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劇場,並不局限於「劇場」。動戲大地藝術節主辦的沉浸式劇場《再翅飛飛》,來到大自然環境搬演,脫離傳統演藝場地的密閉空間,嘗試以不同的進路向觀眾(我想特別是年幼的觀眾)呈現「劇場可以是怎麼一回事」。相信對不少本地觀眾而言,至少對我來說,是個相當新鮮的體驗。
是次演出場地設於嘉道理農場,演出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布在農場內不同地點發生,參加者需要靠步行或乘坐旅遊巴穿梭各個地點。這些點與點之間的路程,容易令參加者跳出了作品本身的設定,因此要營造沉浸其中的效果,實屬不易。就我所見,作品主要以兩種策略嘗試讓參加者投入其中,一是儀式,二是音響,其中我特別欣賞是次劇場作品的音響設計及效果。
《再翅飛飛》故事設定是類似神話般的背景,參加者是被召喚而來的勇者,在鳥族人的帶領下,分頭向植物長老學習治癒之力,最終要合力拯救神鳥,讓大地再度充滿色彩。在劇場最開頭,已經有儀式的影子,試圖讓大家投入其中。參加者進場後首先分成四組,取得該組顏色的布帶後,在演員扮演的鳥族帶領者指示之下,在自己的布帶寫下或畫下向神鳥祈求的心願,希望自己能治癒哪些弱項或是得到甚麼能力。這個目標設定環節,讓我不期然期待接下來的活動,也是一個讓參加者進入劇場設定的小小儀式。
在布帶上寫下向神鳥祈求的心願
(由 童迷香港藝術計劃 提供)
縱觀整個劇場作品,可說是「無處不儀式」。例如鳥族人有獨特的打招呼方式和他們的「鳥族之歌」;我所屬的「表達組」會從植物長老身上學習如何配合指定的拍子,模仿神鳥的叫聲,以作為「鳥族之歌」的伴奏;最後,四組勇者一同展現之前學習到的能力,並高舉自己的布帶作為治療神鳥的針線,完成呼喚並拯救神鳥的儀式。我所參與的「穩步勇者組」多了「生命之林」和「連結之路」兩段徒步登山路程,過程中依照生命之林的指示(透過耳機依序聆聽錄音訊息),感受身邊的大自然,其中一段路更要參加者極緩慢步行,感受自己的腳步如何與土地連結。這種身體的規訓是令參加者易於投入的捷徑,透過身體的參與,讓參加者真正成為了劇場演出的一部分,達致「沉浸式」的效果。
雖然劇場充滿儀式感,但有部分設計卻讓我難以投入。其一是頻頻出現的反思元素。像是「生命之林」嘗試引導參加者回想生活上的不如意,試圖以某種冥想或沉思的方式讓人釋懷;結束路程時,鳥族帶領者又邀請大家在心內默默向生命之林說出剛才的感受,但由於在故事劇情上欠缺這方面的推動力,單憑「生命之林」的錄音或鳥族人演員的幾句說話亦難以達致預期的效果,導致這些反思元素空有其形。
其二是敘事的力度不足。拯救神鳥的故事背景頗引人入勝,但隨後的任務卻沒有進一步深化劇情,在故事的層面上顯得單薄。其中「生命之林」和「連結之路」,雖然能做到主辦方其中一個目的——讓參加者與大自然及周遭的人產生連繫,但這段情節置於整體的敘事之中,卻似乎偏離了主軸,未能與拯救神鳥一事好好扣連起來。而接近尾聲之時,其中一名主要角色、鳥族的勇者小孩Sunya才首次亮相,參加者因而沒法在過程中好好認識這個角色,這點亦大大削弱了劇情張力。
拯救神鳥為故事主軸
(由 童迷香港藝術計劃 提供)
而令我喜出望外的是作品的音響設計及執行的高完成度。即使演出地點非常空曠,團隊依然透過大量的擴音器,讓觀眾得到不遜於傳統劇場的音響效果。包括甫開場的祭司歡迎儀式、尾聲護送神鳥的一段路,及Sunya治療神鳥的演出當中,參加者周遭均佈滿擴音器。不僅能清晰傳遞演員的聲音,也讓音樂更具震懾力,成功營造沉浸的氣氛。值得一提的是「生命之林」的設計,團隊利用骨傳導耳機,讓參加者既能聽到生命之林的「說話」,又能聆聽大自然真實的聲音,令形式與內容完美契合。
除了音響設備安排恰當,演員也善用了各種音樂元素,讓參加者在劇場演出之中保持專注,例如是開場時祭司法杖和鳥族演員的手環均會發出聲響;「表達組」植物長老以結他伴奏小長老的歌聲;前往鳥族之地的路上,三位鳥族演員沿途以不同敲擊樂器為參加者打氣,等候全體集合期間,也不斷以音色諧趣的滑哨笛營造氣氛。
最後的神鳥戲偶演出是整個劇場作品裡主要以身體表演的部分。雖然神鳥戲偶的重量不輕,但操控神鳥不同部位的多位演員游刃有餘,以肢體和表情演活了神鳥由受傷到復元的神態。這種身體的表演很純粹,同時滿載情感,也為此作品帶來一點啟示與反思:要連結大自然,所採用的進路有時並非靠知性、思想能夠達到,正正是藉著身體的實踐、音樂的情感、肢體的律動,才能感受最自然的感動。
演出的音樂元素十分豐富
(由 童迷香港藝術計劃 提供)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