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世猛龍過江,帶領新上任「韓經arte」回港夥拍國際級鋼琴家孫旻秀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4年4月11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024/03/12 7:45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韓經arte愛樂樂團」這名字對於筆者及香港樂迷而言,可謂相當陌生。這隊在歷史來說非常年青的韓國管弦樂團,只有八年的演出經驗,為《韓國經濟日報》所創立的生力軍。香港著名的年青指揮家吳懷世,於去年被這隊樂團邀請出任首席客席指揮。港韓的青年人相遇,即使於地球村的亞洲一角,同代的文化亦依然不同。所以這次他們受本屆香港藝術節的邀請,來港除了為芭蕾舞伴奏外,更演出兩場風格及對象完全不同的音樂會,無疑相當觸目。日、韓的管弦樂團,向來以女將佔了一大比重。而這亦為吳懷世,由香江到漢江,過江後首次帶領樂團「回門」,讓樂迷感受他們之間的合作火花。而筆者則選擇了第二場較嚴肅的管弦樂演出。兩場音樂會的獨特共通處,皆為選奏一首與香港有關的作曲家的作品。

 

這場音樂會作為序幕的樂曲,樂團演奏中國著名作曲家葉小綱的《消失的銀杏》。葉小綱與香港的淵源,在於其已故的中國著名音樂學家、音樂美學家及作曲家父親葉純之。葉父曾數度來港定居,期間為正統音樂、電影音樂作曲,並在港教學。葉小綱的《消失的銀杏》,旋律並不難接受,雖然對聽眾來說,整首作品的主旨都給人一個非常無定向的飄忽感覺,但色彩上卻充滿非典型的中國及東方味道,而且亦有大量的敲擊樂器的演奏和弱奏的大鼓作為配飾。韓國的管弦樂團,過往給人的感覺,一般都為格外齊整,而在這首樂曲中,韓經arte愛樂樂團在吳懷世棒下,卻不太像韓國樂團的音色。此曲的演奏版本,在網上能找到三個中國管弦樂團的非官方視頻,包括筆者在電視上聽到他們演奏其他古典音樂有很好音樂感的杭州愛樂。韓經arte愛樂樂團當晚比起國內樂團演繹上更加虛無,尤其是弦樂的色彩,不太整齊的弓法,似乎反能帶出仿如飄絮的模糊感覺。這是否作曲家想要的效果,不得而知,但就以演繹這首作品而言,現場感覺還是不錯。

 

半場休息前,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B小調第六交響曲》,不必說唱片錄音,這首樂曲就是在文化中心音樂廳,已不知響起過多少遍,無論演繹與音響效果而言,樂迷都一定有具體的概念。吳懷世在第一樂章開頭的部份,採取眾多留白的呼吸,樂句條理分明,整體上是增添了高階演繹柴可夫斯基作品的法式韻味。不過,對於樂團而言,特別是小提琴組,靈活性似乎比較生硬。木管組的巴松管首席獨奏及單簧管組的演繹也動人。第一樂章中已發現樂團的整個銅管組水平非常出色,音樂的外在框架,差不多由他們獨力承擔。全女班的大提琴組,在第二樂章的主題裡,琴音整齊得仿如只有一個琴的水平,各人的揉音速度也相仿,歌唱性的抑揚頓挫節奏,漂亮而統一,單是這一段落,已領略到大提琴聲部的高技巧及音樂水準。不過,樂團的小提琴組因為經常處於不一致、不整齊的情況,所以經常塑造不出力量型的感染力,這是完全可以明白的。當然,這種情況對於第三樂章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個解決不了的大問題,快弓弱奏不整齊,強奏不夠力量,單靠銅管組與敲擊組製造氣氛,顯然也不是作品本來的面目,而且和聲的層次不夠好,也減弱了襯托木管組的表現。不過,韓經arte愛樂樂團的團員,音樂感還是相當不錯,在第四樂章的沉鬱糾結的氛圍裡,樂團雖然沒有一般演奏這個樂章的情感表達,但似乎更接近東方式的低調平伏,效果還是相當感人。

 

下半場也依然是演出古典作品中的大熱門樂曲——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30》(《第三協奏曲》),由最近成為享負盛名的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鋼琴教授的韓國之光鋼琴家孫旻秀(손민순)擔任獨奏。對於孫旻秀的技巧,完全不容置疑,但從他過往演奏拉赫曼尼諾夫其他作品的視頻中,發覺他的演繹,是一種不解溫柔的溫柔、硬朗的光芒頗盛,所以對於這次他選奏《第三協奏曲》,事前沒有太大期望。不過出乎意料地,孫旻秀由一開始,已將浪漫婉約作為大前提,將這首整體上起伏變化較為平坦的樂曲,分拆成對比強烈的演奏,但連接的過程順暢,樂句之間的呼吸間隔亦相當多。因此,即使在較為炫技的片段中,他無需要特別強調「吸睛」的技巧,只要將技術上的問題完美解決,已能把技術也變成充滿音樂的感情。他在擔任獨奏的「存在感」,在舞台上的表現和演奏亦非常足夠,更沒有一般容易流為譁眾取寵的格局,充滿詩意的思維與乾淨而漂亮的技巧和音色,的確是極之優秀的藝術表現。在色彩的調節上變化較少的弱點,相對地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吳懷世與團員,雖然在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中,水平略嫌不足,但他們在弦樂組中不夠厚渾的層次,在演繹這首協奏曲反而變得剛剛好,不夠強勢的習慣,正好配合鋼琴獨奏的詩意和不用壓逼的音量。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孫旻秀加奏的樂曲,是需要樂團伴奏的。吳懷世與團員,為他伴奏拉赫曼尼諾夫的《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裡著名的浪漫《第十八變奏》。孫旻秀的現場演奏,極之楚楚動人,從容而深沉憩靜,與樂團的互動出奇地相襯,指揮對於拿捏樂團的抑揚頓挫與感情變化也極佳,無疑是出色典範。

 

韓經arte愛樂樂團除了銅管組及大提琴組非常出色外,巴松管組女首席Baik Seung-hoon的音樂感亦相當強。單簧管首席Moon Bit-chan在柴可夫斯基交響曲中表現優秀;而雙簧管首席An Jung-yeon的低調優雅的演奏風格,在拉赫曼尼諾夫協奏曲中則表現較為突出。另外,擔任定音鼓的首席Hwang Young-gwang,技巧非常穩定而且水平亦高,但他初到新環境,大概低估了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兩邊樓座「騎樓底」,對於定音鼓演奏的殺傷力。他在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的充滿音樂感的賣力演出,無疑令作品的片段增添無窮的活力,更與銅管組合作無間,但每每過於明顯的線條,卻令樂曲變得浮誇,不過就是連指揮吳懷世,也未能發現問題所在。下半場,大概是指揮的提點,又大概是定音鼓首席自己摸索,情況已大改善,整體上自己的演奏和對樂團的扶持,也有更好和更合理的演繹了。音樂家與樂團出外巡演,面對著不熟悉的場地效果,臨場的適應亦是重大的挑戰和學習機會。下次再有機會重臨香港,記得小心處理文化中心音樂廳的兩邊「騎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