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的回音:2013-2017年香港劇本選輯與讀劇網上廣播計劃
2025年1月28日

(持續更新中)

 

入選劇本:《教授》(2013)

編劇:莊梅岩

 

評審短評:

莊梅岩編寫的《教授》,既以現實中的香港學府作為處境,劇本同時充滿象徵意義。女主角大學一年級生Lucretia初到學校,以新奇的視點察看大學的運作;男主角沒有明確的名字,其他角色都稱他為教授,但他的職位實際上是一名講師,以個人價值觀傳授知識,但又難以處理自身的問題。整個大學就是社會的縮影,劇中人存著多重關係,包括師生、親屬,以至尚未萌芽的情侶。各人互相影響,各自成長。劇末Lucretia認清自我,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給予觀眾重要啟示。

——佛琳

 

入選劇本:《漂流》(2013)

編劇:潘詩韻

 

評審短評:

對男性編劇數量偏多的本地創作生態而言,《漂流》的意義如果只是因為這是女性編劇的作品,那是淺薄的評鑑。舞台上的女子聲音從來都難以被好好地關注和聆聽,當男人的「缺席」仍然是眾人焦點時,如何讓女子重新放置在中心,是編劇要面對的挑戰。《漂流》的書寫策略是直面,觀眾隨著角色情緒的起伏、欲望的流動、愛念的迴旋、信仰的堅持、等待的不安中進入其複雜而溫柔的世界,觀照她如何「必須尋找自身內在嘅盼望,我必須尋找一種最堅強嘅姿態,支撐前面嘅去路」。她的需要是赤裸的,而赤裸是必須的。

——陳國慧

 

入選劇本:《(而你們所知道的)中國式魔幻》(2015)
編劇:鄧正健

 

評審短評:
這個戲首演於2015年1月9日,創作與排練時,香港正經歷大規模社會運動。為了甚麽而抗爭,甚至佔領市中心,竟能持續數月,最後自上而下清埸……個人與族群,從義憤洶湧到意興闌珊,然後劇埸在不遠處,演期在眼前。鄧正健說文本修訂於2014年12月18日,但看內容,應該是醞釀多時之文字。文本書寫策略是多線交叉平行蒙太奇,似百幾年前格里菲斯電影《黨同伐異》(1916)。連序幕與結局共十八段落,包括五組關係:1)坐輪椅的絕食者,以及W、X、Y、Z;2)女子與男子;3)甲與乙;4)詩人與作家;5)中年女人與神秘男人。在中國當代史上,絕食使年歲足夠大的我們聯想到1989年的情景,坐輪椅的人談到抗爭與推土機,則使生活在香港的我們聯想到香港的村鄉地土抗爭……於是,普通人甲、乙討論「刺秦」,即使跳躍,亦合乎邏輯,此外,作家與詩人討論知識份子角色,涉及當代人如何審視歷史與自己,而中年女人則要我們記住某些揮之不去的年月,以及情緒。於我,鄧正健的劇作構成,是以對峙前線的個體在電光火石中的情態為出發點。手持雨遮的與開推土機的,或許不是香港土地運動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卻可以衍生出超乎現實的話話。鄧正健這個文本的語言節奏非常有特色,話語的探索很值得深入研究。整個文本結構雖然非常理性,但衍詞用字以及聯想頗多自由指向,近超現實主義。「鼓聲化成蝴蝶,喺時間同空間之間嗰條罅度飛出嚟,飛過咗人群,飛過咗啲車聲,蝴蝶嘅翼喺度拍,拍起晒啲空氣中嘅雨水,地上面嘅塵土,最後停咗喺你嘅鼻尖上面。」(W的一句對白。)這是意境深遠的詩。
——盧偉力

 

入選劇本:《原則》(2017)

編劇:郭永康

 

評審短評:
郭永康編劇的《原則》是根據他在中學時期,一場學生運動中的經歷,加以戲劇手法處理而成。發表當時,作為一位嶄露頭角的年青編劇,也許在寫作技巧,故事敘述方法上,仍然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但我選擇了這個劇作為這次劇本選的入選劇目,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 在地時代性——《原則》具時代性,也是相當「香港的」。透過學校的一場風波,竟也預言了往後幾年香港社會的矛盾和議題。

 

2. 令人反思——劇中對教育,教導和成長等作出討論,並透過把持不同價值觀和原則的人物的行為,衝擊觀眾在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反思。

 

3. 角色鮮明可信——劇中無定義誰是好人壞人,他們的共通處是實踐自己認為有益於人的信念。因此,即使觀眾對劇中人物有所喜惡,但也能理解人物的動機,並投射到身邊/社會上不同背景的真實人物。雖然角色的呈現相對是為了事件服務,但有戲可演,人物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或改變。

 

4. 劇中人通過辯論、說服甚至謀略意圖實現個人理念,或改變事情結果;作者並沒有讓角色流於空談,而是透過行動實行。在只呈現五個角色的這場學校權力衝突中,觀眾仍可體驗當中的張力,想像到在劇中缺席的其他有關人士的存在,甚至投入到情景中,抱有取態。
——潘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