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親密感——記蕭恩施貝古典結他音樂會
文︰默泉 | 上載日期︰2024年10月2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飛躍演奏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024/09/29 7:30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結他是容易被誤解的樂器。它看來很易學,掃掃和弦就能自彈自唱,親和得很,人們甚至不太認真看待它,但這同一件樂器,又可稱為古典結他(classical guitar),能彈奏出技巧性極高、風格變化萬千的古典結他曲目。比起電結他和鋼線結他,古典結他的公眾認知度很低,大部分人甚至搞不清它彈的是甚麼曲子。我猜正因如此,「飛躍演奏」主辦蕭恩施貝(Sean Shibe)古典結他音樂會時,才會在宣傳品寫上「結他獨奏會」(而非「古典結他獨奏會」),英文則用上「unplugged」這帶點模糊的字眼,吸引一些喜歡acoustic結他、但不熟悉古典結他的聽眾入場。

 

其實只要看看曲目,便知這是一場正宗的古典結他音樂會。首次來港的Sean Shibe,來自蘇格蘭,同時有日本血統,其演出跨度很大,古典、電子之外也愛作很多新嘗試,並曾兩度獲「留聲機」大奬。9月29日晚的音樂會,除了第一首前奏曲是巴赫的魯特琴曲(魯特琴是結他始祖之一)之外,其餘皆是結他原創曲,包括兩首巴里奧(Agustí­n Barrios Mangoré)和兩首維拉羅伯士(Villa-Lobos)的作品,選曲明顯偏向近現代。

 

生於巴拉圭的巴里奧(1885-1944)和生於巴西的維拉-羅伯士(1887-1959),是上世紀的神級結他作曲家,為結他音樂注入南美洲的熱情。其實結他在主流古典世界的位置總是邊緣和神隱的,它被歸為弦樂器,但它以撥弦共鳴發聲,音量偏細,不屬於管弦樂團編制,而是自成體系。早期的結他曲極依靠改編,後來因結他大師西戈維亞(Andrés Segovia,1893-1987)的出現,以其橫空出世的技巧吸引無數人為其譜寫新曲,加上他本人改編很多巴洛克作品,這樂器才有了較扎實和具規模的「曲目池」。

 

由三個樂章組成的巴里奧名作《大教堂》(La Catédral),跟塔雷加《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Recuerdos de la Alhambra),可謂結他獨奏曲的兩顆閃耀明星。Shibe的琴音溫柔甜美,而且帶著一種奇特的親密感。其技巧圓熟穩定,尤其特別的是,能把音符彈得綿密無縫,如水波靈動;因為結他不像提琴般使用拉弓,要用手指做出legato效果,必須有扎實琴技。巴里奧是二十世紀南美的著名結他巡迴明星也是多產作曲家。我們常說蕭邦的作品很「鋼琴」,同理,巴里奧的作品很「結他」――意思是他能發揮出結他的極至特質。某日,他從教堂迴蕩的鐘聲和管風琴音得到靈感,寫成《大教堂》,三個樂章渾然天成,展現出教堂的哀愁、肅殺與鐘聲轟鳴的景象,是極動人的作品。第三樂章是高潮所在,全曲皆為十六分音符,彈奏起來可如狂風掃葉。Shibe的指法流暢節奏穩定,大横按(barre)更是滴水不漏、毫不費力,但缺點是強弱變化較小,有時略覺平淡,整體音量也偏低。

 

維拉―羅伯士是我極鍾愛的結他作曲家。1924年,他在巴黎認識西戈維亞並結成好友,後者更鼓勵他繼續創作結他曲。他在1940年寫成前奏曲五首,本次Shibe只選了題為《向巴赫致敬》的第三首彈奏,伴以維拉羅伯士另外四首練習曲。生於里約熱內盧的維拉―羅伯士,曾於阿馬遜叢林蒐集民間音樂,作品風格率性自然。Shibe是一以貫之的琴色,減弱了作曲家濃烈的色彩和爆發力,但其綿綿無盡的細密琴音仍有著某種獨特吸引力,有時我甚至覺得他像置身另一空間,渾忘觀眾,渾忘自己,怡然自得。

 

音樂會的壓軸演出,是當代英國作曲家阿迪斯(Thomas Adès)寫於2023年的《被遺忘的舞蹈》。這是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與歐洲音樂廳協會委約創作的獨奏結他曲。首次聽此作品,說不上有什麼觸動或感想。或許就如Shibe在台上所講,這曲子的特色就是非常難彈!作曲家的目的,恐怕不是發揮結他的特質,而是探索它未知的可能性吧,所以是一首不易投入的結他曲。

 

這場音樂會沒有中場休息,但不計加奏曲全長只一個小時,明顯太短,離場時觀眾看來都意猶未盡。不知為何如此安排?只需多彈幾首巴里奧,或奏畢維拉羅伯士五首前奏曲,已是很合理的節目編排。除了古典結他專場,Shibe還與男高音Karim Sulayman合作了一場名為「斷枝」(Broken Branches)的歌樂音樂會。《斷枝》其實是兩人的新出唱片,獲提名2024年格林美最佳古典聲樂獨唱專輯。我因事沒能到現場欣賞,但在網上看了一些片段:結他伴奏甚有火花和特色,擁有黎巴嫩血統的男高音聲線渾厚,而且曲目涵蓋極廣;我想,可能這樣的跨界音樂會才是Sean Shibe的拿手好戲吧!將來有機會必要在現場領略其風采。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2006年中文大學哲學文學碩士,曾任文化版記者及編輯,現為獨立寫作人(音樂家專訪 / 樂評 / 書評 / 散文),文字出沒於紙媒、網媒及IG(instagram.com/spring_onmusic),著有《廢墟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