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小姐》:對當下身份的抽離想像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24年3月27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茱莉小姐 »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2024/03/26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香港版的《茱莉小姐》以身份認同作主題,把背景從1880年代的瑞典移到1940年代的殖民地香港,編劇吳翠茵和導演黃龍斌在場刊中,都分別期望藉此思考自我、「家」、香港身份等的問題。那麼改編後的版本,呈現了怎樣的香港身份,又是否能令當下的香港人有共鳴呢?

 

在建立背景方面,是次版本在開場前或中途加入不少二戰後香港的歷史錄像,並在進入故事前由黃呈欣以主持人的方式,細數鴉片戰爭以來香港的變化與發展,包括英軍接管新界時與原居民的武裝衝突、《山頂區保留條例》對華人的歧視、內地移民湧入、省港大罷工、日佔時期、最後是英國收回香港。資訊的交代以及舞台上方螢幕的紀錄片放映,帶領觀眾走進敘述空間,來到1948年的山頂。原著的仲夏夜被改成除夕夜,廚娘Christine(黃呈欣 飾)在工作枱上為農曆新年的到來作準備,不停歇地把紅紙做成捲筒裝飾,Miss Julie(張馨梅 飾)與司機John(梁仲恆 飾)則因觀看舞獅表演而開始互相挑逗與調情。在佈景方面,亦混合了中西元素,舞臺後方豎立的中式鐵窗花,左右兩則的籬笆牆與經修剪的矮樹則有歐式庭園的意境,簡約地呈現殖民色彩。可是歷史感的建立,與角色間的情感糾葛,並未有合理的構連,Miss Julie為何要愛上身為下人的John,Christine對二人背叛的包容理解也與身份無關,難以因歷史背景而引來身份認同的思考。

 

《茱莉小姐》劇照

(©Kit Chan Imagery,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再談角色的設定,Miss Julie和John都能對應殖民的處境,在寄人籬下的狀態中有不安份的躁動,二人分別期望以愛情或地位上升來獲得慰藉,只可惜都落空,但這種的落空並不能得到觀眾的同情。中英混血兒的Miss Julie自覺不中不英,在華人社區顯得格格不入,但同時強調自己是香港人,面對John英國侵略論的責問,她提出弟弟為保護香港而戰死,他們怎會不是香港人,努力尋求身份認同。但在處理家中的純種狗Diana因鄰居唐狗而懷孕時,卻堅持讓牠墮胎,雙重標準的她,當華洋雜交在自己身上出現時卻不再是問題。Miss Julie表現得天真且自私,她由Christine照顧長大,知曉她與John已有婚約,卻肆無忌憚地在Christine身後與John調情,事後自感被欺騙,但對Christine沒有絲毫歉疚。John不滿被洋人統治,不想做下人。為了向上,背叛Christine與人發生關係,大男人的他在與Miss Julie發生性關係前曲意逢迎,但事後態度卻變得強勢可憎。只在Miss Julie表示能偷取父親金錢私奔時才答應遠走,以玩弄愛情、說法文來掩飾自卑,渣男形象令人討厭。他既厭惡Miss Julie所代表的侵略身份,卻受金錢吸引,不得不依附而違心地說出願意與她離開的話。善良忍耐的Christine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代入香港象徵時,顯得過於卑微與靜默。John曾兩次質問Christine為何不放下下人的工作,在未婚夫與小姐深夜外出玩樂,甚至撞破二人發生關係後,她都沒有責難,對John最嚴厲的一句就是「所有事就是給你這種人破壞」,然後她的應對是坐回桌邊繼續手上的工作,以及不計前嫌地讓John跟她返教會結婚。角色設定能對應香港某些的價值觀和文化的多元,角色之間也有對身份認同的認知對話,但在回到三人關係的拉扯處理上,停留在本土與殖民者之間的衝突與不妥協,對應當下的香港,香港人是否還在焦慮於身份問題,在問「我是誰」呢?

 

《茱莉小姐》劇照

(©Kit Chan Imagery,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三人都對香港有歸屬感,渴望保護這個地方,留在這裡生活,只是除了Christine以外的兩人,發生性關係後,移民是為了逃避Miss Julie的大班父親的責難,決定來得輕易,對新地方的想像亦美好。縱然故事後來走向不是如此,在移民潮再現的當下,去留的思考未有深挖,劇本對離散的敘述也許難以獲得認同。

 

導演安排觀眾以抽離、旁觀和偷窺的方式來觀看三人的情感關係,說故事的方式本身就不打算讓觀眾代入。黃呈欣跳出角色,以主持人身份在開始與結尾手拿話筒面向觀眾數說歷史;故事間,四名舞者在台上拿起話筒給予舞台指示,或加入共舞;大屏幕的實時影像拍攝,以鏡頭放大Christine打盹的臉龐、凝視窗外朦朧的雨景,畫面中Miss Julie和John背對Christine調情的場景,構圖成為三角關係的隱喻,突顯了Christine暗自傷懷的情感。可是來到Miss Julie和John於汽車內發生關係一幕時,鏡頭角度不斷轉換,觀眾窺視這場背德性愛,置身事外地旁觀三人關係,帶有偷窺意味的視角,以及二人被捉姦後的慌亂回應引笑,對角色背後象徵的糾纏宣洩,未能產生更多的思考。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