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皺,橫豎在時代與你我之間
文︰楊小亂 | 上載日期︰2024年6月3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泥沙俱下
主辦︰香港話劇團
城市︰香港深圳 »
藝術類別︰戲劇 »

這次我受邀參加了2023年香港話劇團「風箏計劃」的配套活動「追風者:『風箏計劃』2023-24原創劇本研討小組」,成為研究員,對這次風箏計劃入圍的14篇作品進行閱讀,並且挑選了其中5個劇本進行觀看現場的讀劇演出和研究討論。

 

關於風箏計劃和追風者的背景就不贅述了,直接說一下我這次閱讀這些劇本的一個體驗。作為內地的研究員,我其實在收到劇本後,就閱讀了內地劇作家的全部劇本,並且對這些劇本的初步感受做了一些標記。

 

雖然是由香港話劇團所主辦的劇本徵集計劃,但是徵集而來的劇本來自內地的創作者有差不多一半,而這次入圍的7部內地作品,加上廣東話劇本《不如,毀滅》,其劇作家王昊然雖然是香港永久身分並一直以香港本地相關的議題進行寫作,但是其本身出身為內地,所以我也當他是半個內地劇作家,這樣就有了8部作品作為樣本來進行觀察。

 

劇作家

作品

黃銳爍

《泥沙俱下》

丁松、黃波

《李煜先生在南唐》

何雨繁

《你好,冥王星》

郭海浩

《月牙兒五更》

張瑩雪

《烹》

苑彬

《三錠金》

趙芸

《喝了牛奶再睡覺》

王昊然

《不如,毀滅》

(排列以讀劇演出順序為序,加粗的為我所主要研究的劇本)

 

在這些來自內地劇作家中,張瑩雪、趙芸為女性劇作家,年紀也都比較年輕,創作的內容主要所討論的主題都是以感情為主,比如師徒情(《烹》)、母女情(《喝了牛奶再睡覺》)。而另外6位男性創作者的作品,創作者的年齡分佈又是從20多歲到50多歲,題材倒是各異,但是兩組年齡較大的劇作家所寫的作品,《李煜先生在南唐》(丁松、黃波)和《三錠金》(苑彬)的題材都是古代,並沒有太多當下、現實的議題。而剩下的4位20多到40出頭相對年輕男性劇作家的作品中,內容則相對有較多的現實題材,較多地探討當下社會的議題。這可能也是當下就性別和年齡兩個維度來區分內地劇作家創作的兩個方向、趨勢。

 

女性劇作家會較多去創作情感類題材應該全世界都相似,畢竟相比起男性來,女性更加感性,對於情感類的題材也更加敏感、這可能是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但也確實在統計女性創作者的內容上,情感類內容是要多於男性創作者的。而男性劇作家為甚麼會造成這樣的創作區分呢,在查閱了幾位元主創資料後發現,丁松、黃波兩位為高校教授,常年生活於體制內,而苑彬 之前的幾部作品發表也是與國內幾個國有戲劇院團合作,這兩組其實是最為接近體制內的劇作家。所以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被磨平的棱角,在文學技法上可能高於其他劇作家,但是在題材的選擇上,會挑選更為「安全」 「圓滑」的一些內容,比如去講「古代故事」 「傳統民間故事」。

 

而另外幾位相對年輕的男劇作家,他們中間有學生、有職業戲劇人,基本上都離我們熟悉的體質較遠,所受到的影響也會少一些,尤其相比起年長的創作者來說,年輕創作者更加期望自己能有所表達,對當下這個時代也有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所以他們在創作作品的時候,也就免不了將自己的這些觀察與想法融入其中。

 

接下來,將對我所負責的5個劇本進行簡介以及站在我的角度來評價這幾部劇作。

 

一、黃銳爍《泥沙俱下》

 

這是一個關於中國底層農民工的故事,兩個主角各自有各自的悲劇。農民工陳三40多歲,妻子早亡,有個並不怎麼討人喜愛的十多歲的女兒。而且女兒突然得了重病,生命垂危,急需用錢。他找了一個眾籌平台,結果由於不懂互聯網又沒有文化,無法在文字表達上感染大眾,所以難以達到眾籌目標。於是找了工地上的文學青年李破曉來執筆寫眾籌文案,結果李破曉用力過猛,將陳女兒過於美化,雖然一開始確實吸引了大眾的目光,眾籌的費用也光速籌齊,但是馬上也就有人發現了文案中與現實描述不實,剛剛的感動就化作了憤恨,眾籌也因故被取消,最終陳三的女兒也不治身亡。如果說前面這個是主線的話,李破曉的故事則是本劇的一條支線。他是一個同志,在心裡喜歡一個穿著女裝的男性,但是始終無法走出下一步。

 

這部作品是根據真實的社會事件所改編,發生在2016年的「羅一笑事件」(具體情節互聯網可查)對於很多內地線民來說都有記憶,它直接影響了之後內地微信公眾號內容打賞的發展,並且也影響了很多人對於互聯網捐助的積極性。將其改寫成劇本確實讓我感受倒挺多的期待,而本作的主人公也被調整成了真正的社會底層勞工,能感受到創作者是希望在作品中給予這個群體人文關懷的。

 

只是劇作中的設置與真實事件相互之間還是有較大差異,而且原型是在微信公眾號上,而劇作則用了水滴籌平台這樣一個專業的捐款平台,那麼很多劇情的推進就會有些不合理了。也未必能達成劇中的那種效果。並且劇中兩位元主角雖然是底層民工,但是語言上卻缺少民工的語言特色,反而有較多的書面用語,則更加顯露了創作者對於底層民眾的觀察是不足的。同時劇中主角陳三和李破曉各自的兩條劇情線相互之間也缺乏交集與互動,更像是兩條平行線,但是對於一個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小作品來說,這似乎又顯得無法集中去討論一個相對重要的議題了。

 

《泥沙俱下》讀劇劇照

(由 香港話劇團 提供)

 

二、丁松、黃波《李煜先生在南唐》

 

這是一部致敬狄倫.馬特的作品,將其名作《羅慕路斯大帝》的故事結構放置在中國的南唐,來講述南唐後主在其王位的最後幾年,因為出走去了幾天戲班,發現了世界的真相,從而放棄對宋朝的抵抗,等待南唐滅亡的故事。

 

這個作品比較有意思的點在於將《羅慕路斯大帝》的故事進行本土化,讓中國人也可以快速代入這個故事中去,尤其是面對劇中大量的歷史人物,在自己的歷史中去匹配,會更加清晰與熟悉。

 

只是這並非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羅慕路斯大帝》中國化的改變,上一次套用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蜀國的劉禪。感覺所有朝代末年且偏于無能的君主都可以套用在這個故事範本下。只是在本作中,依然有很多讓我無法認同的地方,比如說劇中並沒有詳細交代李煜轉變的詳細原因,只是出走幾天去了戲班這樣的設定,讓我還是很難理解是甚麼讓他突然有了現代的價值觀和視野。同時也無法認同劇中李煜的那些現代語言,雖然知道主創希望他可以有一種現代人的視角,但是那些過時的網路段子和令人不適的現代語言,確實很讓人出戲。而且劇中李煜以一種1000年後現代人的視角去感慨1000年前古人的家國價值觀時,我感覺不到同情,更多的卻是感受到忽視時代處境的一種殘忍。

 

《李煜先生在南唐》讀劇劇照

(由 香港話劇團 提供)

 

三、郭海浩《月牙兒五更》

 

講述國內在推行喪葬火化的政策時,遇到東北農村土葬民俗的衝突。主角兩兄弟,哥哥是村長,要響應政府號召推行火葬,弟弟是木匠,出於自身造棺材的利益,所以想要堅持土葬,並且拉著傳統的母親一起指責哥哥。而馬上縣長就要來了,為了取一個折中的辦法,兄弟二人為母親做了一場生前的葬禮,同時引來了村民們的一致仿效,一晚上幾十戶人一起仿效,葬禮一結束,所有棺材也匆忙燒毀,結果第二天才發現,事情的發展似乎有點不太對勁。

 

這部作品將視角放在東北農村,以火葬和土葬的矛盾帶出當局于普通農民的分歧,可以快速讓人進入情境。而且劇中有著二人轉、火葬之類的大量東北民俗,也是讓人感受到這塊土地上的人情與風貌。尤其是集體生前葬禮的十多口棺材一起點燃,讓讀者雖然看不到畫面,但是依然感受到了極度的荒誕感。更為荒誕的是,整個作品中後期主要驅動就是縣長要來視察了,趕緊集體生前葬禮,然後燒棺材,結果等縣長來了,主要關注點卻是來看兒子的,這真的太諷刺了。

 

但是本作的問題也很明顯,比如在故事、人物和關係的設定上,大量借鑒了93年陳佩斯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所以在讀到第二頁的時候就免不了和電影去比較。好在最後的燒棺材和縣長來了這些橋段確實讓人感受到和電影不一樣的氣質。只是雖然劇中說這是當下這個時代的故事,但是對於推行火葬這樣的政策,感覺更像是2000年前後會發生的,最近這些年在國內似乎比較少發生。

 

而本劇最終兩位主角的母親倒在了棺材裡,最終被火化,兩位主角第二天才知曉這個事情,感覺不是很合理。而且最終讓只是相對愚昧且尊重傳統的老母親用這樣的方式辭世,我還是覺得很不適。雖然加重了荒誕感與諷刺感,但……真的有些殘忍。

 

四、苑彬 《三錠金》

 

是對傳統戲曲、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一個續寫,講述的是杜十娘在之前的故事裡沒死,而是來到了南方,隱姓化名找了個忠厚老實的男人王大結婚。但是因為官差陷害王大,要訛一錠金子,加上她的姐妹杜月娥要幫他男人去買官而來借一錠金子,以及縣令知道了她的身分,找她來寫讚歌,否則就要追加一錠金子的稅賦。最後杜十娘通過計謀巧妙化解了一切,但是當想要和王大一起遠離這裡的時候,知道真相的王大還是因為她的身分而選擇了拋棄她。

 

這應該本身是一個戲曲劇本,所有的對白相對簡潔,但是也都交代了劇情。除了杜十娘外,其他幾乎每個人物都有其兩面性,看似要作惡,但是稍稍點化或者懲治,就一下子改變了態度,像是一個充滿童話感的寓言故事。

 

我不懂戲曲,就是覺得裡面的人物都過於臉譜化,思想轉變也過快了,缺少了對人物更多的刻畫。最後王大的背叛也是有些生硬,如果前面有更多的鋪墊或許更加讓人信服,感覺合理。當然,劇中人大部分的行為邏輯比較奇怪,讓我很難在劇中直接找到他們行為的意圖,比如說杜十娘隱姓埋名到南方,結果好像全世界都知道,真要下海賺錢的時候,轉身進妓院就能開工了。而捕快想要陷害王大爺沒啥道理,一個老實的窮鬼,從何而來一錠金子來讓他敲詐,而那個要杜十娘寫讚歌的縣令,更是讓我搞不明白。

 

五、王昊然《不如,毀滅》

 

一個以AI人工智慧為背景,具有很強荒誕感的劇作。場景設定在一個正在做AI訓練項目的學校,兩個團隊正在努力嘗試讓AI可以有共情能力,隨著校董索瓏的到來,除了要求3天內必須完成專案之外,還發現團隊中出了一個叛徒。

 

劇中6個人物各懷鬼胎,通過人工智慧題目的一問一答,如何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其實也讓人有了很大的解讀性。作為我讀的唯一一個粵語劇本,本作也確實有著獨特的語言魅力,這份魅力主要來自於Tyson這個角色,深深讓我感受到粵語粗口的博大精深。

 

我對於AI技術一知半解,但是劇中那麼大的專案為了要趕緊出結果,被領導要求三天內就必須完成,這個操作是否在現實中合理我確實不清楚。但是劇中關於人工智慧的思考,關於人的情感是否可以替代之類的議題,似乎也可以做更多的討論。畢竟當下這個時代,圍繞著這個熱點問題,已經出現了很多相關的討論。

 

《不如,毀滅》讀劇劇照

(由 香港話劇團 提供)

 

關於被時代所遺棄的人

 

在閱讀完這些劇本後,我自己會對《泥沙俱下》、《李煜先生在南唐》、《月牙兒五更》有更多的感觸。那就是這三部作品中我都看到了「被時代遺棄的人」。

 

《泥沙俱下》中陳三試圖想要利用網路募捐來救自己患病的女兒,但是卻因為自己錯誤的預判,而遭到了網路的反噬,結果葬送了女兒的姓名。究其原因,其實也是社會底層的他,對於互聯網時代的突飛猛進只能一知半解,希望給女兒製造一個「完美的求助者」形象,但是卻無法抵擋網路發酵後,但凡有一點資訊有問題,就會遭受到網友的攻擊,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這個時代的科技正在給人很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依然有很多窮人、老人、殘障人之類的邊緣人,由於自己的局限,無法在科技的發展上收穫自己的便利。冰冷的程式無法給到這些人善意的關懷,但是類似於這樣的劇作,或許可以讓觀眾們未來對這類群體的遭遇有更多的思考。

 

《月牙兒五更》裡,老母親有自己的認知局限,無法理解政府政策為何突然要所有人必須火葬了,尤其是面對大兒子如同複讀機一般地傳達政府政策,更加沒辦法理解。她所選擇的是做一場戲來進行試探,同時也是想著抗爭。這也是我作為讀者,去觀看這樣一個故事時,對於這樣一個與時代發展脫節的人物會有所同情,同時對於她令人錯愕的結局也會有不少的歎息。

 

李煜先生在南唐》中南唐除了李煜外的所有人,都無法像李煜那樣有著上帝視角去看當時那個時代的發展,大家都是在以自己對於國家、時代的認知去理解當時的時代,去抗爭即將到來的滅國之痛。他們甚至並沒有做錯任何事,只是生錯了國家,只是想完成自己理想中的精忠報國,誓死衛國。但是作為戰爭失敗的一方,無論個體的信念再強大,能力再強,也都只能在大勢所趨面前無能為力。

 

時代的浪潮奔湧而來,所吞噬與顛覆的,是那些無法與時代同行的人與事。這也是在時代中為數不少的人,但是這些人在巨大的社會面前,往往都是渺小的,不管他們做了甚麼努力,做出了甚麼事情,也都是無能為力。所以我們去看這些被時代所遺棄的人時,也就更能共情。

 

這次「風箏計劃」的主題,也是去年港話劇季的主題:「生活的褶皺」,我能感受的褶皺可能也就是這些時代與個體之間無法被抹平的裂痕,是我們關注當下這個社會,永遠無法回避的現實。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也都無法逃避生活的褶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知名戲劇自媒體「劇場摩天輪」主理人。資深演出工作者、劇評人、製作人、策展人,廣州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廣州青年劇評團指導老師。近年製作劇場作品:《城市的顏色》系列、《畢業戲》、《雪夜長短句》、《米粉狂想曲》、《南方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