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劇團第45劇季.短評】難以言傳的離散故事
文︰賴崇欣 | 上載日期︰2025年2月19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中英劇團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025/01/19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近鄉途情怯》(下稱《近》)不僅延續了《客鄉途情遠》(下稱《客》)的故事,也觸及不少港人關切的「移民」與「離散」議題。本劇特意安排於農曆新年前演出,使「團圓」的情感更加濃烈。

 

筆者留意到下半場的續寫部分相比上半場的《客》,對政治與歷史背景的著墨較少。《客》於1992年首演,正值香港主權移交前夕,當時社會對回歸中國充滿不安,移民潮湧現。劇中,阿偉的一句:「說香港不穩定,我更加不穩定」,隱約道出這種焦慮。此外,的士司機大聲宣告「同志們已經開放了」,以及劉書記提醒二叔要為經濟發展拆除祠堂,都反映改革開放及農村城市化的現象。翻閱劇本,一段未有重演的段落透過一名想尋鄉終老的台灣老兵引出國共內戰的歷史。由以上例子可見,《客》的編作有扣連時局之意圖。

 

相比之下,《近》的下半場似乎沒有明確反映時局的意圖。May泛泛提及香港變化迅速,而Raymond、May、阿偉則均基於個人原因(到內地見工、想要完成小說、嚮往外國退休生活模式)而選擇遷移或回流。這使下半場的故事更聚焦於個人經歷,少了上半場對時代背景與歷史脈絡的呈現。

 

即便少了當下時局的呈現,《近》仍是筆者本劇季最喜愛的作品。樸實的台詞、靈活的舞台調度,加上演員精準的演繹,使不同年代的香港人、中國人及華僑對「家」與「鄉」的複雜情感流暢展現。角色設定相當多元,涵蓋了離鄉、留守、回流、在外國落地生根等不同經歷,豐富地表現「家」與「鄉」的多重詮釋與思考。

 

筆者尤其難忘那富詩意的開場——在手風琴版德布西《月光》一曲襯托下,一名年輕男子(中段才揭曉為阿德的兒子Raymond)沿著暗黃燈光,從台右緩緩走向台左,不時駐足回望。隨後,一道剪影(阿德)自上下兩道細長的白光間徐徐步向觀眾。一橫一豎的燈光與走位相互平衡,悅目和諧,隨後投影布幕從天而降,為場景增添層次與節奏。布幕隨即投影出Raymond拍攝阿德手中家庭照的特寫,在未說一句台詞前,作品便已透過家庭錄像與照片,營造出私密而個人的格調,並緊扣「家」的主題。舞台背景多次出現的大型月亮,含蓄地象徵「團圓」,既呼應《月光》一曲,也彷彿在說,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仍有恆久的情意可以仰望,為整部作品增添溫柔而深遠的情感。

 

舞台背景多次出現的大型月亮

(攝:toky image,由中英劇團提供)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在學時擔任學生編輯,喜愛劇場、電影、閱讀。畢業後曾於表演場地及戲院從事籌備節目的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