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維到三維的變奏——評徐曉雯《路》
文︰吳俊鞍 | 上載日期︰2025年1月14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節目︰《路》 »
主辦︰徐曉雯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賽馬會黑盒劇場
日期︰2024/11/3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舞蹈 »

談徐曉雯《路》,有一個片段可以重點分享:在演出中段,身兼創作人及演員的徐曉雯在先在大畫紙上畫滿線條,或直或橫或曲,再在下一步做出形體動作,身體看似順著線條的走向,跳躍、奔跑或屈曲。漫畫讀者想必對這種呈現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漫畫的二維平面中,多以線條表現角色運動的軌跡,線條隨人走;但在這個片段中卻是相反,人隨線條走,而且是從二維平面發展成三維演繹。與此同時,片段中也加上燈光效果,把表演者的身影一分為紅、藍兩色,就如把三維電影會見到的影像分拆開來;這個處理把整個片段昇華,負責燈光設計的劉銘鏗應記一功。

 

上述這個片段值得分享的原因,在於《路》的內容和形式均啟發自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而徐氏本人也是一位學習偶戲和默劇的平面設計師,故此在演出中見到漫畫的平面擬仿延伸向三維的演繹,頓覺見到在形式上可以把漫畫和表演藝術兩種維度結合的可能性。

 

其實,在法國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Dramatic Corporeal Mime學成歸來的徐曉雯也不只對二維延伸感興趣,她在演出中以形體默劇形式,意欲呈現出《進擊的巨人》當中對戰爭和權力的思考。上述「人隨線條走」的片段,就是呈現逃離戰火者的情景。演出亦有對一些常見物料和道具的再想像,作為舞台美學的主要元素,台上基本上運用了黑盒劇場的彈性空間,在演出場地置放了畫紙、易於屈曲的長管道等,方便在片段之間隨意運用,但感覺上有點散亂,或許因為其方便性而犧牲了對整體舞台美感的考量。

 

徐氏在台上演繹自己與不同物料的互動,在形體動作的設計上不拘一格。觀眾魚貫入場時,已見到徐氏在台中央站立,在一幅巨大畫紙上畫著大海,面朝一個小島,還有若干海鳥;畫完後,徐氏隨即戳穿並撕破大畫作,並以揉皺的畫紙包裹己身,從紙堆裡塑造出比一般人類來得高大、同時也有被揉皺的世界壓縮的質感,十足漫畫主角從嚮往前往對岸世界,轉而變為被世界的真相打擊的感覺。徐氏在之後戴上自製面具變成指揮,把玩一些容易屈伸的長管道,當中既有人與物料的互動,也有文首談及從平面延伸成三維演繹的創意。

 

事實上,《路》在宣傳時提及了此劇是由徐氏兩年前創作的《巨人》延伸創作,後者的戲題改得比《路》更為明顯,但筆者當年無緣欣賞,未知《路》裡轉化了多少《巨人》的內容和呈現手法。以戲論戲,《路》在結構上,並沒有一個很流暢的轉折,讓觀眾理解物料的演繹與下一部分的關係。演出在片段之間有形式上的可觀性,但整體在劇情的連接上,以及在物料的使用邏輯上則較為割裂。

 

演出不長,只得45分鐘,最後一個亮燈時,徐氏被綁在椅子上動彈不得,看似是被世界的真實綑綁住了,但下一秒又荒誕地聽起電話,並說出演出第一句,亦是唯一一句台詞:「今晚回來吃飯」——一句話,便能把相對嚴肅的戰爭氛圍鬆弛下來,在座的觀眾都笑了。是否被縛,其實是否只是在於人的心境?

 

總括來說,《路》內容啟發自漫畫名著,如未有看過的話,觀感或會稍為打了折扣。演出運用了多種物料和形體的呈現方式,形式上的探索新穎有趣,但假如能聚焦一至兩項再發展,定必會為觀眾帶來更深刻的體驗。期待徐氏下一次的實驗,就動漫情節作推敲,下一個作品會否跟「物種滅絕」或「宿命的愛」有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及文化研究碩士畢業,現從事戲劇文學工作。文化和戲劇評論文章散見於《Sample樣本》、《三角志》、《立場新聞》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頁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