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姆雷特》: 奇觀以外,扮演之內
文︰俞若玫 | 上載日期︰2024年4月22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嗨姆雷特 »
主辦︰香港藝術節「無限亮」
演出單位︰秘魯廣場劇團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2024/03/10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今天一切炫目,還可以如何吸引觀眾入場,看被改編過無數次的經典文本《哈姆雷特》?把唐氏綜合症的朋友放到舞台上,可會成為另一種奇觀? 加強對弱勢的消費及定型?秘魯導演及編劇切拉.德.法拉利給我們另一種方法,《嗨姆雷特》示範了教人驚豔的劇場美學。

 

導演善用劇場雙生複合的空間:虛構和真實,透過連綿重疊,讓觀眾同時看見唐氏綜合症的朋友作為演員的「我」及真正生活的「我」,文本裡的王子和飾演王子的「我」直接對話。八位演員沒有被「物化」為智力障礙的刻板符碼,而是在舞台行動、選擇、敍事,揮灑自如的創作主體。

 

開場時,台中央播放超大錄像,是嬰孩從子宮出來的真實過程,心裡暗罵,為何連鮮血淋淋的臍帶都要出動? 慢慢細想,這一剪,生靈離開安全母體,呱呱落地,從此孤獨地一生面對大哉問:「To be or not to be?」 ,無人例外。不過,生存的條件,決定答案的不一樣。而這個生死問題意識,貫穿整個演出。演員戲裡戲外問和答,成為重要表達形式,時而感傷,時而幽默。如「人人都是珍貴和獨特的嗎?」﹑「 是的,我們只不過是額外多了第三條廿一號染色體。」﹑「你和愛人有沒有性交? 」﹑「父母說要30歲之後。」﹑「你今年幾歲?」、「29歲。」台下觀眾和台上演員占美‧克魯斯一起微笑。

 

導演也善用王冠的象徵意義,誰戴上了,誰是那刻的哈姆雷特。人人可以充權,成為主角。他們如何演活王子,也暗喻如何演活自己的生命。

 

當他們認真地思考如何做好王子時,台上忽然以Zoom訪問著名演員Ian McKellen。這位演員,剛以84歲高齡在英國 Theatre Royal Windsor 演罷《哈姆雷特》。演員占美機關槍地向他發問:你會不會忘記對白? 你會不會中途想去廁所? 如果只選一條問題回答:你會不會來秘魯?真人秀的況味,叫人看得很開心。最後Ian McKellen 反叫他們問一問 Laurence Olivier,他的《王子復仇記》最是經典,也拿過奧斯卡(金像獎)。

 

經典的電影片段馬上出場,另一位男演員看罷,很是憤怒,表示若要如此生硬造作地演出王子,他寧願罷演。他激昂地說:「Life is a project but not a sculpture」全場激賞。他戴上王冠,用自己的方法重讀相同台詞。這段好好看,他的力度不只是推翻經典,更以行動展示他們不是被動的群體,不會死讀(社會)劇本,生命不是等待製成的物件,而是活出來的連串項目。      

 

導演也即場邀請觀眾上台參與演出:扮作背景的樹木,除了因反高潮而「攪笑」外,也叫人細想演員被物化的感覺。很快,唐氏朋友認為觀眾演出不夠好,因為沒有用唐氏演員的方式演出,於是台上觀眾馬上明白,就是要有自己的創造力及活潑演釋。這段巧妙地讓觀眾在親身扮演裡,感受他者,同時折射回觀眾席。

     

還有很多值得細想的敍事方法,如一段三位演員像在公園裡讀著《奧菲利亞》的一段文本,很能感受她們對愛情及性的慾望及遐想。而用上直播錄像,放大男女主角在地上接吻的境頭,都在顯示他們的情感真象。

 

此外他們以不同的舞蹈及歌聲,成就自己,不論流行Hip-hop搖滾,我唱我歌,叫人看得沸騰。尾末邀請所有觀眾上台歌舞,體現共融的美麗,全場歡快。總的來說,《嗨姆雷特》給我們看見共融藝術有自己的美學高度,不只是硬生地有話要說,又不是概念摔角,而是從藝術展演中看見他者(弱勢),和別人共感。當下,奇觀領航,符號和藝術,甚至人和人的關係都被死扣在瘋狂物化的市場邏輯裡,情感也變得單一和表面,如何在中間開展想像及建構的行動力? 如何對他者有好奇心及同理的能力?正是所有作為人類的觀眾都要細想的。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作家,努力在亂世以想像前行,以文字豐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