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視聽《心鼓行》
文︰朱映霖 | 上載日期︰2024年12月23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心鼓行》(攝影:Henry Wong@S2 Production,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節目︰《心鼓行》 »
主辦︰香港舞蹈團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8/12/2024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心鼓行》集合不同民族文化,以各個地方特色的鼓為主題元素,分別編創共八個華夏舞蹈作品。除了傳統民族舞,還有以大自然景觀為意境,較富現代感的作品。關於「鼓」的舞蹈,不僅有擊鼓吶喊,也有靜態的與鼓共舞,更有想像中的「心鼓」。觀眾看得到舞者運用各種鼓的特性,展現舞者的身韻,並感受人與鼓之間的連繫。


演出以朝鮮民族舞《杖鼓樂》開始,十四位女舞者身上掛著杖鼓(又稱長鼓),雙手持鼓槌,同時擊打兩面鼓,隨著明快的節奏起舞。杖鼓舞由朝鮮的農樂舞演變而成,展現出舞者的歡樂氣氛。但相比兩年前舞團上演《儷人行》的杖鼓舞,是次群舞的節奏感和氣息較不一致,加上衣料的硬度不足,舞者快速旋轉多圈時,裙尾擺動也未能達到如陀螺般筆挺的勁度,觀感稍為失色。接著第二段《竹林深處》是以象腳鼓(又稱杯形鼓)編創的傣族舞,由一男一女領舞及六位男舞者組成。編舞風格帶有部落民族純樸的風情,舞者表現靈巧敏捷又合拍,用手拍打象腳鼓的聲響雖然不太大,但能展現民族的熱情和活力。此段舞的節奏感強烈,加上傣族舞婀娜多姿的動作,穩健紮實的舞步更能讓觀眾感受到舞者的內力。

 

 
《心鼓行》(攝影:Henry Wong@S2 Production,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第三段《九》是由九人一鼓組合而成的舞作,在充滿禪味的音樂襯托下,只用一個小小的八角鼓,以較緩慢的節奏和較靜態的感覺表現出來。八角鼓在此段舞的作用並不是一件樂器,而是一個場景道具。舞衣設計是大地色系的現代風格,禪修意境的舞台效果,一切顯得很模糊,讓觀眾難以集中精神。第四段《驚鴻》是由六位女舞蹈員以水袖擊大鼓的古典舞。大鼓放在可移動的高𣕧上,舞者可以推動大鼓至不同位置,配合水袖揮舞打到鼓面,視聽享受著一致的節奏。此段編舞無論在排列隊形或舞者展示水袖的不同花式技巧上,都能夠充分發揮人和鼓之間直接的交流,實為一部有魅力的演出作品。


第五段是雙人舞《幻月》,男女舞者共用一個新疆手鼓,在夜色的舞台襯托下以浪漫優雅的姿態展示維吾爾族的舞蹈。全黑色及透視的舞衣設計富現代感,長裙有西班牙舞衣的風格,卻不失維吾爾族特色。值得欣賞的是手鼓的鼓面設計成月球表面的樣子,在燈光效果下更添神秘。第六段是藏族熱巴鼓獨舞《念》,女舞者的演出通過錄像播放,觀眾在大銀幕看到她左手持有柄的扁圓形鼓,右手持弓形鼓錘,旋轉翻身擊鼓起舞。雖然舞姿被放大呈現,但身穿排練服在排練室跳舞的畫面始終欠缺現場演出獨有的吸引力。


第七段《觀.音》的確是看得見聲音的大鼓舞。配樂完全由現場演奏,十二位舞者手持雙棍擊大鼓,其中三位舞者專注擊鼓,間中配以打鈸和搖鈴,加上女聲伴唱,現場感受到靜止及巨響交換的對比,群舞的氣勢也隨之而來,是頗震撼的演出。最後一段以《心鼓行》作結,廿多位舞者穿上暗橙紅色的舞衣,舞動長裙的畫面如夕陽映照海浪,十分艷麗。舞者沒有真鼓作伴,以心鼓同行,依賴觀眾的想像力來感受其鼓舞的意境。

 

 
《心鼓行》(攝影:Henry Wong@S2 Production,照片由香港舞蹈團提供)

 

(文章於《舞蹈手札》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幼喜愛舞台藝術與寫作,特別對於舞蹈作品擁有專業的知識,近年曾參與「世界文化藝術節2013:東歐芳華」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2019)等藝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