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宴」中的C夫人:情感與生命的另一種莊重
文︰袁嬋 | 上載日期︰2024年12月16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主辦︰孟京輝戲劇工作室
地點︰北京蜂巢劇場
日期︰2024/11/14 7:30pm
城市︰北京 »
藝術類別︰戲劇 »

孟京輝導演、黃湘麗主演的獨角戲《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曾在2023年烏鎮戲劇節首演,日前又在北京蜂巢劇場開始新一輪演出。

 

茨威格的小說中,一切是從飯桌上開始的,正是因為有了飯桌上關於亨麗埃塔夫人戀情的討論,C夫人才會對敘述者「我」產生信任,決定要和他分享自己的故事。那個要分享的故事,又是從賭桌上開始的,正是因為看見了那雙洩露秘密的手,才會有了C夫人的越軌,以及之後發生的一切。獨角戲《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將觀眾席分為三個區域,環繞中心舞台;正中是大螢幕,左邊是兼作餐桌和賭桌的長桌,右邊是白色的三角形傾斜舞台,是餐桌與賭桌外的一切空間。

 

舞台設計自是情節與表達,但走進劇場的剎那,我的第一感覺是進入了朱迪·芝加哥的《晚宴》現場。不知道有沒有過一點借鑑,但三角形、餐桌、女性,無疑可與芝加哥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裝置藝術作品構成互文:她選出39位神話和歷史上的著名女性,為她們安排晚宴席位,三張長餐桌拼成三角形,每張餐桌13位。試圖用這樣莊重的方式,正視被遺忘的女性,重新修正西方藝術和文明的歷史。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中的C夫人自然算不上一般意義上的著名女性,她甚至沒有具體的姓氏和名字。但當她站在一個這樣的舞台上,在黃湘麗的演繹下如此靈動,讓我感覺她彷彿進入了「晚宴」中。她不僅僅是在講述一次令自己沉淪、心碎的愛情故事,更是這段經歷中她的新奇、她的探索、她的拯救、她的追求、她的失望近至絕望,再至最後的離開、放下。開頭的黃湘麗明朗得令我詫異,我心中的C夫人大概更偏於沉靜而內斂。但看到最後,我開始在人物狀態的變化中,感受到了一個鮮活的人蓬勃的生命力。

 

很多人不滿於茨威格將女性寫得如此悲情,但無論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還是《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更打動我的都不是結局,而是主人公面對自我的真實,有情感的衝動,也有反思和選擇的力量。那些悲劇性的掙扎與忍耐,恰恰源自她們對自己情感的深刻理解與主動探索,儘管受限於社會道德桎梏,仍竭力保留的對自己命運的掌控。代表女性日常生活的紡織物、化妝品、食物、針線都能一反傳統,在《晚宴》中獲得藝術的地位;C夫人自然能憑藉她的赤誠、真實、勇敢,成為這個工具理性的時代敢於感性、敢於做夢的傑出者,和晚宴桌上的Sappho、伊麗莎白女王、維吉尼亞.吳爾芙一樣,也在為我們帶來生命意義和女性價值的重新判斷。

 

孟京輝導演的旁白雖也出自小說,但他遠遠地坐在觀眾席,每一次開口,都先打開桌前的檯燈,在光線的轉移中,伴隨著微小的開燈和關燈的聲音,使他的話語自然地脫離了對話性,被賦予了儀式的莊重感。這和晚宴的莊重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只不過「莊重」的對象不是女性或人,更不是故事,而是講述本身。孟京輝向來反對以講故事作為戲劇要旨,在這部劇中,故事承載形式,和《晚宴》式佈景共同完成的是對C夫人價值的又一次確認。於是生命通過講述得以永生,聆聽者也收穫與自我生命的共振。即便只是《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很多人在劇場裡的73分鐘。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中國分會)會員,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