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
《演砸了》(The Play That Goes Wrong)是英國的「惡作劇劇團」(Mischief Theatre)創作及演出的喜劇,這是一家專門排演喜劇的戲劇公司,由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的一群學生創立。這一部向排演了《糊塗戲班》(Noises Off)的英國作家邁克.弗雷恩(Michael Frayn)致敬的喜劇在2012年於倫敦首演後反應熱烈,深受觀眾喜愛,勇奪英國劇壇最高榮譽的「奧利弗獎」最佳新喜劇(2015)及美國「托尼獎」最佳話劇佈景設計(2017)等重量級獎項。
《演砸了》是一部戲中戲,劇中的康利理工大學話劇社(Cornley Polytechnic Drama Society)準備為觀眾帶來一齣懸疑劇《哈弗莎姆莊園謀殺案》(The Murder at Haversham Manor),怎料首演之夜突發狀況連連,業餘的演職人員不斷救場,最終以舞台佈景的塌陷和演員的狼狽不堪劃上句號。
電視系列喜劇《演砸秀》的創作緣起
喜劇《演砸了》的成功為惡作劇劇團迎來更多的展示機會,2016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製作了電視版本的喜劇《彼得潘演砸了》(Peter Pan Goes Wrong)。隔年,雙方又再次合作,製作了電視版本的喜劇《聖誕頌歌演砸了》(A Christmas Carol Goes Wrong),並於2017年12月播出。兩部喜劇作品受到電視觀眾的喜愛,於是促成了電視系列劇《演砸秀》(The Goes Wrong Show)的誕生。2019年12月23日,由惡作劇影業(Mischief Screen)與Big Talk製作公司共同製作的第一季《演砸秀》系列電視喜劇於英國廣播公司第一台首播。截至2021年11月,一共製作了兩季共12集,每集時長30分鐘。十二集系列喜劇的主題與風格各不同,有:魔幻劇《聖誕精神》(The Spirit of Christmas)、諜戰劇《飛行員》(The Pilot (Not the Pilot))、法庭劇《值得一看的審判》(A Trial to Watch)、恐怖劇《鄉間小屋》(The Lodge)、古典浪漫劇《哈珀的盒式吊墜》(Harper’s Locket)、現代宮鬥劇《90度》(90 Degrees)、傳教劇《耶穌誕生》(The Nativity)、古典鬧劇《又是夏天》(Summer Once Again)、莎翁改編劇《最糟糕的……》(The Most Lamentable…)、越獄劇《無處可逃》(There Is No Escape)及《康利戲劇節》(The Cornley Drama Festival)小品集錦(上下兩集)。
惡作劇劇團專注於創作喜劇作品,不管是舞台演出還是電視播出,都贏得全球觀眾的喜愛。筆者觀摩了他們的14集電視喜劇後,發現這些作品並不局限於地域性的英式幽默,而是利用了舞台與電視的一切優勢,從舞台可用的元素如演員、舞台美術、燈光、服裝、道具、台詞等,到電視拍攝的元素,如多機位切換、分屏效果、外景實拍、綠幕特效的使用等,全方位的調動和創編這些元素的喜劇可能性。鑒於惡作劇劇團在喜劇創作上的成功,筆者嘗試在本文中分析與提煉出他們慣用的喜劇原則與元素,希望能為華語地區的喜劇創作者帶來更多的靈感啟發。
《演砸秀》笑點設置的基本原則
每一集的《演砸秀》都由話劇導演為現場觀眾介紹當天的演出資訊掀開序幕。導演除了介紹劇名之外,還會透露一些劇中即將發生的事情,為此埋下伏筆,比如在《聖誕精神》一集的開場部分,飾演馴鹿的演員向導演請教馴鹿的叫聲,憤怒的導演把演員趕下場時對他說了句:「丹尼斯!現在可不是排練的時候!」,可演員誤以為導演對他訓斥的話就是「鹿的叫聲」,於是在結束場景,當聖誕老人指揮馴鹿開跑時,這隻演員扮演的馴鹿大喊:「丹尼斯!現在可不是排練的時候!」,引得觀眾哄堂大笑。在《康利戲劇節》的開場部分,工作人員告知導演他們給馬匹服下過量鎮靜劑的消息,結果在演出「聲音劇」時,所有演員在等待馬嘶聲,這匹馬仍在睡覺。在《又是夏天》一劇中,由於第一季的導演在每期節目的指揮下總是頻頻出錯,於是電視台讓劇團的男主角擔任新一任的導演,新導演堅信自己不會像上一任導演那樣會犯上28個錯誤,為這一集內容中因為整體表現不完美而重來三遍埋下了伏筆。
儘管每一集的《演砸秀》內容不同,但經過筆者的觀摩與分析,其笑點設置上仍可摸索出一些基本原則。筆者將從劇情的設置、電視元素的強化、演員的表演和「穿幫」效果幾項,舉例說明劇中笑點的鋪排。
在劇情設置上,無論是甚麼樣的風格題材,編導最終都會將作品導向喜劇風格的處理。《鄉間小屋》是個恐怖題材的作品,為了削弱觀眾對驚悚感的體驗,導演處理有:(1)讓牆上的鹿頭裝飾標本由演員來扮演,並時常亂吼亂叫;(2)主人肖像畫後面隱藏的幽靈,因為肖像畫的脫落而暴露在觀眾視線;(3)當主人打算擊斃客人時,手上的槍卻無法開出子彈;(4)劇中的小女孩被幽靈一步步逼近時,本該破門而入的警察卻因為大門被鎖了無法營救女孩而改變劇情走向;(5)當客人遭受巨大危險時,本該播放的驚悚音樂卻播出歡快的音樂等。同樣的,在《飛行員》這齣諜戰劇中,編導安排了由人扮演的傳真機經常傳送錯誤訊息、在後台換著褲子的演員和服裝師因為佈景的掉落而被看見、藏在翻譯機裡的工作人員因為道具紙板的脫落而曝光等喜劇處理,打破了諜戰劇該有的嚴肅感,將它變成了爆笑鬧劇。連《無處可逃》這類越獄題材的作品,在最重要的越獄環節,也因為換景的失誤讓越獄變得輕而易舉,失去了越獄的緊張感。
當舞台演出搬上電視螢幕時,電視元素的強化是《演砸秀》不同於純舞台演出的最大區別。每一集裡都能看到編導利用電視處理的優勢來達到舞台演出所不能出現的喜劇效果。在《值得一看的審判》的演出現場,法官的房間是一個小模型屋,小得只能透過房門看見演員的頭,這個在現場無法看到演員表情細節的創意經由攝影機的近景拍攝,就能讓電視觀眾看到演員的特寫表情了(圖1)。《90度》的喜劇點是需要依賴電視鏡頭傳遞的,劇裡的書房和父親的房間分別反轉成90度和180度,所以現場觀眾和電視觀眾觀看同一場表演時,視角是完全不同的(圖2、3、4、5)。由於舞台演出是在室內空間完成,電視手法常用的外景拍攝也被編導放進作品裡,如:演員在室外的湖畔划船時不斷地被公園的保安驅趕、演員在廁所裡拍攝時被清潔人員打斷、當觀眾從影片中看著騎著真馬的演員在寬廣的草地上瀟灑地奔馳向莊園時,回到了現場竟成了由人扮演的滑稽假馬。近年來,影視作品常使用綠幕技術來創造宏大的環境背景或是難以實現的空間,在《聖誕頌歌演砸了》一集中,主人公在夢裡穿越不同時空時,就是利用綠幕效果來完成的(圖6)。編導也在演出中設置不少技術故障的情況,讓串頻事故發生在劇裡,當電視觀眾專注看著演出時,畫面會突然切換到別的頻道中。
圖1:法官的超小房間
圖2:現場觀眾視角的書房 圖3:電視觀眾視角的書房
圖4:現場觀眾視角的父親房間 圖5:電視觀眾視角的父親房間
圖6:電視綠幕特效
在演員的表演上,干擾演員的表演或是增加演員的表演難度,讓演員在場上出現狼狽應對的無力感,是《演砸秀》的慣用原則。在這些劇集中,干擾演員表演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永遠打不開的門」:在《鄉間小屋》一劇中,因為廚房的門把壞了,演員只好在廚房外說著廚房內的台詞;在《哈珀的盒式吊墜》中,每當主人需要管家出現時,管家總是打不開門進來,而每次主人讓他出去時,他也總是打不開門出去,最後這個演員只好用身體撞碎落地玻璃窗及用高分貝的聲音來震碎玻璃,方得離開現場。其他干擾演員表演的例子還有:演員在演唱時衣服被機器捲走、不斷升高調的歌曲、不斷加速的跑步機、樓梯的升降椅子突然失控、門背後是一幅遮擋出口的噴繪佈景、演員在轉台失控及急速旋轉下還得堅持把戲演完等。在眾多劇集中,演員表演難度最高的要數《90度》這一集。這齣關於遺產分配的劇集中,導演將書房空間豎起來成一個90度的環境,讓現場觀眾可以俯看演員的表演,而電視觀眾則會看到正常的角度(圖2、3)。這個設計會讓演員的表演動作變得極其困難,進而產生娛樂效果,比如當演員需要喝飲料時,液體就會直接流向畫面的右側(電視觀眾的視角)。為了繼續俘獲觀眾的笑聲,編導直接把劇中父親的房間倒置成180度的環境,頭髮朝上的演員(電視觀眾的視角)必須緊緊抓住病床才不至於從空中跌落(圖4、5)。電視觀眾可以從鏡頭中看到倒著演戲的演員那漲紅的臉,這種非常規的狼狽表演正好戳中了觀眾的笑點,贏得了觀眾的笑聲與掌聲。
除了為難演員,「反著演」和「萬物皆可演」也是這個系列劇常用的喜劇手段,創造了許多讓觀眾意料不到的驚喜。「反著演」是讓演員的台詞和行為有著巨大的反差,比如:當房屋中介誇讚房子是完好無損時,下一秒,他打開的廚房門把就斷了;當端著菜的管家說著「開飯了!」,下一秒,整個菜盤就灑落一地;當囚犯握著牢籠,費勁腦子想要逃獄時,牢籠的柵欄就自然脫落;當囚犯終於逃出監獄時,失控的牢籠突然從天而降,再次困住了他們;當典獄長三番四次對著燈光師喊「熄燈」時,燈光依舊亮著等等。《演砸秀》的演員除了能扮演人類、幽靈和天使,也能扮演一切動物和物件。在這些劇集裡,我們可以看見演員扮演馬、馴鹿、驢子、鳥、大樹、蜜蜂、毛毛蟲、蜘蛛等,也扮演了蠟燭、雪人、鹿頭標本、傳真機、碗碟、洗潔精和洗碗的海綿等物件,滑稽的服飾和非人類的怪異演繹帶給觀眾很多的驚喜。
不管是「道具穿幫」還是「演職人員穿幫」,讓本該隱藏的人和物暴露在觀眾視線是個屢試不爽的喜劇手段。在這一系列的喜劇作品中,幾乎每一集都能看見:來不及換景而穿幫的工作人員、佈景的突然脫落而把隱藏在後的演職人員曝光的場面、失控的轉台把幕後忙著換景的工作人員給「轉」出來、隱藏的道具被鏡頭的切換給暴露了等等。演出中每當有事故發生時,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就會不顧一切地衝上舞台去修理舞美或道具,讓演著戲的演員不知如何是好。這種虛實結合,真實的工作人員和正在扮演角色的演員共處一室的穿幫景象,為喜劇作品增添一抹奇特的詭異感。
總之,戲裡無論出現多麼滑稽的重大事故,劇中的演職人員都必須秉持著「嚴肅待之、活在角色裡、不能笑場」的精神把戲演完。發生事故時,演職人員需要利用他們的智慧臨場解決問題,或者以即興的方式來應對。以《聖誕頌歌演砸了》為例,主人公的侄女因為工作人員不小心撞倒了膠水,讓她的右手粘住了一把假槍,左手粘住了小女孩的頭髮,而屁股則粘上了櫈子。就算在如此狼狽的情況下,侄女還是堅持穿上外套,開門離去,把戲演完。在《聖誕精神》一劇中,由於男精靈被卡在了煙囪裡出不來,所以後面的雙人表演和雙人歌舞,都得由女精靈一人獨自完成。在《彼得潘演砸了》一劇中,當彼得潘決定帶著三個小孩飛往夢幻島時,小孩身上的威也將他們的衣服都扯走了,穿著內衣褲的他們還留在原地,為了將戲演完,三人假裝表現出在空中飛翔的姿態,然後快速爬到窗口處往窗外跳出去。這些突發情況的臨場應對,一再考驗演職人員的即興能力。
一場演出招致「砸場子」的原因分析
這個系列喜劇名為《演砸秀》,顧名思義就是一場好好的演出卻因為各種原因而搞砸了,那究竟是哪些原因可以導致一台演出被「演砸了」呢?劇中的喜劇元素都是基於「砸場子」的概念,筆者試著通過這些劇集歸納出以下四點原因,分為可控及不可控兩類。可控的因素就是本可以通過多次的彩排和有效的溝通來避免的問題,卻因為準備不充分與失職的演職人員所引發,及前期籌劃時,各個部門疏於溝通所產生的後果。而不可控的因素則是戲劇舞台上無法預知的突發狀況和現場觀眾不予配合的表現。下面,筆者將根據這四點,分析這個系列喜劇所使用的喜劇手段與元素。
(一)準備不充分與失職的演職人員
一場戲劇演出需要三個月至一年的排演週期來保障演出的穩定性,為了讓所有工種可以相互了解及配合,演出的彩排次數一般都會安排十來次,直到演出前,舞台監督都會率領全部演職人員進行最後一次完整的總彩排,只為降低真實演出時突發狀況發生的機率。舞台上的所有道具、服裝與舞美,演員們都會來回反覆地試用,直到與表演達到完美的融合。在《演砸秀》中,編劇首先抓住了「準備不充分與失職的演職人員」這個點來大做文章,將演出團隊設定為一所不知名的理工大學的業餘劇團,平時只能利用晚上和週末才能進行排練,自然無法很好的進行排練。在劇集中,準備不充分的演員例子特別多,劇團裡有一個男演員是經常忘詞或是記不住詞的,一個演員在上演前若不能把台詞記住,鐵定會給對手帶來麻煩。這個「忘詞演員」在《聖誕頌歌演砸了》中將自己的所有台詞都寫在了可視範圍內的道具和舞美上,甚至在硬幣道具的兩面都分別寫上「YES」及「NO」的字眼,隨機念出台詞,攪亂別人的台詞。在《值得一看的審判》中,這個忘詞演員所扮演的辯護律師除了需要別的演員不斷為他提詞,他還頻頻說錯詞,比如把「prosecution」(檢察院)給說成了「prostitution」(妓院),把「ex-wife」(前妻)說成了「sex life」(性生活)等,讓對手尷尬不已。這場戲的法庭爭辯部分,還以為他錯念了別人的台詞,而導致法官和兩名律師的台詞大錯位。
「準備不充分」的工作人員首先體現在「錯放道具」和「沒放道具」的失誤上。劇場人都知道,舞台監督會在開演前讓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檢查設備與服裝道具,確保一切都在控制範圍內。在《聖誕精神》一劇中,工作人員把裝有聖誕樹裝飾品的箱子和晚餐食材的箱子裡的道具對調了,當演員準備做飯時,打開了裝有燈泡的食材箱,只好將燈泡當作香腸來烹煮,而在裝飾聖誕樹時,只能用香腸來代替燈泡。好幾集的作品裡,觀眾可以看見舞台上的道具和舞美在燈光亮起後仍沒擺好、工作人員總是忘把道具拿出來或是擺放在錯誤的位置等情況。演出中舞台景別的切換,一般都會在技術彩排時一遍遍地確認和實際操作,以確保不會出現換景錯誤。而在《值得一看的審判》裡,舞美工作人員多次的錯誤換景,導致了客廳、解剖房和健身房的錯誤拼接,造成了演員在不恰當的環境下演戲。在《無處可逃》一劇中,這種錯誤換景的情況發生得更為頻繁,當劇中囚犯開始進行越獄,逃到休閒室的時候,空中降下的佈景是浴室,而當囚犯逃到浴室時,舞美環境是典獄長的辦公室,最後當他們逃到辦公室時,舞美環境卻是一面牆……這些重大失誤都是不按照舞台監督進行佈景更換的結果。
失職的演員是不尊重舞台、不尊重對手的演員。他們在台上笑場、嘩眾取寵、自戀式地與觀眾互動、隨意增刪角色和戲份,或者故意不按照劇本來表演等,只為了博取觀眾廉價的掌聲和笑聲。在《值得一看的審判》中,等待被解剖的死者演員不斷望向觀眾,展示他健碩的身軀;在《鄉間小屋》一劇中,死去的房屋中介突然站起來跟其他演員開玩笑,而男主人公也在應該被殺死的環節,突然選擇不死,攪亂了別人的戲;在《哈珀的盒式吊墜》一劇中,飾演哈珀的演員竟然在上衣的口袋裡裝有一條口香糖,那可是劇中年代(1928年)還未曾發明的事物。由於第一季的導演在聖誕特輯《耶穌誕生》中犯了諸多錯誤,引起觀眾的投訴,所以在第二季的首集裡,電視台把團裡的男主角給提拔成新導演。新導演跟上一任導演在工作中有些過節,於是公報私仇,故意讓上一任導演在劇中扮演清理糞便的工人,還讓他在劇中說出自我羞辱的台詞。這種將私人恩怨搬到舞台上的做法,若發生在真實的劇場環境裡,就是一種不敬業的表現。
而失職的工作人員則體現在工作期間忙於工作以外的事。比如在《聖誕頌歌演砸了》裡,為街道模型上空撒著飄雪的工作人員,邊工作邊吃披薩,結果不小心將披薩掉到了模型裡。另外,工作人員在不恰當的時候貿然出現在舞台上也是失職的表現。在《彼得潘演砸了》一劇裡,正當孩子的母親準備為孩子唱出安眠曲時,一群工作人員突然上場修理房門,由於電鑽聲和電鋸聲的聲量太大,而導致了演員需要用聲嘶力竭的方式唱著安眠曲,形成了滑稽的反差畫面。
(二)前期籌畫時疏於溝通的各個部門
一場演出在前期籌備階段會進行大量的主創構思會議以敲定演出方案,如果所有部門在全程的討論中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導演和編劇的創作意圖,並且獲得所有部門準確的資訊與技術參數,那麼演出的視聽覺技術效果將會為表演增添色彩。《演砸秀》的編劇抓住了各個創作部門溝通不暢的因素,讓各個技術工種在演出中,由於不了解演出意圖而出現各種失誤,為演員的表演製造了不少麻煩。首先,製造最多舞台事故的是舞台道具,粘死在櫈子上的電話、粘死在盤子上的蛋撻、無法打開的藥盒和公事包、花園裡摘不下來的花朵、過短的跳繩……都讓演員無法利用道具繼續演出。道具部門應該釐清哪些道具是僅僅作為裝飾用途,而哪些道具是需要配合表演動作的,特別是需要反覆使用的道具,在材質上更應該注重質量,而不是一碰即壞。在劇裡,劣質道具處處可見,如:散架的聖誕車子、底部漏洞的棺材、倒塌的三層床架、一使用就脫離的打字機、脫落的飛機漿、漏水的酒器、一觸碰就脫落的馬眼珠子、一甩就脫落的槌球棒頭等。
服裝問題也是導致演員表演受影響的因素之一,服裝設計師在設計服裝時應考慮:演員在表演上的動作幅度大小、服裝體量的大小會否給舞美造成麻煩、需要快速換裝的演員能否及時搶裝、服飾上的小飾品會否給表演增添不必要的麻煩等問題。在劇集中,好幾件非常規的服飾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巨大的困擾,比如:衣服過高的惡魔經常把頭撞到矮小的建築物上、服裝過於肥大的雪人服無法擠進狹小的門、小狗的扮演者因為服飾原因卡在了小小的狗洞中。在《最糟糕的……》一劇中,有個演員穿著盔甲上場,這個無法靈活活動的盔甲讓演員連跪下的動作也無法自如地完成,打不開的頭盔也影響了演員與愛人親吻的表演。而在《彼得潘演砸了》中,飾演孩子的母親的演員同時扮演著家中保姆的角色,這兩個角色需要來回快速的切換,服裝設計若沒有很好的換裝方案,就會導致演員無法及時換對角色的服飾。
舞台美術與佈景是觀眾看戲時最顯眼的視覺引導。舞美設計若沒有了解導演和編劇的意圖,設計了不合適的演出場景,或是為了省錢而製作了易損的舞美,都會為演出帶來諸多的問題。尤其在《值得一看的審判》一集中,舞美設計在空間尺寸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這齣法庭戲的法庭竟是一個狹小的空間,九個演員擠在法庭裡,連站直都會撞穿天花板(圖7)。而法官辦公室竟然小得只能塞進兩個演員的頭,導致演員只能用嘴巴來移動屋裡的道具(圖1)。另外,在不少劇集裡,建築物的門窗牆壁幾乎都是極其脆弱的,不管是煙囪倒塌、牆壁塌陷、花園的牆壁噴繪破裂、地板破裂、監獄牢籠的脫落、門把壞了等,都一再影響演員的表演。
圖7:擁擠的小法庭
(三)無法預知的突發狀況
演員救場是一種智慧的表現,也是即興能力的體現。舞台劇,作為一場不能中斷的演出,不管是演員還是工作人員,在演出全程都會打起精神,準備迎戰無法預知的突發狀況。舞台機械的失靈是劇裡最慣用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威也設備,幾乎所有劇中使用威也進行表演的演員,不管是彼得潘還是天使,最後都以威也失控而撞倒舞台佈景告終。在《哈珀的盒式吊墜》一劇中,有一場下雨的場景,由於天花板破洞了,導致人造雨水直接灑在了大廳中吃飯的演員身上。工作人員在屋簷上修補著破洞,演員則繼續在雨中吃飯,沒想到天花板剛修好,飯桌正上方旋轉著的電風扇卻脫落了,結果四名演員得一邊躲避電風扇的襲擊,一邊假裝快樂地吃飯(圖8)。正當眾人以為危機即將過去時,工作人員卻從天花板上摔下來,趴在飯桌上,隨機應變的演員只好把工作人員當作牛肉大餐來對待,為他灑上調味料,繼續劇情的發展(圖9)。在《耶穌誕生》一劇中,鋼琴上的燭台不慎掉進鋼琴裡著火,鋼琴師為了不讓演出中斷而繼續彈奏,其他演員則用盡一切辦法撲滅火勢,然後接著把聖歌唱完。在同樣的劇集中,也發生了琴譜臨時打亂的情況,不管鋼琴師怎麼變化新的旋律,合唱團都能把聖歌的歌詞套在任何一首旋律上,直到把聖歌唱完。在《飛行員》這集的結尾處,正當扮演邱吉爾首相的演員打算摘下面具跟觀眾表明他並不是真正的邱吉爾時,由於面具摘不下來,他只好臨時改變台詞,承認自己就是真正的邱吉爾。在《無處可逃》一劇中,由於舞台升降機械的失靈,導致了典獄長的辦公室佈景未能降到位(圖10),面對著懸掛在空中的佈景,演員只好用彈跳的方式去完成該場的表演。在《康利戲劇節》的最後一個節目中,由於演員在上一場演出中發生了意外,無法參演,所以一台需要七個演員的馬戲團表演最後變成了獨角戲,一個演員獨自完成了大合唱、刀劍雜耍、默劇、騎獨輪車、大變活人的魔術等表演。
圖8:電風扇墜落後的表演 圖9:演員把墜落後的工作人員當成「牛排」來演
圖10:懸掛在空中的佈景
不是每個演員都接受過即興表演的訓練,也不是每個演員都具備臨場即興救場的能力及隨時適應新的突發場面的適應力。當突發情況發生時,演員若仍舊按照原來排好的表演和台詞去應對新變化時,就會造成可笑的局面。在《鄉間小屋》一劇中,原來的劇情是警察及時在小女孩被幽靈殺害前出現,營救了小女孩,但是由於警察被鎖死的大門攔在了門外,幽靈在迫不得已下只能殺害小女孩,改變了原來故事的結局。可當警察成功進門把幽靈擊斃後,面對著死去的小女孩時,這個警察仍舊說出原來排練好的台詞:「你安全了!」,然後拖著在地上不能動彈的小女孩屍體,說著:「讓我牽著你的小手一起離開這裡吧!」,讓演員和觀眾啼笑皆非。在《彼得潘演砸了》和《聖誕頌歌演砸了》的劇集中,都出現過演員在演出過程中發生意外,無法繼續演出的情況,可導演臨時安排的替補演員上場時拿著劇本毫無感情地念著台詞,甚至還讀出了劇本裡的演員動作提示,讓其他演員無法好好演戲,而這些演員都不具備在突發狀況發生時及時救場的能力。
(四)不予配合的觀眾
每場演出的觀眾都是不可預知的,他們的行為也是不可控的。當一台演出需要觀眾的配合參與時,就要做好觀眾也許會不配合的預案。同樣的,在整場演出中,編導就算在觀眾席上安排了「托兒」,他們也沒法預料觀眾會否配合「托兒」完成爆笑或是鼓掌的動作。在《彼得潘演砸了》這齣戲裡,因為這是劇社第一次在電視上公演,導演在採訪中表示,希望這個演出是一齣適合在聖誕節闔家共賞的正劇,而並非台上台下一起互動的兒童劇。沒想到在演出過程中,觀眾不斷地與演員互動,導致了飾演海盜的導演在台上跳出戲來指著觀眾說:「請你們不要跟演員互動,這不是兒童劇!」而在《聖誕精神》一劇中,喝醉了的聖誕老人煽動現場觀眾一起唱聖誕歌,結果最後一句歌詞,觀眾總是不在調上,或沒有節奏,或不整齊,在重複幾遍試唱後,聖誕老人只好放棄讓觀眾齊唱的想法。在《康利戲劇節》的一段即興喜劇演出中,主持人讓現場觀眾提供「人物職業」、「時間」和「地點」幾個條件作為演員即興演出的關鍵詞,有些觀眾給出了不合適演繹的關鍵詞(暴力或黃色的詞語),有些觀眾則在三次即興考驗中都提供了同樣的地點,讓主持人無言以對。所以,一台演出是否需要觀眾的參與,觀眾參與程度的深淺,都是編導需要事前周全考慮的。
結語
沒有一台戲劇演出是完美的,哪怕是演了上百場的戲劇作品,每一場演出都不會是一模一樣的。在《又是夏天》這一集裡,新上任的導演為了給觀眾呈現一台完美且零失誤的演出,不惜讓演員演了三遍第一幕的戲,遺憾的是,三遍演出仍帶有各種失誤,讓導演無奈不已。舞台創作者力求為觀眾呈現完美的作品,可真想實現一台完美的演出,就要取決於數百個燈光和音樂變化操作點能夠精準地執行、所有的舞台空間變化都能精準換位、劇本裡上萬字的台詞能夠一字不落地從演員口裡說出、觀眾都能聚精會神地觀劇,代入自己在角色裡,並在高興或者悲傷的共情點上給予即時反應等。當一般的舞台創作者都在努力不懈地力求作品的完美時,《演砸秀》卻刻意讓觀眾看到一場場不完美的演出,也利用這種不完美創造了讓觀眾捧腹大笑的喜劇效果。他們的喜劇不是隔靴搔癢,也不是醜化演員,而是讓人看到:當我們已經盡力了,卻還有遺憾發生時,那就笑著接受它吧。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