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性裡看《醫》與《半》
文︰胡頌雯 | 上載日期︰2024年5月9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2024/03/07 8pm, 2024/03/17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每個人心裡面都會有很多個不同的自己,而有些自己你會將之視為神聖」——人性是很複雜的,既不能以理性分析亦不能單憑感覺判斷,從儒家孟荀的人性論可見人類多年來都在嘗試剖析人性,這個困擾人類多年的問題。

 

至今人類仍不能確切地準確地剖析人性,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人某些事情去理解人性,然而人性和藝術之間存在著深厚的聯繫,藝術作品能夠觸動人們的情感世界,並引發共鳴和思考。我們可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深入地了解人類的情感、價值觀和生活經驗。但對出版美學論著《何謂藝術?》(What is Art?)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而言,藝術就有近乎宗教的神聖功用,因為藝術可以連繫人們的情感。當我們在藝術及宗教這些重要議題當前又會如何展現出人性?

 

從香港話劇團主劇場《醫・道》(下稱《醫》)及黑盒劇場《半桶水》(下稱《半》)分別就以嗜血的人性及藝術創作為主題道出人性在不同境況下的不同呈現,人性的複雜性不僅體現在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對立,還體現在我們內心的矛盾和衝突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可以同時展現出善良和自私、慷慨和吝嗇、勇敢和懦弱。這種內在的對立成了脆弱又堅韌的拉扯。

 

故事簡介

 

《醫》由英國著名劇作家及導演羅拔·艾克(Robert Icke)編劇,改編奧地利猶太裔劇作家阿圖爾・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於1912年的作品《本哈迪教授》(Professor Bernhardi),由岑偉宗作劇本翻譯,香港話劇團前任助理藝術總監馮蔚衡領銜主演,並與陳焯威聯合導演的一齣翻譯劇目。

 

故事講述一位少女在臨終彌留階段,她的主診醫生劇中主人公Ruth Wolff期望讓她安詳平穩地離世。但這時一位黑人神父Father Jacob Rice受少女父母所托,欲為她進行臨終聖事,Ruth堅持因專業決定而拒絕最終少女未能進行聖事,於爭持下相方產生推撞,神父怒把此事公開,引起公眾討論,引起軒然大波,惹來社會各界關注,Ruth頓成眾矢之的,就此事社會各界在性別、種族、階級、身份等議題惹起爭論,當一切看似是輿論壓力在生吞活剝一位醫生的專業以至一切,但Ruth的異常固執,也從不會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她的一意孤行及剛烈的個性令她陷入一場醫療判斷與宗教信仰作出一場「輿論」與「真相」的對立爭議中。在「信仰」及「專業」面前,何為正確?何謂真相?

 

然而在劇中這個「後真相」的時代選擇堅持自我是錯誤嗎?我們必須迎合別人強加於我們身上的期望和要求?我們必須懂得妥協嗎?我們必須為了生存而作出各種令自己難受的犧牲,甚至放棄原則?在個人利益及外界輿論壓力下衍生出暗黑人性的呈現。

 

相對地《半》劇是本土原創劇目,由許晉邦編劇,盧宜敬執導,以黑色幽默方式講述於架空的偽民藝復興時代,四位好友同一屋簷下稱兄道弟,各有所長卻又各自迷失,對自己一技之長缺乏自信,但他們卻互相扶持依靠為堅持為夢想奮鬥努力,更仿傚中國人結拜為盟,誤信誓約句子是催命詛咒,令他們陷入惶恐之中,在急尋解咒及生命倒數之際人性光明的呈現。四人當中有畫家、作家、廚子及商人,因應各人能力各居其位互相扶持,編劇在處理四人的性格十分鮮明-畫家高冷對自己作品十分有信心、作家經常處於自我質疑的狀態、商人扭盡六壬也未能賣出畫家的畫作而自感沒用、廚子為了成全畫家及作家能專注創作故努力工作成為眾人無後顧之憂的經濟支柱,他們四人展現了人性的光明面。

 

人性的光明面展現了我們最美好的品質。有時,當我們看到人們彼此關懷、互相幫助時,我們會被善良和慷慨的行為所感動。這種關懷和支持的表現,讓我們相信人類是一個具有共情和善意的物種。無論是在社區中的志願服務,還是在面對災難時的互助,這些行為都體現了我們對他人的關懷和尊重。

 

相對於《醫》中Ruth Wolff因一己的偏執所引發出連串的軒然大波,縱然她的出發點在於她個人而言是屬善意那都是她一廂情願的想法,可以說她是令人討厭的堅持,她從來都沒有站在病危少女家人及神父的立埸去處理。

 

舞台呈現

 

相對於而兩套劇目的製作團隊分別在舞台呈現處理上也有著鮮明的對比,《醫》劇舞台呈現以黑白為主色調,以兩塊大屏幕作為主佈局設置型成了一個鏡框式的舞台,燈光效果也簡單以白色為主調,盡顯出醫院及人性在利益面前置人於永不翻生之地的無情。

 

下半場的傳媒受訪以現場攝錄播放形式把Ruth的自辯情況及輿論逼迫舞台感更為強烈,可惜我看那場飾演Ruth一角的馮蔚衡「食螺絲」頗為嚴重,多少也有影響觀眾的投入性。

 

《半》則以畫家的畫作的畫布及支架砌嵌出四人的居所,暖色的色調能帶出偽民藝復興的時代感,而為強調四人的身份為洋人,絕妙地以「洋腔」配上對白,亦令喜鬧劇效果更為突出。

 

人性在不同境況下的展現

 

而《醫》則以涉及身份、同性戀、宗教的議題,導演以角色人物性別種族交換飾演,作為對身份認同上的一個獨特手法的演飾及認同上的表達。《醫》中的主人公Ruth與神父及其女友Charlie的交談中可見Ruth因著過去的創傷所造成的陰霾令她在處事手法上有著極端的一面。《醫》的劇本時序為1912年當時種族上的分歧,猶太人的身份問題,在後真相時代人類在利益當前所展現的人性醜陋,那種無情、嗜血、逼迫以文字及網絡輿論上的記錄展視著嗜血的指罵中盡見人性的黑暗。相比之下於《半》就像是在光明與黑暗的相對中,在本土創作架空時代中裡《半》的四位主人公,互相支持下堅持藝術創作,在看似剩下一天的時間裡令自己活得更為精彩,畫家強調「如果很喜歡一樣事物,就要用一輩子去學習放棄」是畫家對作家的鼓勵,令作家可以繼續創作他的作品《三隻小豬》,同時亦像是編劇道出越是喜愛的事情要用一輩子去堅持,縱然只有「半桶水」的能力,而從劇中四位主人公可見他們展現了人性的光明面向,可見《醫》與《半》兩劇目中編劇筆下不同的人性在在舞台上各自展現。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熱愛劇場,喜愛文字,把最喜愛的兩者結合來完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