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空間演藝為核心,原創孵化為特色」作主題的「蛇口戲劇節」來到第三年。主辦方自四月開始收集全國申請,到甄選入圍作品,中間經歷創作營與寫作工作坊,由導師一對一指導,最終在十月至十一月的三個星期中,帶來十一部新空間演藝作品、九部新寫作劇本、兩部特邀與數十個延伸活動,演出內容豐富。戲劇節內的作品,縱使是特邀劇目,也是配合蛇口的特點與環境空間而委約的創作,那麼「蛇口戲劇節」為我們呈現的是怎樣的一副城市面貌呢?
筆者在一個週末間,共參與了三個以「新空間」為特色的作品,分別是《A3證,查票》、《低人工夢工廠》及《聲.聚》,是次以這三個作品作論述對象,看其對城市空間的運用。
《A3證,查票》有意圖利用公共汽車的空間讓參與者自主探索,從而為這趟車程建立個人意義。在車程之間,我們會聽到一些錄音,是乘客與司機在不同情況的話語場景,如家中老人每日無事閒坐公交消磨時間的習慣、司機日常工作自述、不喜歡坐公交的孕婦的遭遇等,剖白式的內容生活感強,但他人的故事,與我們又有怎樣的關係呢?作品鼓勵觀眾在車上流動觀看,自由探索,只是會在移動的車廂內四處走動的觀眾不多。筆者按日常乘車習慣,靜靜坐著,嘗試通過察看圍繞身旁張貼的相片和海報文字,找到感受這趟旅程的方式。嚴密遮蓋車外風景的海報,令觀眾只能把焦點放在車廂內,我們可以掃瞄其上的各個二維碼,看到一段工作日誌、飛翔的鳥、婆娑樹影、與戲劇節有關的訪問,割裂成片段的畫面與聲音怎樣才能否拼湊出具意義的敘事內容,或許需要製作者有更多的設計,為參與者建立背景框架,才能有效地閱讀這一次的經驗。乘坐公共汽車是日常體驗,這次的刻意安排提醒我們要以新視角審視日常片段,只是當缺少了人與人、人與空間的互動,便十分依賴觀眾的主動性,需要觀眾主動才能創造意義。那麼怎樣令觀眾有參與感,與空間產生真正互動,是創作者下一步需解決的問題。《A3證,查票》在自我探索與空間建立關係之間,我覺得有進步空間,然則作為戲劇節的節目之一,卻補充了城市空間的面向,蛇口不單是一個旅遊區,也有日常和生活化的一面,當車子駛到工業區,我們看到沿路有不少停泊在路邊貨車,從其輪胎爆裂的情況看出閒置的狀況,觀眾看到一個不同於海上世界、海濱公園的脈絡。
《A3證,查票》劇照
(由蛇口戲劇節提供)
同樣是原創孵化的作品,《低人工夢工廠》的演出內容較能配合空間特質,在互動間建立個人化的體驗。演出在海上世界.匯港購物中心進行,參加者憑所得的遊戲幣,找到分散商場各處的「自助機器」,並對使用體驗作簡單評分。夾娃娃直播間、咖啡機、充電站、即影即有等機器由演員進駐,同時亦模擬真正的虛擬空間——打廣告、求好評、求收藏頻道。參與者投放金幣選擇服務,即可有不同情節的互動,得到的演繹內容都自個人選擇而來,如在「充電站」,參與者成為操控員,由你決定演員的動作,他會模仿你的一舉一動;選不同口味的咖啡,沖泡時的回應也不同,最後也真的得到咖啡一杯。扮演「自助機器」的擬真過程中,演員會走出機器之外,告訴你在金錢消費背後工人的辛酸,滿頭大汗疲憊的樣子、接到家人生病的電話但工資被拖欠、眼泛淚光的求工作機會等,讓參與者不自覺的走近,窺聽他們的小故事。人性化的設定令參與者投入,不忍給予差評。演出的開場和完結,演員都會走到集合點打卡,令你留意他們的工時很長,但工資卻不足應付生活所需,呼應「低人工」的內容。演出過後,觀眾自群組收到當天被解雇的工人資料,是南京傳媒大學的大學生,她在這個夢工廠之內,工作與夢想全然無關,真的有「夢」生產出來嗎?從作品的設定框架細想,購物中心內的自助機器故障,給予工人走進機器內扮演機器的機會,工人們被動地完成由消費者控制的任務,不合資格不受歡迎便被淘汰,令人忽略他們也是有感受和尊嚴的個體,當科技繼續進步,工人被機器大規模取代,還有底層工人生存的空間嗎?
《低人工夢工廠》劇照
(由蛇口戲劇節提供)
最後是特邀作品,《聲.聚》能對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一帶的環境特點加以利用,以聲音帶領手持裝置的參加者,自主而專注的走到集合點。人們自招商局港口大廈穿過民居,徐徐走過海上世界的巨型郵輪,最後來到海濱旁被譽為「蛇口之父」袁庚先生的雕像前作結。參與者要細心感受、聆聽手上「球球」的嗡鳴叫聲與震動,從聲音的情感流露判斷前行的路線,愈靠近目的地金屬球的聲音愈動聽。第一身的遊走與觀察中,人們得以漫遊在不熟悉的空間之間,慢慢感受這個地方的人文色彩與歷史印記,在閱讀袁庚雕像前的石碑文字後,我才了解「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話的出處,和對蛇口一地的重要性。這句口號也同時在前兩個作品中出現,或作為城市風景攝影張貼在車廂內,或成為自助販賣機的佈景之一。該口號於1981年3月改革開放期間,由蛇口建設總指揮袁庚提出,它不止作為一個口號帶領改革開放的進程,作為發始地,它對這個城市的影響力至今尚存,不同的作品不約而同的把這句深具歷史底蘊的句子囊括其中,或直接或間接引領觀眾察看,一方面令人不自覺地探索箇中的歷史脈絡,一方面與演出內容拼撞,讓人產生不少聯想。
《聲.聚》劇照
(由蛇口戲劇節提供)
除上述演出外,筆者還出席了兩場公開講座和一場讀劇,所有事情都圍繞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周邊發生,縱然是一日數場活動,仍不會感到奔波於場地之間,能有餘暇感受此地的人民風景。近來北上消費成趨勢,港人假日走過關口各種體驗與享受應有盡有,蛇口予人的感覺卻不是太「深圳」,或許是兩天一夜的戲劇節體驗盡在城市空間的歷史脈絡中深挖,展現出城市獨特的文化特質,非圍繞打卡觀光與吃喝玩樂,給予筆者一個了解深圳另一面的機會。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