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怪人》在戲劇中的藝術願景
文︰楊志文 | 上載日期︰2024年7月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科學/怪人 »
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地點︰澳門崗頂劇院
日期︰2024/05/11 8pm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戲劇 »

在COVID-19期間,日本導演佐川大輔創作了一部獨特的戲劇作品《科學/怪人》。這部戲劇改編自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的經典小說《科學怪人》,通過道具和身體語言的創新使用,重新詮釋了科學與人性之間的複雜關係。由於疫情的限制,導演表示初期排練只能通過Zoom進行,演員需戴口罩,最終與澳門演員合作完成演出,實在難能可貴。導演希望通過透明和抽象道具的使用,打破觀眾的固有認知,揭露現代社會中潛藏的怪物,並激發觀眾的想像力。

 

突顯抽象與象徵

 

這次的改編是從一個經典文本出發,再加上之前在日本已經有的版本,最終與澳門演員合作演出了這個版本。改編經典作品的概念並不稀奇,電影中也有類似的做法,但劇場本身不應該過於寫實,而這次的演出在道具的使用上尤為可圈可點。劇團主要使用了兩種透明道具:保鮮紙和亞加力塑膠箱。 一開始這些道具有些讓人看不懂,但後來筆者發覺導演也許希望觀眾多一點想像。這些道具有時候代表蝴蝶,有時候是海浪,有時候是包圍著人的物件。這種不直接呈現實物的方式,讓觀眾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透明道具的使用打破了傳統劇場的寫實性,轉而強調抽象和象徵。這種非具體的表現方式使得演出更具有詩意和哲理性,觀眾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被引導去思考和感受更深層次的意涵。而這些道具也可以在燈光的照射下產生多種不同的視覺效果,這為本來單調的舞台設計增添了層次感和變化性。無論是模擬海浪的流動感,還是捕捉蝴蝶的輕盈感,這些道具都能通過光影的變化來創造出不同的氛圍。

 

演出一開始有一個「小遊戲」,問台下的觀眾「猜猜這是甚麼」,這讓筆者想到整場演出其實都在扣住這個主題,讓觀眾去想像每個物件的意義。 整體而言,《科學/怪人》的場景設計比較簡單,這也受限於舞台的大小。而雖然道具不多,但演員卻經常變成不同的東西或空間,這種豐富的元素讓人眼花繚亂。然而這種豐富也帶來了一些缺點 —— 很多時候這些擬物化表演讓觀眾失去焦點,尤其是在視線受限的情況下,觀眾很難集中注意力去欣賞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

 

《科學/怪人》劇照

(由 澳門藝術節提供)

 

文學改編的意義

 

其實改編與原創文本最大的區別在於,改編基於一個已經存在的文本。但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語境和含義。例如在日本語境和澳門語境下講述同一個故事,觀眾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會大不相同。因此不同語境下的改編需要考慮到當地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特徵。改編的核心在於抓住原創的精髓,但形式上可以大膽創新。現今的趨勢是對經典作品進行重新解讀和改編,可能是現代化的服裝設計,也可能是全新配置的舞台設計。例如《科學怪人》這樣的經典故事,如何讓它變得更有趣從而挑起觀眾的思想,是改編的一大目的。如果仍然以傳統的方式講述,可能無法給觀眾帶來新的思考。

 

這次演出已經通過一些非寫實的形式來挑戰觀眾的想像,但可能還可以更進一步。比如在對白上是否可以不這麼直白,讓觀眾有更多的思考空間。透過這些方式,改編不僅能保留原著的核心,更能賦予其新的生命和意義。改編經典作品需要在保留核心的同時,勇於創新,這樣才能讓觀眾獲得新的體驗和啟發。

 

《科學/怪人》劇照

(由 澳門藝術節提供)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兼職藝評人,曾參加「新戲匠」系列──劇評培訓計劃、香港藝術節青少年之友藝評人訓練班和「從一口戲開始」——影評基礎研習計劃。第九屆金馬獎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文章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