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才是音樂最大本領——談Joyce Cheung 張貝芝“Once in a Blue Moon” 演出
文︰陳曉智 | 上載日期︰2025年2月10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藝術類別︰音樂 »

音樂組得獎作品

 

前言

 

過往一年,熱衷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我,都曾在各種演出和爵士樂Jam Session中與張貝芝(Joyce)碰面,看過她演奏其他人的音樂,令我對她的琴技和即興創意感興趣。直到今年四月,我有幸能參與一節她主講弦樂編曲的大師班,由她剖析自己作品的各種細節,使我對她獨特的音樂加倍著迷,因此這次就與我一同研修爵士樂的好友,一同現場觀賞並參與她的個人音樂會 “Once in a Blue Moon”這場音樂盛宴。本場演出選曲取自Joyce在COVID期間,及至2023年夏天譜寫完成的作品集《The Études》,由弦樂十重奏(Strings Octet, 小提琴六聲部、中提琴和大提琴各兩聲部)配上星度十足的經典的爵士樂四重奏合演。

 

上半場 過山車般的旅程

 

這次的選曲排序並沒按照練習曲的編號,而更像是透過歌曲,講述Joyce在這段音樂路上的故事和心情起伏。第一曲:Études No.3 in A〈Father〉如同開始一段對話,由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和鋼琴呼應,不斷的來回對答後,與樂隊齊奏第二個旋律,最終又剩下鋼琴聲獨自緩緩淡出。整個畫面看著就如同曲名般所言,弦樂部就像Joyce的父母,坐在女兒後面默默支援,用弦樂聲輕聲的告訴她說:「去吧,我們都在。」第二曲 Études No.4 in Gm〈Bare〉卻是一首無旋律的練習曲(“A song without a melody”),純粹透過重複樂段(riffs)和不同切分音(syncopation)的節奏變化,就憑借樂隊和弦樂部之間的對抗,在律動上產生張力,你強我弱的互補,互相拉扯並變化出不同的段落,中間更單憑一個D音為主調,聽似毫無重點,但實際上是音樂究極的呈現。要知道 ”play simple” 往往比 “play more” 更來得不易,但這種透過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演奏,彷彿是Joyce提醒每個人,再多的音符,都比不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動人。

 

短暫的歡迎辭後,Joyce開始演奏第三曲 Études No.1 in D〈Carpark〉,從充滿張力的世界走到更輕鬆舒暢的氛圍,一聽到此曲時,立馬聯想起Shaun Martin的“ The Yellow Jacket”,但是配上十個聲部的弦樂後,整曲的層次感大幅提升,尤其中段完成主旋律(Head In),每個樂器獨奏(solo)後的反覆樂句,用齊奏的方式,氣勢抵達高峰後,突然回到主旋律(Head Out),強烈的對比贏得全場觀眾的掌聲。第四曲 Études No.5 in Bm〈Revive〉則給予Joyce以外的樂手更多發揮空間,在Bossa Nova的輕鬆格調中,講究樂手的節奏感(rhythmic sense)和演奏觸感(touch),才能把這種讓人翩翩起舞的風格玩得好。小提琴手Sean Lai和吉他手Teriver Cheung的獨奏,以及樂隊在力度強弱上微妙的配合,讓每個樂手都能展現光芒。舞台的鎂光燈或許不只屬於Joyce,也屬於每一個在台上傾盡所有的樂手們。

 

如果上述四首曲目,是展現Joyce在旋律設計和編曲的巧思,那麼其後四首練習曲,則是她身為爵士樂手對於技巧執著的呈現。第五曲Études No.2 in Fm〈Church〉以基數拍(odd meter)寫成,不斷在7/4 和 7/8 拍之間交疊穿梭,一般觀眾較難捉摸律動的感覺,再加上和聲上穿插不和諧音(dissonance),和弦樂透過滑音(glissando)製造鳥鳴般的效果聲,營造出一種陰暗的氛圍。帶著這種神秘感,走進第六曲Etudes No.8 in Eb〈The Loop〉,亦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曲,透過鋼琴開始一個四小節反覆的動機(motive),透過樂器加入和聲最終到後段弦樂隊在一連串三連音(triplets)至六連音(sextuplets)使張力遞增,到最後弦樂隊胡亂在高低音自由遊走,像是宇宙爆發的聲音,過後突然間只剩下鋼琴回到原點,重現動機後,留下一陣靜默和沉思的空間予觀眾。第七曲Etudes No.10 in Bb〈CHAOS〉則曲如其名,急促且持續不斷的樂句,不斷地在張力和釋放(tension and release)中游走,營造出緊湊的氣氛,同時在遊走在12音調的2-5-1進行中獨奏,展現四重奏樂隊成員各人爵士樂的演奏實力強硬,每段獨奏的技術細節之多,讓觀眾們都嘆為觀止。最後,Joyce以Etudes No.6 in Cm〈Left Hand〉,一首講求鋼琴手左手靈活度及演奏觸感的歌曲,在低音域中玩弄節拍的曲目,配上鼓手Dean Li 具有爆發力且旋律性強(melodic)的演奏中,把氣氛推到最高點,結束上半場。

 

下半場創意交織的極致

 

下半場的開首,Joyce選擇以Etudes No.12 in Ab〈Yours〉開首,並邀請觀眾一同唱出歌曲的動機,真正參與在整場演出當中。Ab調對我而言,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此外身歷如同Jacob Collier在自己演出中,邀請觀眾合唱一般的「觀眾合唱團」,被一群人聲環繞,最簡單和純粹的聲音,或許這是現場音樂才能做到的震撼。

 

在場刊裡,有著一個 ”… and more” 的留白位置。正當上一曲結束後,我們都不知道有甚麼會發生時,弦樂部銜接上一曲的溫暖音色(Tone)演奏著,此時一把圓滑的歌聲從後台傳出,觀眾頓時拍掌歡迎Cloud 雲浩影,上台與樂隊表演名曲〈Moon River〉。與原版不同,透過層層弦樂的聲音,墊著Cloud清澈的聲音,整曲的穿透力因而倍增。及後Cloud唱出個人首本名曲〈回憶半分鐘〉,經過Joyce重編的弦樂,彷彿讓人置身日本繁華的街頭,卻獨自一人沉默行走的孤單,電影感強烈且動人。及後衛蘭(Janice)登場,演奏由岑寧兒(Yoyo)作曲填詞、Joyce編曲的個人單曲〈sshhh…〉。貫徹Joyce鍾情中音聲部溫柔敦厚的弦樂聲,尤其Joyce亦為一位大提琴手的特色,讓歌曲如同曲名一樣,給予人一種平靜且舒服的安寧。突然曲風一轉,Joyce與Janice合演經典福音音樂(Gospel Music) 曲〈This is my Father’s World〉的改編版本,以爵士和聲和更富節奏感和律動的方式,扭轉一般人對聖詩的固有印象,而Janice的歌唱聲調正好配搭福音音樂應有的厚實質感,加上轉音和即興演唱(ad-lib)的段落,感覺耳目一新。

 

及後林家謙(Terence)的登場,引起觀眾一陣騷動,但仔細聽,表演的竟然是王菲的經典作〈冷戰〉。Terence低音充滿磁性,與鋼琴的不協調音衝撞,及後副歌段落高音部分與大提琴手Bernard Chan輕柔的和聲配合下,營造出與原曲完全不同的氣氛。然後樂隊演出〈特倫斯夢遊仙境〉,在原本輕快的編曲中,

透過弦樂16分音符的狂轟亂炸,變得更加跳脫活潑;Terence更「加碼」與Joyce上演四手聯彈和合唱,難得能讓Joyce「開金口」,足以證明兩位音樂家互相的欣賞和尊重。演出的最後,由岑寧兒(Yoyo)演唱華人圈中的名曲〈橄欖樹〉,歌曲小調的特性,悠揚且連綿的旋律,與Yoyo輕薄的聲音相互配合,少了一份強勢,卻有一種講不出的隱隱刺痛,穿透著觀眾的心。及後Yoyo與Joyce聯手演出10年前發行的個人單曲〈Glow〉,Joyce在演奏前強調,選曲的原因在於歌詞的動人,讓音樂的效果更昇華,事實亦是如此。歌詞提到讓自己做回自己,因此樂手們亦都盡情把音樂推進,每一個音符如是,不再有任何保留,也是給身為習樂之人的我,一個大大的提醒:「By being yourself, some battles are won」。

 

演出卻沒有因此結束,Cloud, Terence和Yoyo最終齊集舞台,演出7/8 版本的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此曲早於2023年於西九文化區 Pop Fest演出,我亦於Joyce的大師班中,聽過她講解弦樂部分的奧妙,但重新改編至10聲部的弦樂,節奏和音色調控的難度大幅提升,而且要有鄉村音樂(Country)和藍調(Blues)的風格味道,屬實不易,但專業樂手始終專業,整個氛圍非常「啱數」。一陣掌聲過後,Joyce最終再Encore演奏Études No.11 in Db〈Gratitude〉,與兩位音樂上的摯友 Bernard 和 Sean,以最基本的三重奏形式,向眾多樂手致意,感激一路上的陪伴。從三人演奏中的眼神,臉上的笑容,都能知道一切盡在不言中,再多的說話,都比不上用自己最熱愛的音樂,透過大提琴低沈但柔和的旋律,交替至小提琴和鋼琴的高音昇華,好好的盡訴心聲。演出結束時一陣掌聲雷動,不只是讚賞,更是尊敬Joyce和台上每一位樂手,對音樂細節的執著和用心,畢竟我們不專業也好,都能感受到那一份真誠。

 

結語

 

Joyce的音樂有一種魅力,讓人一聽就知道,那是屬於她的傾心之作。

 

當古典的作曲風格配上爵士樂編曲,與現代流行樂的聲音交織,連同她剛柔並重的琴聲,如同用鋼琴、弦樂和爵士樂四重奏樂隊的聲音,向每位觀眾傾吐真心。Joyce的編曲和作曲實力無庸置疑,但你感受到的,是音樂中的真摯,打動人的不是編曲和和聲運用之華麗,或者是與幾位廣東歌歌手合作的驚喜,而是她把自己的所有,都灌注在每一個作品,最終讓觀眾真實的感受到她,對自己創作的自信,和對音樂的熱愛。她不為展現技術而故意弄得花俏,而是讓每個樂器的運用,技巧的選擇,都能 ”serving the purpose of the music”。這份真誠,不就是音樂最動人之處嗎?

 

前言

過往一年,熱衷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我,都曾在各種演出和爵士樂Jam Session中與張貝芝(Joyce)碰面,看過她演奏其他人的音樂,令我對她的琴技和即興創意感興趣。直到今年四月,我有幸能參與一節她主講弦樂編曲的大師班,由她剖析自己作品的各種細節,使我對她獨特的音樂加倍著迷,因此這次就與我一同研修爵士樂的好友,一同現場觀賞並參與她的個人音樂會 “Once in a Blue Moon”這場音樂盛宴。本場演出選曲取自Joyce在COVID期間,及至2023年夏天譜寫完成的作品集《The Études》,由弦樂十重奏(Strings Octet, 小提琴六聲部、中提琴和大提琴各兩聲部)配上星度十足的經典的爵士樂四重奏合演。

 

上半場 過山車般的旅程

這次的選曲排序並沒按照練習曲的編號,而更像是透過歌曲,講述Joyce在這段音樂路上的故事和心情起伏。第一曲:Études No.3 in A〈Father〉如同開始一段對話,由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和鋼琴呼應,不斷的來回對答後,與樂隊齊奏第二個旋律,最終又剩下鋼琴聲獨自緩緩淡出。整個畫面看著就如同曲名般所言,弦樂部就像Joyce的父母,坐在女兒後面默默支援,用弦樂聲輕聲的告訴她說:「去吧,我們都在。」第二曲 Études No.4 in Gm〈Bare〉卻是一首無旋律的練習曲(“A song without a melody”),純粹透過重複樂段(riffs)和不同切分音(syncopation)的節奏變化,就憑借樂隊和弦樂部之間的對抗,在律動上產生張力,你強我弱的互補,互相拉扯並變化出不同的段落,中間更單憑一個D音為主調,聽似毫無重點,但實際上是音樂究極的呈現。要知道 ”play simple” 往往比 “play more” 更來得不易,但這種透過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演奏,彷彿是Joyce提醒每個人,再多的音符,都比不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動人。

 

短暫的歡迎辭後,Joyce開始演奏第三曲 Études No.1 in D〈Carpark〉,從充滿張力的世界走到更輕鬆舒暢的氛圍,一聽到此曲時,立馬聯想起Shaun Martin的“ The Yellow Jacket”,但是配上十個聲部的弦樂後,整曲的層次感大幅提升,尤其中段完成主旋律(Head In),每個樂器獨奏(solo)後的反覆樂句,用齊奏的方式,氣勢抵達高峰後,突然回到主旋律(Head Out),強烈的對比贏得全場觀眾的掌聲。第四曲 Études No.5 in Bm〈Revive〉則給予Joyce以外的樂手更多發揮空間,在Bossa Nova的輕鬆格調中,講究樂手的節奏感(rhythmic sense)和演奏觸感(touch),才能把這種讓人翩翩起舞的風格玩得好。小提琴手Sean Lai和吉他手Teriver Cheung的獨奏,以及樂隊在力度強弱上微妙的配合,讓每個樂手都能展現光芒。舞台的鎂光燈或許不只屬於Joyce,也屬於每一個在台上傾盡所有的樂手們。

 

如果上述四首曲目,是展現Joyce在旋律設計和編曲的巧思,那麼其後四首練習曲,則是她身為爵士樂手對於技巧執著的呈現。第五曲Études No.2 in Fm〈Church〉以基數拍(odd meter)寫成,不斷在7/4 和 7/8 拍之間交疊穿梭,一般觀眾較難捉摸律動的感覺,再加上和聲上穿插不和諧音(dissonance),和弦樂透過滑音(glissando)製造鳥鳴般的效果聲,營造出一種陰暗的氛圍。帶著這種神秘感,走進第六曲Etudes No.8 in Eb〈The Loop〉,亦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曲,透過鋼琴開始一個四小節反覆的動機(motive),透過樂器加入和聲最終到後段弦樂隊在一連串三連音(triplets)至六連音(sextuplets)使張力遞增,到最後弦樂隊胡亂在高低音自由遊走,像是宇宙爆發的聲音,過後突然間只剩下鋼琴回到原點,重現動機後,留下一陣靜默和沉思的空間予觀眾。第七曲Etudes No.10 in Bb〈CHAOS〉則曲如其名,急促且持續不斷的樂句,不斷地在張力和釋放(tension and release)中游走,營造出緊湊的氣氛,同時在遊走在12音調的2-5-1進行中獨奏,展現四重奏樂隊成員各人爵士樂的演奏實力強硬,每段獨奏的技術細節之多,讓觀眾們都嘆為觀止。最後,Joyce以Etudes No.6 in Cm〈Left Hand〉,一首講求鋼琴手左手靈活度及演奏觸感的歌曲,在低音域中玩弄節拍的曲目,配上鼓手Dean Li 具有爆發力且旋律性強(melodic)的演奏中,把氣氛推到最高點,結束上半場。

 

下半場創意交織的極致

下半場的開首,Joyce選擇以Etudes No.12 in Ab〈Yours〉開首,並邀請觀眾一同唱出歌曲的動機,真正參與在整場演出當中。Ab調對我而言,有一種溫暖的感覺,此外身歷如同Jacob Collier在自己演出中,邀請觀眾合唱一般的「觀眾合唱團」,被一群人聲環繞,最簡單和純粹的聲音,或許這是現場音樂才能做到的震撼。

 

在場刊裡,有著一個 ”… and more” 的留白位置。正當上一曲結束後,我們都不知道有甚麼會發生時,弦樂部銜接上一曲的溫暖音色(Tone)演奏著,此時一把圓滑的歌聲從後台傳出,觀眾頓時拍掌歡迎Cloud 雲浩影,上台與樂隊表演名曲〈Moon River〉。與原版不同,透過層層弦樂的聲音,墊著Cloud清澈的聲音,整曲的穿透力因而倍增。及後Cloud唱出個人首本名曲〈回憶半分鐘〉,經過Joyce重編的弦樂,彷彿讓人置身日本繁華的街頭,卻獨自一人沉默行走的孤單,電影感強烈且動人。及後衛蘭(Janice)登場,演奏由岑寧兒(Yoyo)作曲填詞、Joyce編曲的個人單曲〈sshhh…〉。貫徹Joyce鍾情中音聲部溫柔敦厚的弦樂聲,尤其Joyce亦為一位大提琴手的特色,讓歌曲如同曲名一樣,給予人一種平靜且舒服的安寧。突然曲風一轉,Joyce與Janice合演經典福音音樂(Gospel Music) 曲〈This is my Father’s World〉的改編版本,以爵士和聲和更富節奏感和律動的方式,扭轉一般人對聖詩的固有印象,而Janice的歌唱聲調正好配搭福音音樂應有的厚實質感,加上轉音和即興演唱(ad-lib)的段落,感覺耳目一新。

 

及後林家謙(Terence)的登場,引起觀眾一陣騷動,但仔細聽,表演的竟然是王菲的經典作〈冷戰〉。Terence低音充滿磁性,與鋼琴的不協調音衝撞,及後副歌段落高音部分與大提琴手Bernard Chan輕柔的和聲配合下,營造出與原曲完全不同的氣氛。然後樂隊演出〈特倫斯夢遊仙境〉,在原本輕快的編曲中,

透過弦樂16分音符的狂轟亂炸,變得更加跳脫活潑;Terence更「加碼」與Joyce上演四手聯彈和合唱,難得能讓Joyce「開金口」,足以證明兩位音樂家互相的欣賞和尊重。演出的最後,由岑寧兒(Yoyo)演唱華人圈中的名曲〈橄欖樹〉,歌曲小調的特性,悠揚且連綿的旋律,與Yoyo輕薄的聲音相互配合,少了一份強勢,卻有一種講不出的隱隱刺痛,穿透著觀眾的心。及後Yoyo與Joyce聯手演出10年前發行的個人單曲〈Glow〉,Joyce在演奏前強調,選曲的原因在於歌詞的動人,讓音樂的效果更昇華,事實亦是如此。歌詞提到讓自己做回自己,因此樂手們亦都盡情把音樂推進,每一個音符如是,不再有任何保留,也是給身為習樂之人的我,一個大大的提醒:「By being yourself, some battles are won」。

 

演出卻沒有因此結束,Cloud, Terence和Yoyo最終齊集舞台,演出7/8 版本的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此曲早於2023年於西九文化區 Pop Fest演出,我亦於Joyce的大師班中,聽過她講解弦樂部分的奧妙,但重新改編至10聲部的弦樂,節奏和音色調控的難度大幅提升,而且要有鄉村音樂(Country)和藍調(Blues)的風格味道,屬實不易,但專業樂手始終專業,整個氛圍非常「啱數」。一陣掌聲過後,Joyce最終再Encore演奏Études No.11 in Db〈Gratitude〉,與兩位音樂上的摯友 Bernard 和 Sean,以最基本的三重奏形式,向眾多樂手致意,感激一路上的陪伴。從三人演奏中的眼神,臉上的笑容,都能知道一切盡在不言中,再多的說話,都比不上用自己最熱愛的音樂,透過大提琴低沈但柔和的旋律,交替至小提琴和鋼琴的高音昇華,好好的盡訴心聲。演出結束時一陣掌聲雷動,不只是讚賞,更是尊敬Joyce和台上每一位樂手,對音樂細節的執著和用心,畢竟我們不專業也好,都能感受到那一份真誠。

 

結語

Joyce的音樂有一種魅力,讓人一聽就知道,那是屬於她的傾心之作。

 

當古典的作曲風格配上爵士樂編曲,與現代流行樂的聲音交織,連同她剛柔並重的琴聲,如同用鋼琴、弦樂和爵士樂四重奏樂隊的聲音,向每位觀眾傾吐真心。Joyce的編曲和作曲實力無庸置疑,但你感受到的,是音樂中的真摯,打動人的不是編曲和和聲運用之華麗,或者是與幾位廣東歌歌手合作的驚喜,而是她把自己的所有,都灌注在每一個作品,最終讓觀眾真實的感受到她,對自己創作的自信,和對音樂的熱愛。她不為展現技術而故意弄得花俏,而是讓每個樂器的運用,技巧的選擇,都能 ”serving the purpose of the music”。這份真誠,不就是音樂最動人之處嗎?

 

(編按 : 原文是「藝評獎勵計劃2024 —大專組」計劃得獎作品,現不經編輯在本會網頁轉載,計劃詳情可參閱:https://www.hkadc.org.hk/tc/whats-on/events/arts-criticism-recognition-programme-2024-tertiary-students-results-release-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陳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