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屆香港藝術節今年把上崑打造的全本55齣《牡丹亭》帶到香港,分上中下三本上演,上崑《牡丹亭》在22年11月才作首演,約一年多便到香港,算是新鮮熱辣。 雖只看了中和下本也能感受其創體之大。由於這是一項巨大的嘗試,未細探其詳,還需先看其特別意義。
- 過往改自湯顯祖這作多是從中撮取生旦線為主軸,再加以新的舞台和舞美而成。就算是白先勇三本的《青春版牡丹亭》也沒把55齣全納其中。今次以只删不改的原則下出發,雖不會全部搬演每齣所有內容,卻有其重要意義,這也是這個製作吸引的重點。
- 呈現以往較少出現的部分:因每齣都會選部分呈現,順理呈現了之前版本很少出現的部分,例如劇中觸及的戰禍經過,和一些較次要角色。
- 重現原著的體裁:因其是依原著順序做到尾,加上「只刪不改」為原則,還原了原著的述事結構。
此作意義重大,不過並非這裡最想提出的重點。從舊(往日/傳統)轉換為新或現代觀賞的工程,以吸引觀眾入場,是傳統戲曲(包括粵劇)十多年來尋求的方案或出路。從這作品的創製可窺探一二。
- 以往/早期的創新工程多在劇本上出發,即創作新劇,且多寫人物傳,務求在戲劇上更能做到劇場式的張力,從人物的遭遇,經歷和思想方面創造人物傳奇中的矛盾衝突,深化戲劇的本質。
- 利用嶄新的舞台設備和現代科技為演出帶來簇新的視覺效果。如不設落幕、特別燈光,或一景多用等來來營造氣氛和增強節奏感。
- 加強背景細節令整體觀感更豐富可觀。
今次上崑《牡丹亭》以還原劇作原著為主,故其重點不在(1)劇本創作,以在(2)和(3),即舞台科技和豐富背景。 其中邀來導演郭小男,就是要注入新元素,使其在崑曲固有的基礎上能吸引新一代年青人,旨能在新時代中把傳統文化傳揚下去,讓年輕入場者至少不感納悶,才能聚焦去欣賞。
這方面,導演郭小男為場口鋪陳出豐富的物象來襯托場景。如其把中本閻王殿內原著中的各式鬼差鬼使形象化地呈現在舞台上,營造冥府熱鬧的氛圍,是其他版本少有的。又或杜寶護送家眷離城,則由原本的侍從排開充當行舟,安排上都以豐富元素令台上增添看點,而兩方人馬(宋、金)出行,亦少不了龍套翻筋斗或展示各式毯子功來吸引目光。因今次版本是全數55齣都會涵蓋,劇中尤其中段後的敵侵或禦敵情節也成為這製作的重要部分。當中有不少折排出準備交戰的陣容,更配上鑼鼓,看得出導演在文場外要打造熱鬧氣氛。雖然崑劇也不乏武打戲碼,但多由主要角色擔綱或展示,這樣熱鬧地作為背景出現較少。在《牡丹亭》這個由情出發的劇作中就顯得有些破壞崑曲作為雅樂/部的基本特色。還好在生旦的主軸戲中,導演還是以簡約的編排出發,司笛的優美配合生旦出色的唱腔,保留了這個作品最原始亦是其最吸引之價值。
另製作亦以濃烈色彩為主調,儘管一道旋轉舞台力求簡約,背景投射、服飾多以亮、彩出發,可能是服裝指導的審美眼光不及前人,反而有近乎艶俗的感覺,尤其閻王殿內的花間四友和大花神的造型都過於誇飾。除花旦服飾,其他人的穿戴也接近舞台劇戲服。就連小生柳夢梅幾套服飾也有偏多的花紋圖案,反欠清雅。
綜觀加入導演令其在固有的篇幅中呈現不少附加元素,用以中和頗長的靜態篇幅和增強觀賞效果。利用嶄新的舞台設備和現代科技為演出帶來簇新的視覺效果是其中重要一環。一道旋轉舞台在簡约中呈變化,色彩濃烈的背景和服裝都打破崑曲-貫的素雅,甚至有點誇飾,而在非生旦戲中大量加插龍套動作,無疑比之前版本熱鬧,有助吸引年靑人場觀看,唯處理趨形式化,兩者如何結合好是重要關鍵。由於長度關係,明白導演及創製團隊必需考慮觀眾的耐性而附加了很多元素來盛載、展現甚至裝飾戲文,但不能否認保全崑曲的雅淨還是最重要的部分和考量。
在文武戲之間,最喜歡創製團隊保留了生旦的優雅情調。在各式各樣的附加元素和裝飾中,還是生旦羅晨雪與胡維露的杜麗娘和柳夢梅,和各演出者在一眾崑劇名家指導和訓練下最為吸引。
有得必有失乃必然。新與舊,和傳統跟現代化要如何取捨和结合才達到把古老文化承傳下去,又能迎合現代人的欣賞模式,人人角度不同,但有些前題是必需放在前端。今回上崑的三本《牡丹亭》在簡約與濃烈中求突破,不但有著重大意義,亦為承傳拓新中探索出一些方向!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