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一把雙面刃,看懂的人,覺得他特殊的世界觀引人入勝;對文學之一知半解如我,則只覺得內容難以理解,不敢踏進這個遊走於現實和科幻的世界。適逢《且聽:村上春樹的爵士風》在2024年,以嶄新的面貌再現,熱愛爵士樂的我,就決定透過這場結合舞台劇及即興音樂演出,以爵士樂為切入點,窺探村上春樹作品中的意境,看看能否看懂他作品動人之處。
爵士使人著迷
首次在位於黃竹坑的香港藝術發展局展藝館,觀賞音樂和舞台劇演出,場地與一般演奏廳不同,我與友人挑選舞台左邊的二人桌,感覺非常新奇,從佈置到整個氛圍,把表演定調成充滿酒館氣氛,而舞台佈置成一個有格調的蝸居,讓人提前進入演出的世界,讓我更期待接下來演出的各種驚喜。
忽而傳來下雨的聲音,一名撐著雨傘的女孩在我們身後,緩緩走上舞台,在家中呼喊,似乎在尋找著愛人。多次呼喊無果,女孩走向書櫃,拿出一張黑膠唱片,她的「村上迷」愛人所愛的爵士樂,在舞台角落的鋼琴手陳健聰、鼓手陳衍光開始現場演奏,在舞台兩旁的色士風手荻原優、低音大提琴手蕭偉中(Justin)加入,音樂亦愈發激烈。突然間,音樂的和聲變得混沌,在荻原優一聲大喊後,響起一聲車禍的巨響,舞台上的所有樂手倒下,我們就不自覺的走進了故事當中。
Justin和荻原優站起身來,似乎沒感到痛楚;還在等待某人的女孩,在桌上找到那人為她留下的線索:「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此為艾靈頓公爵作曲的爵士標準曲,緊接著演奏的法蘭.仙納杜拉的Night and Day,更將全場觀眾帶入酒吧的氛圍,樂隊快節奏的律動,和各成員的獨奏樂段,將爵士樂自由奔放的特點完美呈現。及後女主高呼「我要一首更快的歌!」,樂隊演奏班尼.古德曼的Air Mail Special,更走到台下邀請酒吧的看客一同起舞,觀眾亦應邀互動。這種打破舞台和觀眾席隔膜的互動,是一種很成功的手段,亦是一般音樂會不常見的形式,此形式牽動觀眾的情緒,幫助觀眾進入故事內容和氛圍。
女主角在一陣「double time swing」的樂曲結束後,說了一句「爵士樂、女人、威士忌。這就是村上的浪漫!」,便緩緩離開舞台。整個故事脈絡,自此愈來愈明顯:這是一個與愛情和生命相關的故事。至此,村上對「自由靈魂」的追求,完美呈現於演出中。
女主角劉舜儀
(攝影:嘉霖,由節目監製提供)
尋找生命的意義
在荻原優請Justin代為見一個女人的情節中,舞台上響起安東尼奧.裘賓的名曲The Girl from Ipanema,一首以巴薩諾瓦大海風情著稱的爵士標準曲。及後女主回到場景中央,仰望佈景板裏大海若有所思,並說著自己內心的落寞,整個舞台燈光和佈景設計,亦隨著女主角的情緒而漸漸變得灰暗,與音樂構成兩極的反差,非常有巧思。在獨白後,樂隊緊接演奏另一首裘賓的名曲Desafinado,此曲在村上的成名作《挪威的森林》中出現,輕鬆的氛圍,卻與女主角內心的矛盾衝突著。空間再度轉移,Justin不解為何要自己代為見面,舞台卻響起一曲Just Friends,筆者忍不住與友人對這個精妙的曲目設計會心一笑。或許,曲名就說出了荻原優心底說不出的痛。
與此同時,女主依然為等不到某人而喝得爛醉如泥,最終倒下。男主角以色士風的聲音,嘗試述說內心的痛苦,卻無人理解,並因而演奏My Favourite Things,原本豐富的和弦進行,變成了單一的E minor,我特別喜歡這首歌的編排,把主人翁內心的交戰,以和弦的碰撞呈現,再配上燈光色彩的變換,令人深深感受到那種「這麼近,那麼遠」的痛。或許只有爵士樂裏複雜的和聲,才能展現這種內心的糾結吧。在小調聲音撞擊下,荻原優一邊演奏,走到台下燈火闌珊處,悄悄消失在觀眾眼前,故事亦走到結尾。空間轉移到村上曾在小說中,描繪過的場景——森林的木屋中,Justin走進木屋裏,發現了倒下的友人,心痛不已的他彈奏著Waltz for Debby。這段呼應著真實世界裏,此曲的貝斯手史考特在錄音後,因車禍去世的事件,緊扣演出開頭車禍的場景,亦呼應了那夜的森林木屋,螢火蟲漫天紛飛,像極生命一般,微弱的光芒,伸手捉摸卻抓不到,或許就是讓我們反思生命這一回事:死不可怕,生命留有遺憾才可怕。
荻原優(左)、蕭偉中Justin(右)
(攝影:嘉霖,由節目監製提供)
結語
謝幕之時,掌聲雷動。收場戲為荻原優和Justin的對白,為觀眾留下了更多遐想空間,帶著一點疑問離開。筆者認為,荻原優在劇重視金錢,卻因為車禍去世,在平行時空下,請友人Justin照顧自己喜歡的女生,卻因為知道女生等不到他的到來,而引發一連串的痛心,依靠爵士樂去抒發內心的鬱悶。整個故事的脈絡其實很簡單,但卻透過不同爵士樂曲穿插其中,營造出高低起伏,不是純粹地以歌配搭情緒,更多的是透過歌名、歌曲背景和曲風製造反差,於我而言,實為驚喜不斷,無法猜到故事的下一步。
劇終,舞台螢幕上出現「つづく」的字樣,說著故事依然未完待續,就如同村上的世界觀一樣,依然繼續不斷擴張,帶給我們更多對人生課題的思考。Justin和團隊,巧妙的使用不同媒介的特色,闡明村上的世界觀,卻一直在故事線上留白,讓你我好好的思考自己的生命。或許我們帶著這份疑問活著,正是村上春樹作品動人之處,亦是Justin和團隊所想達到的目的吧。確實,單一媒介的演出,讓人更容易聚焦,但談論到愛情、人生等重大課題,豈能單用某種藝術型態去呈現呢?這種跨越媒介的作法,把各個藝術形式的特點合一,成就的就是一個引人深思的演出。
所以說,我看懂甚麼了嗎?似有似無。但人生如戲,真的需要一切搞得懂嗎?亦似乎不必。我只知道,這場跨越不同媒介的演出,透過音樂的編排,舞台劇的劇情推進,和舞台設計的配合,讓我淺嚐了村上的「爵士、女人、威士忌」世界觀,讓我對音樂、愛情和生命有著更多思考,更讓我知道世間有些事情,確實無法解釋,我們只能好好繼續走著,好好的活著,讓時間給予我們答案。
「不解釋就弄不懂的事,就意味著怎樣解釋也弄不懂。」
——村上春樹《1Q84》(2009)
鼓手陳衍光、荻原優、蕭偉中
(攝影:嘉霖,由節目監製提供)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