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看的本土歌劇製作
文︰洪思行 | 上載日期︰2024年12月3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美聲匯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2/11/2024 7:30pm
藝術類別︰音樂 »

近年香港有愈來愈多歌劇製作,友人作了統計,今年有17套歌劇(包括半舞台版本),年尾更是「連珠炮發」,數個製作「撞期」上演,而且不乏在香港難得一看的劇目。

 

例如11月由「美聲匯」(Bel Canto Singers)製作的半舞台式歌劇《Albert Herring》,可能是香港首演。這個由英國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創作的室內喜歌劇,講述一個地方小鎮需要選一位「May Queen」,惟每位候選人都是行為不檢,結果眾人一反傳統,選了Albert Herring擔任「May King」。土包子Albert在萬般不願下被迫當上,然而在眾人強迫下,Albert離家出走。眾人一度以為他死了,結果發現他出走飲醉酒,全都非常憤怒,唯獨Albert對於能夠擺脫枷鎖感到非常自在。

 

是次製作最大的特色是請來麥淑賢把譯本「在地化」,雖然所唱的仍是原來的英文,但把發生在英國的故事改在長洲,把角色改成幫辦、天后廟主持等,連中文名也叫作《阿炳飄色記》,令作品親近香港觀眾。例如當飾演主持的林俊廷穿著道士袍出場時,觀眾都笑了,筆者聽到有人笑說會不會有破地獄看。不過可討論的是,當今很多歌劇製作就算不新譯歌詞,劇場呈現上可以完全脫離文本,例如巴士底歌劇院的《La Bohème》不是發生在巴黎,而是外太空!所以說是次製作並無必要重譯文本,也可製作本地化的演出,但此舉確實有助本地人更易投入其中(反而外國觀眾未必明白),反映主辦方的心思。

 

《Albert Herring》的音樂旋律性不高,更多是渲染氣氛,考驗歌手的語氣變化和演技。每位歌手都有獨唱的機會,「香港兒童合唱團」出身的13歲童聲劉睿軒讓人印象深刻,毫不怯場,演出生動。飾演阿薛的林國浩發揮出色,一出場先對小孩表現出憤世嫉俗,見到阿炳時變得老友鬼鬼,到愛人阿蘭出場後又變得溫柔,層次鮮明;飾演主角何炳德的顏嘉樂把那個呆子扮演得維肖維妙,他近年演出機會愈來愈多,已經能夠擔大旗;飾演盧老夫人的羅曉晴的唱段經常徘徊在高音區域,但聽起來並無疲態;飾演溫老師的李俞澄屬演出經驗較淺的一批,聲線不俗,但合唱時音準有可改善的空間。

 

全晚的MVP首選是指揮兼鋼琴的廖梓承,雖然年青,但指揮的手勢相當熟練且清晰。在半舞台版的製作中,指揮背著歌手,在此不利的情況下樂團仍能緊貼歌手,指揮居功至偉。另外作品還有不少像巴羅克宣敘調的樂段,即只在重拍演奏和聲來支援歌手,對一向擔任聲樂指導(repetiteur)的廖梓承可說是手到拿來。樂團的表現同樣值得一讚,這個室內樂團基本是一人一樂部,即是每人都是獨奏,他們的發揮出色,特別是製造音效方面,確實配合和提升到戲劇氣氛。

 

導演鄭傳軍的舞台調度得宜,雖然只有簡單的道具,但通過有效的走位和戲劇效果如角色定格來展現戲劇感,又在適當的時刻加入一些小動作,已能帶出喜感,而且調度完全是配合音樂而設計,看起來不會感到不搭。此外鄭傳軍活用空間,除了舞台,連觀眾席、合唱團座位、一樓左右兩旁都有運用到。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表演期間忽然有位小朋友觀眾在嚷叫「不要飲呀」(主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喝下「加料」的水),能讓小朋友看得如此入神,足證鄭傳軍的調度和歌手的演出夠吸引。唯一「扣分」的地方,大概是貼在背後的模型木屋佈景作用不大。

 

完場時,藝術總監柯大衛宣佈《Albert Herring》將於年底重演,能夠在短時間內重演相同的製作,亦是非常難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樂評人,香港藝術發展獎2017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得主,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音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編有《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及2015)。香港無伴奏音樂組合Zense  A Cappella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