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特立獨行的存在——從「南大戲劇周」看南大戲劇學科
文︰林潔 | 上載日期︰2024年8月23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地點︰鼓樓西劇場
城市︰北京南京 »
藝術類別︰戲劇其他 »

2024年8月

 

2024年7月在北京鼓樓西劇場舉辦的第二屆南大戲劇周暨南京大學文學院110周年院慶紀念演出,《人間童話》、《最後一次承諾》、《故鄉》、《國際飯莊》四個劇目,皆為直面現實的現實主義作品,自由犀利的表達,在國內戲劇界是一種稀缺的存在;而其背後的支撐,是南大戲劇學科特立獨行又自成體系的一系列理念和行動:教學和實踐的結合、劇本和舞台的結合、劇場和研究的結合、孵化和商業的結合、學校和社會的結合等等。

 

南大戲劇周的劇與主創們

 

楊小雪編劇、王安邦導演的《人間童話》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以童話為名,劇中亦有人物和金魚、花的對話,呈現劇作者頑皮的想像,但魔幻的色彩——女孩吃花死了、她的未婚夫吃金魚死了、她的母親吃青番茄死了,折射出的現實暗黑而殘酷——上一代無愛的婚姻、人之孤獨、社畜的壓力等等,魔幻不過是對生活真相的偽裝罷了。編劇楊小雪2012年以此劇本高分本科畢業,此後又獲得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舞台藝術碩士、南京大學戲劇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青年教師。導演王安邦是2017級藝術碩士,2022年執導《人間童話》作為特邀劇目參加第九屆烏鎮戲劇節並在上海、蘇州等地公演,現為南京傳媒學院導演系青年教師。

 

李妍周(韓國)編劇、呂效平導演的《最後一次承諾》,以超級寫實主義的表演風格,演繹2015至2018年韓國勞工抗議事件中,一位罷工工人的妻子在便利店打零工賺取微薄收入維持家庭生計,被困在老闆不可信的承諾,也困在自己無力守信付款的承諾,演員以細膩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傳神地表現出了韓國底層民眾的受壓迫與隱忍。比較特殊的是,這是一個韓國劇本,由南京大學文學院原副院長、「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藝術總監呂效平執導。

 

高子文編劇、呂效平和程愫導演的《故鄉》,是一部讓人笑不出來的喜劇,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作品。田園風光不再的故鄉,家人們仍在低頭哈腰討生活,父親在化工廠打工患病去世、兒子接著去打工;有兒最大仍是一輩子的大事,為了有個入贅兒子可以逼大學生女兒與鬥雞眼保安成婚;故鄉落入了胡向軍這樣的資本家之手,建祠堂建骨灰塔成為億萬級的大生意,但全劇最「猛」處不是對故鄉的感傷和批判,而是通過對村裡唯一博士李新的深刻諷刺,表達對知識分子群體的批判與自省,當從農村裡出來的讀書人,成為狂妄自私又無用的知識分子,這個世界會好嗎?劇本由高子文在本科時創作,如今他已是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該劇由呂效平執導。

 

巨雲鵬編劇、賴倩儀和張曉雪導演的《國際飯莊》則是荒誕現實主義作品,全劇以拍攝一部紀錄片作為結構方式,故事主體是為了利益不惜出賣肉體的在工地上做小生意的仙兒,在工地糾紛爭鬥中被局長在臉上踩了一腳,而工地唱紅歌活動中的《國際歌》,催生了她的要獨立和要站起來的覺醒,因此要在局長的臉上踩回來,但最後還是用局長賠的三十萬元開了國際飯莊,這當然足夠荒誕,但內裡嵌套的太多社會問題無比真實,無論是職場中男性佔女性的便宜,還是官場中唯上是從的上下級關係或是基層社會中的暴力爭鬥等等。《國際飯莊》是2017屆藝術碩士巨雲鵬的畢業創作,之後他成為人民日報社的一名年輕記者,複排導演張小雪是2022級藝術碩士在讀學生。

 

這四部戲劇所構建的世界,沒有完人沒有英雄,沒有解決了一切矛盾的圓滿結局,人是可笑的、人生是可悲的,都從戲劇這面鏡子折射出來。

 

從左至右,上而下:《人間童話》、《最後一次承諾》、《故鄉》、《國際飯莊》(圖片來源:搜狐網)

 

特立獨行的南大戲劇學科

 

此次南大戲劇周,是繼2019年在北京隆福劇場舉行首屆南大戲劇周、又經歷了疫情之後舉辦的第二屆。四部戲的主創和演職人員除了《最後一次承諾》編劇外,全部來自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下稱南大藝碩劇團)。該劇團是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藝術系為教學實踐需要而成立於2007年,最初為校內社團,2013年註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2014年註冊成立經營「戲劇製作和表演」的公司,從校園戲劇起步,走向職業戲劇。

 

南大戲劇學科,在中國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

 

首先,南大戲劇學科與其他高校戲劇專業不同,融教學、研究、創作和劇團、劇場的實踐於一體。

 

南大的戲劇教育可溯源至吳梅1922年在南京大學前身國立東南大學開設戲劇課程,迄今已逾百年。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本科教育始自於2006年,迄今已培養了十四屆畢業生,為戲劇影視行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青年編劇人才,如朱宜、溫方伊、劉天涯、張杭等。戲劇影視碩士教育包含舞台劇與影視劇編劇、戲劇與影視評論、劇場藝術和演出管理方向,培養了王安邦、巨雲鵬、馬艷等出色的青年導演和演員。

 

南大戲劇學科的特色包括,其一,擁有實行柔性管理的民營劇團公司。在國內開設戲劇專業的高校中,南大應該是唯一擁有非校方投資的民營劇團公司的高校,南大藝碩劇團是典型的柔性組織,全職領薪員工只有一人,其餘人員都是以項目制的方式參與及獲取報酬,團隊成員在共同目標的召喚下煥發出極強的內驅力,不僅激發出旺盛的創造力,而且在劇目製作、演出、推廣等各環節上都實現了高效協同。

 

其二,演出、評論和研究互相給養。南京大學有三個演出空間,分別是1,000座的恩玲劇場、300座的張心瑜劇場和120座的黑匣子劇場,其中恩玲劇場和張心瑜劇場由學校團委管理,黑匣子劇場由戲劇影視藝術系管理。黑匣子劇場建成於2012年,面積為250平米,由學生自由申請,自由使用,劇場不僅是演出場所,也常舉辦講座、工作坊等。戲劇影視藝術系曾主辦《戲劇與影視評論》雜誌,刊物上深度、獨特的劇評文章,以及學生將自己編劇、導演或表演的心得上升到學理性思考而撰寫的畢業論文,都使得學、思、行緊密聯動。

 

其三,孵化機制連結起劇目的最初雛形和商業演出市場。

 

學生創作的第一步是自發的,以自己出資、自己組建團隊、免費使用校內黑匣子劇場的方式,進行創作和演出,這一類的演出被稱為「孵化劇場」。自2019年3月起,南大藝碩劇團啟動「週末劇場」計弗,對從「孵化劇場」中優選出來的劇目,給予資金扶持,在表導演上進行升級,於週末在黑匣子劇場演出,力圖實現南大每週有戲看的常態化演出。獲得觀眾好評的劇目有機會走出校園參加藝術節或商業演出,如疫情之前的2019年,劇團在多地劇場和校內演出合計一百場。《蔣公的面子》、《雜音》、《米奇去哪裡》、《國際飯莊》、《進化》、《世外》等已成為保留劇目。

 

《蔣公的面子》(圖片來源:南京大學戲劇影視藝術系網站)

 

其次,南大藝碩劇團與國有劇團在戲劇觀、生產機制、評價指標等方面都截然不同。

 

其一,戲劇觀不同。

 

南大戲劇創作默認的形式是悲劇或喜劇,即抒情地(悲劇方式)或者調侃地(喜劇方式)表現人性以及人之存在的有限性,認為正劇如黑格爾所說「沒有多大的根本的重要性」,國有劇團則往往以正劇表現劇中人克服了人之有限性而獲得絕對的價值。例如,朱宜2008年創作的劇本《長生》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價值焦慮,而上海某國有劇團2014年的演出本,卻以主人公消除焦慮,重新建立生活的信仰為目標。楊小雪2012年創作的劇本《人間童話》進行了一次人生意義的探尋,全劇幾乎是「無人生還」的結局,喻示著她沒有找到任何意義,但北京某國有劇團2016年小劇場版,把這個戲第三幕寒涼徹骨的荒誕意境處理和置換成了相濡以沫的人間溫暖。如呂效平教授所總結:以對人性和人之存在的「有限性」的焦慮為劇場的詩意,還是以人搞得定世界的信心為劇場的詩意,這就是當下南京大學戲劇學科的創作與國營戲劇的區別所在。

 

其二,生產機制不同。

 

在劇目生產的資金來源方面,幾乎所有國有劇團的創作經費都來自政府,或者是上級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或者是其他地方政府的投資和委託創作,南大藝碩劇團的劇目均為自主投資,一部劇的製作成本僅為數百、數千元,如今年10月第十一屆烏鎮戲劇節特邀劇目《維特:改編自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一部小說》,由德國戲劇導演兼戲劇構作家塞巴斯蒂安.凱撒與劇團共同創作,製作費才三千元。「貧困」製作的背後,是創作者擁有充分的自主性,而不用仰出資方之鼻息。

 

《維特:改編自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一部小說》(圖片來源:烏鎮戲劇節網站)

 

其三,評價指標不同。

 

國有劇團以各級政府獎項為追求目標,獎項與獎金、與院團領導的升遷有關,而南大戲劇人更在意豆瓣、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的個體評價。第二屆南大戲劇周期間,呂效平教授數次發朋友圈即時播報觀眾評價,如《國際飯莊》第一場演出之後發佈——「果然啊!才演一場,豆瓣掉了0.2分,且看下兩場吧,同志們加油!」在第三場結束後發佈——「《國際飯莊》的劇場效果非常好,同行評價也好,但豆瓣評分掉了0.3……究其原因,一是導演同學追求『黑色』,不避粗糲,確有『度』把握不好處……如果獲得進入演出市場的機會,我們要改戲。」

 

關注觀眾的評價,既是出於票房考慮,更是劇團與觀眾進行平等精神交流的互動方式。

 

再次,南大藝碩劇團與民營劇團不同,不以營利為目標,更重在創作實踐和藝術表達。

 

南大藝碩劇團的收入以演出收入為主,同時也有政府資助、社會捐贈等,如2013年獲得北京人藝《喜劇的憂傷》劇組為支持大學生戲劇發展捐贈二百萬元,2014年《蔣公的面子》獲江蘇省文化廳「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項目資助。劇團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蔣公的面子》自2012年以來累計已超過五百場演出的收入。但劇團與非營利組織一樣並不分紅,2023年,劇團向南大文學院捐贈人民幣三百萬元,設立「董健戲劇教育基金」,用於支持戲劇學科的未來發展,獎勵在校學生的戲劇創作和學術研究。

 

從「孵化劇場」進入「週末劇場」劇目的製作費,就來自於這個基金。同時,社會商演的劇目,雖然追求票房回報,但藝術屬性仍然高於商業屬性,有時即使虧錢也要演,來自於基金的補助提供了這樣做的底氣。

 

南大戲劇周呈現了獨一無二的南大戲劇學科風采——教學和實踐相互促進、劇本和舞台彼此成就、創作和研究共同深化、孵化和商業相互哺育、學校和社會雙向打通。南大戲劇學科向社會貢獻的,是年輕人創造力勃發的劇場作品,是具有高度主體性和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編劇、導演、演員,是以教育為入口、以市場為出口營造的一片精神高地,在這片高地上,獨立、自由和批判精神是那抹永遠的亮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演藝產業研究、戲劇和美術評論。先後獲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經濟學學士、北京大學藝術學碩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學位。曾任杭州日報社記者、杭州泥兒陶瓷藝術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原中國東方歌舞團)企劃宣傳部主任。

 

主持或參與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中國藝術研究院多項課題,出版專著《演藝企業商業模式研究:理論和個案》、《現代性的迴響——中國現代陶藝評論》、評論集《精裝散裝》;發表論文、評論近百篇,著作和評論文章獲2019年杭州市文藝精品工程扶持專案、第33屆田漢戲劇獎理論評論獎等。

 

任中國話劇理論與歷史研究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民進北京市第十五、十六屆委員會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