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和特邀策劃
劉曉義,新加坡藝術團體「避難階段」的藝術總監。作為一名不斷進行藝術邊界探索的藝術家,他被譽為亞洲實驗性劇場和文化交流最年輕有為的領軍人物之一。在過去二十多年裡,劉曉義以導演、編劇或演員的身份參與了八十多部劇場作品。他一直致力於尋求劇場形式的發展與突破,也積極推動跨文化和跨地域的交流,作品備受關注。創作以外,他也是一名活躍的策展人、製作人、教育者和文化評論員。劉曉義曾獲得的主要獎項包括了:「李光耀金牌獎」(2010);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的「青年藝術獎」(2016);南洋理工大學的「傑出青年校友獎」(2022)和「藝術與文化遺産貢獻獎章」(2023);新加坡「金筆獎」(2017、2019、2023)。他創辦的平台包括了:新加坡第一個中文劇場評論平台「眾觀」(2014年至今);「最南階段」跨文化藝術節(2017至2019年);發展數位技術和藝術合作的「不再劇場」項目(2018年至今);全球性青年文化領袖孵化平台「避難學院」(2020年至今)等等。如今,劉曉義是江蘇省南通臨江新區的駐地藝術家,也是新加坡藝術大學南洋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學院的高級研究員。
「新加坡多元文化語境下的華語劇場」講者
傅正龍是一位戲劇從業者、導演和演員,對參與式戲劇中遊戲敘事的使用感興趣。作為「精英統治」的新加坡公民,他相信擁抱和慶祝失敗。
他擁有維多利亞藝術學院表演指導碩士學位,並是創新參與式表演集體「ATTEMPTS」的創始人。傅正龍創造了開創性的參與式和論壇戲劇作品,包括《ATTEMPTS:SG》、《ATTEMPTS:MEL》和《A TINY COUNTRY》。他的近期項目包括《DATING SIM (beta)》——一個在「LATE NIGHT TEXTING 2019」展示的結合視頻遊戲敘事的參與式作品,以及前衛的視頻遊戲表演《WINDOW》。目前擔任南洋藝術學院戲劇學院副院長,傅正龍最近完成了與濱海藝術中心華藝釀造合作的為期兩年的孵化項目,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THE CENTRE》,這是他在戲劇和互動藝術領域持續創新的證明。
鍾達成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編導、演員、偶師和舞台與木偶設計師,曾多次獲得新加坡《海峽時報》「生活!戲劇獎」的獎項及提名。2013年,他的作品《根》榮獲年度最佳製作及最佳劇本,而後受邀到香港和台灣巡迴演出,廣受好評,並獲紐西蘭劇團「Proudly Asian Theatre」邀版權於當地呈現。2016年,他獲邀於新加坡國際藝術節演出長達108小時獨腳戲《Time Between Us》。2017年,他獲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推薦,於台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的《血與玫瑰樂隊》演出,為「新點子劇展」作品,由國家兩廳院與濱海藝術中心共製。2020年,他憑《惡魔日記》榮獲最佳男演員。
鍾達成於2004至2018年擔任「十指幫」駐團導演,目前是該團藝術總監,並為演出團體「A Group of People」(2008-2012)及「志怪體劇場」的創團人。已出版的戲劇作品包括《根》、《生死書》、《我只是個鋼琴老師》及《失貓復還》。
「新加坡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劇場評論」講者
陳霖靈博士通過個人的書寫來感知藝術。她是來自新加坡的表演學者、評論人、劇場構作和策劃者,其工作範疇包括東南亞地區的關懷倫理學研究、合作性的表演實踐與藝術評論的新方式。她參與藝評寫作逾十五年,經常為《衛報》、《ArtsEquator》和《海峽時報》等平台撰寫有關表演和文化的文章,目前是獨立週刊《Jom》的藝術編輯。她擁有倫敦國王學院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頒授的戲劇與表演研究博士學位。她同時是新加坡藝術大學南洋藝術學院視覺藝術學校高級講師,以及亞洲劇場構作網絡(Asian Dramaturgs' Network)的候任藝術總監。(corrie-tan.com)
温佳緣是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藝術經理、檔案管理員和作家。作為濱海藝術中心的傳播和內容部門主管,她負責管理中心「Esplanade Offstage」這個面向一般大眾、學校和研究者的數碼平台。她同時亦負責管理藝術中心的檔案,這些檔案對新加坡和亞洲的藝術來說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她曾是《海峽時報》的記者,撰寫了數百篇專欄文章、專題、劇評、書評和影評,並出版了一本關於新加坡英語劇場歷史的著作。她的文章曾在《The Second Link: An Anthology of Malaysian & Singaporean Writing》、《ArtReview》和《Mekong Review》等刊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