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扇漂流去尋月亮: 年輕舞者自尋突破
文︰珺 | 上載日期︰2025年2月9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藝術類別︰戲劇舞蹈 »

劇場組得獎作品

 

月有陰晴圓缺,悲觀離合乃為常事,在這大世界到處漂流,尋尋覓覓,最終還需要我們自行衝破迷霧,找回自我。由香港舞蹈團舞蹈員李俊軒個人主辦,共四位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學院並主修中國舞的年輕舞蹈員主演的舞蹈劇場《漂流誌。尋月記》,以綢扇舞出月亮,並在中國古典舞中加入當代風潮,向觀眾訴說他們的所思所想[1]
        

序曲(「扇」、「月」、「你」、「我」)中,舞台後方由數十把扇組成一個半月型,舞台中央把扇組成一個圓[2],可令觀眾思考「月」的不同形態,或許分別對照彎月和滿月,彼時燈光讓觀眾的注意力放在舞台中央,隨著舞者來回在舞台拾起又放下舞台中央的扇子,最後全放在舞台後方,令中間的滿月慢慢分崩離析,一輪圓月隨隨落下,一鉤新月慢慢升起,序曲的終結由舞蹈員將其中一把打開的扇在舞台中央吊起。隨後的分埸 (一:「床前明月光」,二:「碎月」、「尋月」、「聚月」,三:「舉頭望明月」)編排不同的單人舞、雙人舞、群舞。舞者在台上以雲步走動還是一系列的翻身和點步轉等中國舞技巧,配合扇飄逸的特色,訴說一個關於月亮的故事。舞者把月亮(扇)放上高空,不過隨着扇緩緩上升直至消失在觀眾面前,舞者繼續在台上舞動身體,扇又突然跌落,令觀眾都深受震撼。而下一幕,舞者換上更長的扇,就像潮浪一般飄蕩,又一幕,舞者用兩把扇與肩平行,綢緞隨風飄逸,活像一對翅膀,在變幻的燈光中,舞者隨隨前行,悠然自得。這些部分都令人難忘,無論是扇的舞動方式讓人意想不到,還是扇突然趺落的視覺和聽覺的雙重衝擊,都令人印象深刻。

 

沒有多餘的佈置,舞台效果只有簡單的背景音樂和燈光,以純音樂襯托表演,加入流水聲哄托氣氛,而扇在開合時發出的聲音亦是非常響亮,在黑盒劇場中尤其突出,能突顯舞蹈員當刻的動作。如其中一幕的燈光,以一束燈色的光由右上角打向左下方,猶像太陽,和舞者手中的扇互相輝映,月亮和太陽似乎是相對,但太陽出來之時月亮並不會消失。作品整體節奏偏慢,充分體現一個「尋」字,在舞台之間踱步,以不斷開合的扇配合,去尋所想之物。制作團隊以適當的舞台效果貼合作品及所表達的訊息,加上扇組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向觀眾傳遞他們的所思所想。

 

扇在過往不同作品中反覆運用,是中國舞中常見的道具,但仍能有新驚喜。扇在此作品中利用得淋漓盡致,由開首的舞台設計,到把扇吊起,後來更讓吊起的扇從高跌落,既體現月的不同形態,又能營造氣氛 。舞者把扇散落台上,拾起、放下、抛接,又或以不同方式揮舞,並運用不同顏色、長度的扇,讓扇得以化作一支旗、一對翼、一輪月。編舞能根據作品所要展現的氛圍選取不同長度扇飄的綢扇,並通過扇子「圓」的運動軌跡,構築出不同意境,讓舞台更加具有表現力,訊息表達更加準確強烈[3]。但作品以大量的扇填滿舞台,有難免讓人眼花撩亂,而且部分扇面偏大,三位女舞者在部分橋段會較難掌控自如,扇面有時未能自然垂落,難以發揮其飄逸之美。話雖如此,卻更欣賞舞者用不同的新方法「玩弄」扇去借代不同事物,不妨是個好嘗試。此作品中的扇不再單只是身體的延伸,更引伸不同的含意,舞者可在舞蹈中自由地運用道具,讓舞者的動作昇華之外,更是舞者表達自我的利器,道具與舞者在舞蹈中處於一個更同等的位置,道具不止能配合舞者的舞姿,更是整個表演的一個獨立的部分,舞者用道具本身具有的象征傳遞情感,能更直接地與觀眾對話[4]。綢扇隨風飄揚,就像海上的波浪,力證題目中的漂流。人生路上,人在歷史洪流中漂浮,而扇在表演中開開合合,放下又拾起,作品不斷重覆的元素,都在提醒觀眾一個「尋」字。舞者手中的扇子並非是傳統的綢扇,而是為了適應舞者表達舞蹈主題的需要,把傳統的扇子幻化成不同事物,成功塑造舞台,沖擊觀眾的視覺[5]。扇的淺層隱喻是月亮,但每個人心中的月亮不盡相同,到底我們在尋找甚麼?只有自己才能解答這個問題。

 

舞蹈劇場完結後能引發人思考自身,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喜歡觀看舞蹈劇埸的原因正是作為觀眾能不需言語地與舞者溝通,在劇埸只需專心留意舞者和自己的一呼一吸。通過扇子與舞者的相互配合將無形的思想情感含蓄地展現出來,或是在流動、變化中造型整體構築以虛擬實的場景,都能引發觀眾豐富的聯想[6],尤其是次作品初段的鋪排,扇的墜落,舞者的徘徊難免讓觀眾感到不安、惘然,但整埸表演看完後卻有一陣豁然開朗的感覺,就好像用自己舒服的步調,自然而行,即使看不清前方,偶然遇到光,便能逐漸看得見目標,找到屬於自已的確幸。如果還在猶豫不決,可以望一眼月亮,月光的指引或許能令你暫時放下憂愁,正如編舞所說的「月亮代表浪漫和祝福」[7],一句「 千里共嬋娟」可能是個最好的祝願。


翻開舞者簡介,舞者擁有瑜伽背景導師[8],自然在舞蹈中發現運用瑜伽抬舉、滯空動作表演。另外,作品中的雙人舞,兩位女舞者互相依偎、相互糾纏,與扇共舞,猶像一人;群舞中,四位舞者與扇組成一體,猶像一道窗,舞者不時撩起綢緞,慢步台上,舞者組成一個缺一不可的整體,不難從中發現接觸即興的影子。作品以中國舞作為主調,從古典舞步和審美出發加上當代舞色彩去創作,體現香港新世代中國舞者加入當代和個人特色,呈現新一輩對舞蹈的詮釋。只有在技巧紮實的程況下才能在傳統中國舞框架中突破,但又最大程度中保留其古典韻味,否則會令作品直接歸類為現代舞表演。而主辦李俊軒身為香港舞蹈團的舞蹈員,在舞團的日常工作以外,與同窗共同創作一個完整的長篇舞蹈作品,值得讚許其熱誠。眼見年輕舞者和團隊積極在主流平台創作,綻放自身的光彩,作為舞蹈熱愛者當然要去支持。

 

扇又開又合,月時圓時缺,只是平常不過的事,但在規條之中,人又能否突破 。

 

(編按 : 原文是「藝評獎勵計劃2024 —大專組」計劃得獎作品,現不經編輯在本會網頁轉載,計劃詳情可參閱:https://www.hkadc.org.hk/tc/whats-on/events/arts-criticism-recognition-programme-2024-tertiary-students-results-release-



[1] 漂流誌.尋月記. (2023).場刊 

[2] 詳見照片一

[3] 樊鈺蕾. (2021). 論道具扇子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價值表現. 大眾文藝, 19, 102–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828.2021.19.049

[4] 李婷. (2008). 從現代舞《國色天香》看中國傳統舞道具在現代舞中的運用. 藝術評論, 9, 88–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243.2008.09.017

[5] 李春雨. (2018). 淺談道具在古典舞中的運用——以《扇舞丹青》為例. 參花, 22, 1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8407.2018.22.105

[6] 樊鈺蕾. (2021). 論道具扇子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價值表現. 大眾文藝, 19, 102–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828.2021.19.049

[7] 漂流誌.尋月記. (2023).場刊

[8] 漂流誌.尋月記. (2023).場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