在舞台上表達自我。正是石頭公社與智障人士持續不斷地一起探索舞台,為Todos Fest!打下了基礎,也為澳門的文化平權播下更多種子。
今年的Todos Fest!,石頭公社繼續與不同身心特色人士及海外藝術家合作,推出電影放映會、共融市集等,延續「所有身體上的注釋,都由自己去撰寫」這句初衷的口號,更以法國編舞家Jérôme Bel的《盛會》(Gala)作為開幕演出,並提出「共融聲音 變革前沿」的主題,進一步探索舞台作為包容性空間的可能性,重新書寫藝術的邊界。
Todos Fest!於澳門文化中心開幕,反思空間象徵、文化責任與共融之間的距離(照片由石頭公社提供)
誰的舞台:從《盛會》看去中心化實踐
據了解,Jérôme Bel基於環保原因不再乘搭飛機,澳門版的演出由Todos Fest!策展人莫倩婷、關若斐及Henrique Lopes擔任重演助理。Jérôme Bel通過互聯網進行創作及演出指導,他以素人與專業舞者並置的形式,讓《盛會》打破了舞台的專業性高牆。在僅有黑幕、白地板和紙板報幕的簡樸舞台上,十六名擁有不同背景、能力與特質的舞者依次登場,從講究技巧訓練的芭蕾、規矩優雅的華爾滋,到自由放縱的身體即興,甚至是以米高積遜舞步向流行文化致敬,舞台形成了無聲的對話——舞步不再以技術精湛為衡量標準,而是個體的真實與自在。當舞者一個接一個地亮相鞠躬,用真誠的姿態直面觀眾的目光,在凝視和觀看之中,夾雜著觀眾的審思:我以何種標準去觀看?誰值得站上舞台?起初,觀眾對這種去中心化的藝術表現,仍是回以對望與靜默交織的反應,但隨著舞者愈發投入放開,自信地施展身體的各種可能性,他們的魅力炸開了「完美舞台」的刻板觀念。全場的歡呼與掌聲令將近四百座位的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頃刻填滿了喧鬧的連結,劇場不再是精緻美學或訓練成果的展示空間,是可以開啟關於差異、連結與包容的公共性討論的對話場域。
自由、平等、博愛:舞者重塑的藝術語言
《盛會》作為解構性作品,演出從獨舞獨樂的探索,到群舞成團的熱烈交融,人人都擁有成為領舞者的機會。表演者甚至交換身上原本搭配得體的衣物或脫去外衣,大膽展現個性化和真我的一面,讓反常態、不合身的「古怪」裝束,成為豐富身體表述的符號。鮮亮的黃、橙、紫……炫目的閃片、紗網、流蘇……狂野地拼貼在舞者身上,在藍、白、紅三色基調衣料的襯托下,令人不禁聯想到法國國旗所象徵的自由、平等、博愛。整個舞台賞心悅目,還將Todos Fest!「共融聲音 變革前沿」的理念進一步詮釋。
舞者們盡情施展渾身解數,通過在尖峰領舞和跟隨模仿他者的身體,舞台在專業表演與素人表演之間達到了理想的平衡,相比起拿捏整體統一的舞蹈動作和節奏,更強調真誠交流個人故事、情感和藝術喜好。十六位舞者,有十六種質感,他們盡情地揮霍著熱情的汗水,彷彿只有不斷吸取彼此散發的自發性、挑戰身體條件的極限,方能滿足心中對於表達的渴望。
左:Todos Fest!引進《盛會》,意圖刺激澳門共融藝術圈視野;
右:澳門版十六位素人與專業表演者同台施展渾身解數,挑戰藝術共融新邊界
(照片由石頭公社提供)
台上的呼拉圈:社會價值的環扣
演出中最觸動人心的一幕,來自於一位體操舞者未完成的表演。當時她的呼拉圈意外滑落,另一位女孩不顧自己的舞步,俯身拾起呼拉圈,並輕輕將它套回領舞者的身上,為其圓滿完成動作。這一舉動超越了表演本身,真誠純粹而美好,充滿了溫度——在這個舞台上,完美的演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看見,彼此成就。在這個宏觀的社會語境中,女孩在台上的微觀行動提出了深刻的叩問:犧牲自我去為別人拾起「呼拉圈」,是否當下大多數人的選擇?這般義舉會被讚賞還是被嘲笑?這個意外的瞬間,鮮活地提醒著人的重新連結是何等美好,同時亦挑戰了「失敗」與「成功」的定義,從掌聲到省思,這一幕重新強調了人性在建構共融和人際連結之中的重要性。
隨著演出推進,舞者們每次翻滾、每個奔跑與轉身,都將個體差異漸漸凝聚為集體的默契與投入,觀眾的不適、陌生與驚訝,逐步化作理解與尊重。當舞者隨著音樂節奏舞動並喊出「Macau!Macau!」,然後喘著急速的呼吸停下來,整齊地一字排開,再次將目光投向觀眾時,曾籠罩在空氣中的一絲尷尬與侷促,被全場掌聲和歡呼徹底取代。這不僅是「Macau」這個本地文化元素帶出的共鳴,還來自真摰交流的動容,昭示著共融藝術在分裂的社會中仍可以搭建橋樑。由此可見,《盛會》的引進非僅僅是為了展示Todos Fest!的國際性,它以直擊人心的敘事方式與情感張力,為澳門觀眾創造了新的觀看習慣,呼籲關注表演背後的人性光芒與多元視角,以情感流動的起伏打破對技藝的崇拜,直面長期存在的社會偏見。相信作品所留下來的核心力量,會在觀眾和舞者返回日常之後,仍能持續引發經驗與差異的碰撞。
舞台內外的對話:共融與文化責任
正如演出開場,作品以一系列連續投影的表演空間照片徐徐拉開序幕——從富麗堂皇的歌劇院到簡陋樸實的社區禮堂,從光鮮亮麗的舞台到破敗荒廢的觀眾席——每一個截然不同的場地,被賦予同等的展示時長與靜默的尊嚴。這些空間的多樣性與舞者個體的多元特質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暗喻。建築物既是人造的空間,象徵著權力與價值,同時通過它們亦能看出人性的需求與創造力的反映。
然而,當這個作品被搬演至澳門文化中心這樣的正式場地,空間的象徵性與標誌性無疑提升了作品的可見性與影響力,但同時也揭露了它的限制。傳統的鏡框式舞台,將觀眾牢牢鎖定於既定的觀看框架之中,而輪椅使用者的席位與觀賞視角,更凸顯了無障礙設計與真正共融之間的距離。澳門作為演藝之都,在文化資源分配與設施實踐中給予了藝術多少空間?期待Todos Fest!這場去中心化共融舞會過後,澳門文化設施的公共性可以從反思劇場本身,來促進文化責任的落實。
邊緣的回響:Todos Fest!的全球對話與文化宣言
《盛會》曾於歐洲、北美洲及亞洲多地巡演,澳門因著Todos Fest!成為第五個華語巡演地區。通過這樣的一個國際共融藝術節目與澳門文化特質語境的交會,不難發現Todos Fest!的另一重價值在於通過在地實踐來參與全球藝術對話。策展人莫倩婷以具前瞻性的藝術視野將這部作品帶到澳門,無疑是一次針對邊緣聲音的文化宣言——在這裡,藝術不再僅僅是一種美學表現,而是關於身份與權力敘事的對話。無論是專業舞者還是素人,健全或殘疾,每位參與者都成為了推動藝術可能性的共同創造者,與觀眾一起重新定義何謂值得被看見、值得被擁抱的文化價值。
以藝術擴展社群連結的深度與廣度
Todos Fest!通過共融市集連結社群,催生文化對話平台(照片由石頭公社提供)
Todos Fest!不僅透過其舞蹈劇場的視覺與情感震撼力觸動觀眾,更以創新多元的社群互動活動重塑藝術的社會價值。從共融市集到共生舞親子工作坊,經過精心策劃的活動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創造了平等且開放的交流平台。藝術因此成為推動社群凝聚力與文化對話的催化劑。
由澳門錄像工作者Jay Sun策劃的Todos Fest!放映會,帶來了《我想變成鳥,所以跳起來》、《只有我聽見》及《山莊日記》三部關注自閉症、聾人與身心障礙人的電影。另外兩部由石頭公社製作的紀錄片,則通過鏡頭走進特殊人士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探索共融的可能性。以其中一部紀錄片《很高興認識你》為例,澳門導演周建君以其幽默風格,進一步賦予「藝術融入日常生活」更深層次的意涵。影片以輕鬆風趣的視角,呈現了石頭公社導師與星光舍身心障礙學員之間真摯而富有啟發性的互動。透過模擬約會學習溝通、漫步黑沙龍爪角,以及放假飲食購物,紀錄片捕捉了生活中看似平凡但對身心障礙人士卻充滿挑戰的「日常」。同時,影片彰顯了藝術如何作為一種溫和而有力的媒介,縮短不同群體之間的距離,並啟發觀眾重新思考藝術的社會功能及其在人際連結中的角色。
以共生之名重塑身體與價值的平等性
在Todos Fest!另一重頭戲共生舞親子工作坊與《共生之花》的表演中,香港導師丸仔(袁堅樑)以創意方式彰顯身體的多樣性與價值的平等性。多年來他積極推廣由美國舞蹈家Alito Alessi和Karen Nelson於1987年創立的「舞動所能」(DanceAbility),從首屆Todos Fest!開始便持續透過共生舞為澳門不同能力和特質的表演者提供交流共演的機會。今年的《共生之花》吸引了二百多位現場觀眾見證,部分更參與互動共舞環節。當六十三位不同特質和能力的舞者一同流動與定格,身體便成為人人不同、各有獨特潛能的創造力載體。他們在澳門文化中心的廣場上、在藍天白雲下、在金光耀眼的賭場建築映襯下,不斷展現自我風格與特質,同步解放觀眾對於身體理解與社會包容的視覺與情感框框,一點點地綻放突破傳統美學的生命力,成就Todos Fest!展現多元文化價值的重要實踐部分。
《共生之花》綻放包容與生命力的美學突破(照片由石頭公社提供)
博彩資源的引入:矛盾與啟發
本文開首提到,石頭公社是在資助不確定的狀態下,舉行本屆的Todos Fest!。然而,石頭公社在困難中連續兩年獲得金沙中國的贊助支持,為Todos Fest!打開了商業資源的合作通路。像Todos Fest!這樣的邊緣藝術節慶,與博彩企業的合作凸顯了石頭公社的靈活策略,同時亦反映出博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文化潛力。然而,資本的介入不可避免地引發對非主流文化獨立性的憂慮。未來如何在商業支持與藝術批判性之間取得平衡,將是Todos Fest!及類似邊緣藝術項目需要探索的課題,期望石頭公社能夠始終保持批判性與多元性,堅定地為社會連結與文化多樣性開創更多可能。
公共資助的局限與文化的未來
另一方面,博彩資源的引入也揭示了澳門公共資助體系的局限。在全澳只有一個共融藝術節的前提下,Todos Fest!仍未獲得主要文化公共資源的支持,當前資助評審機制是否能夠真正覆蓋到非主流文化活動,甚至是否因為澳門作為博彩主導的城市而存在文化資源分配的特殊性?當Todos Fest!引進《盛會》這個國際大師級作品,將本地特色融入國際化語境時,如何獲得足夠資金和支持渠道,是值得思考。而當文化資源過度集中於大型、中心化項目,勢必為邊緣藝術帶來壓力和資源不足的挑戰。若非主流文化活動只能依賴商業資助,將可能削弱其文化的純粹性與獨立性,也使得藝術的批判性逐漸被消解。這一現象凸顯了建立更公平、多樣化的資助機制,以支持澳門文化生態多元發展的必要性。
共融的可能性:從藝術實驗到文化願景
「共融」作為文化實踐的可行性與長遠意義,Todos Fest!通過五年來的努力,用其多元而包容的視野向世界展示了澳門的文化韌性,讓社會看見邊緣藝術仍然可以成為促進公共性與多樣性的載體。展望未來,期待這場挑戰傳統文化權力結構的藝術實驗可以繼續下去,在公共資源與私營資助間,進一步探索可持續性與平衡,將「共融」從理念轉化為不斷的文化實踐,讓更多被忽略的聲音在舞台上被傾聽、被看見。盼石頭公社有如《盛會》那樣勇於挑戰既有邊界,藉Todos Fest!這個具啟發性的平台,譜寫社會與藝術的多元篇章。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