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
在香港的戲劇論述中,真實性(Authenticity)一詞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
說到劇場的真實性,以前人們會想到「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如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真實劇場」(Real Theatre)和「一條褲製作」的「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受到關注。兩個劇團在藝術創作中都非常重視真實性。
首先,「真實性」是甚麽?
「真實」就是不顧外界壓力,忠於自己的個性、精神或品格。
「真實」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誠實,對自己的錯誤負責。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類的處境是:一個人被投擲到這個世界上,被拋棄了。生存就是投入,就是真實地參與生活。追求真實或活得真實是人的一種需要,也是個人成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受利潤掛帥或權力驅動的社會裡,這種追求或存在可能會受到壓制。生活在資本主義世界或專制社會中,所有人需要不斷地說謊,人與其他人、工作和自然都被疏離(alienated)。消費就是幸福,順從就是解放。我們的生活以利潤為基礎,我們成為商品,成為單一向度(one dimensional)的人。人們傾向於偽裝自己,以確保自己在人格市場上有銷路,他們總是按照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的要求來管理自己的形象。
另外,在專制社會中,為了生存,人們幾乎總是不得不撒謊。但是,許多藝術家或普通人都渴望獲得真正的幸福快樂和滿足感、自我實現等,他們想說真話,相信真實地生活,在創作中真實地表達。藝術家對真實的追求是為了克服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社會(或專制主義社會)對他們的不爽和壓制。無論藝術家以何種方式表現其真實性,他/她都在否定生活/社會變得單向度。他/她不接受現存的,他/她尋求更理想的,尋求另一種生活方式。
一直以來,都有藝術家希望自己的表演真實,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人一故事劇場」。1996年,在香港出生的歐亞混血劇場工作者李棫基(Veronica Needa)將它引入香港。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即興的、無劇本的戲劇形式,受過這種形式訓練的演員會即興重演觀眾在現場傾說的真實故事,並將其作為禮物送給觀眾。一人一故事劇場在香港開始流行,香港有許多一人一故事劇場(相較之下,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城市通常只有一個)。
為甚麼一人一故事劇場在香港很受歡迎?
在一個日益產生疏離感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有些人渴望分享和團結,並欣賞真實,這些人包括社會工作者,他們發現某些藝術活動是有用的賦權工具。事實上,一人一故事劇場滿足了參與者(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對真實性的需要。同時香港人對於他們認為好的、容易學習和實踐的東西,學習和模仿的速度很快(相對於一人一故事劇場,論壇劇場/受壓迫者劇場在運作上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計劃,因此沒有那麼風行和普及)。另外,部分人士及團體特別熱心及努力推廣這劇種,也是功不可沒。
有趣的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創辦人和成員是最早參加Veronica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坊的人,但往後他們未有繼續參與。我個人認為,也許,作為在香港演藝學院接受過訓練的人,他們並不特別熱衷於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即興表演方式、民眾演員以及觀眾即興講述真實生活的故事。
然而,戲劇的真實性吸引了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成員,他們開始學習並發展「真實戲劇」。
真實戲劇可以指一系列描繪個人、社會、政治或歷史真實事件的戲劇實踐。這實際上是一場世界性的戲劇運動,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將戲劇與社會和政治現實聯繫起來。
在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寫道:「近十年以來,在香港積極實踐『真實劇場』創作精神的團體,漸漸受到劇場觀眾所注目,這些活躍的同業包括一條褲製作、天台製作和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等等,以致本地戲劇工作者和資深觀眾皆對其形式與方法有一定認知。真實劇場展示了多一重對文獻的嚴謹態度,直接呈現文字報告內容和影像檔案、引用涉事人物的完整言論、為觀眾營造相對冷靜與間離的思考氛圍,都是這種類型慣常運用的創作手法。」[1]
真實劇場大師班及創作展演:家族塑像(攝影:Manson Leung,照片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提供)
然而,事實(歷史或其他)就像大海中的魚兒,而戲劇工作者就像漁夫——他在哪裡捕魚,在大海/海洋的哪個部分捕魚,他使用甚麼樣的鉤、線、沉或網,挑選他認為最重要/最相關的東西,然後將它們作為代表作品搬上舞台。
由是從「真實」擷取精要然後「再現(Re-presentation)」,真實與再現之間的比較和對照,有沒有偏差,倒是「真實劇場」創作者要十分留意和思考的課題了。
與此同時,一條褲製作已在香港劇場界牢固確立了「紀錄劇場」的存在和論述。一條褲製作提倡紀錄劇場,展示和表演真實的事件和事件。自2017年以來,它已舉辦了三屆「紀錄劇場節」。這些戲劇節獲政府資助,活動包括海外專家研討會、工作坊和演出。一條褲製作在推廣紀錄劇場和肯定真實性的戲劇方面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早在此之前,劇團就已經上演了許多基於真實事件和事件的演出,包括關於捷.古華拉(Che Guevara)、美國蝦和1967年有關的戲劇。
一條褲製作在介紹「甚麼是紀錄劇場」時引用了Peter Weiss的話:「紀錄劇場是匯報事實的劇場……它採用了真實紀錄的原材料……經過篩選的材料指向一個精準的主題,這主題普遍具有社會性或政治性。」(《紀錄劇場的十四項主張》)
一條褲製作網站還引用了Robert Leach的一段話:「紀錄劇場文本的內容建基於事實……真實的材料加上想像力,想像力的水平決定了該紀錄劇場作品是否『藝術』。」(《如何創作一齣紀錄戲劇》)[2]
「社會的戲劇:第三屆紀錄劇場節」華文紀錄劇場研討會(攝影:Jeff Cheng,照片由一條褲製作提供)
在嘗試實踐和追尋真實劇場或劇場裡的真實性的過程中,本地藝團有不同的試驗,多具濃厚的社會意識,當中有歷史研究、有少數族裔處境探索、有社會政策討論、有面向家庭探索和尋根、有以地區為基地的多元創作等等。它們的共通之處,在於致力呈現社群裡的多重視角,靈活整合那些經訪談而獲得的素材,並且以個體遭遇反映廣義的社會現象。
除了劇場,還有一些表演可以被認為嘗試實踐和追尋真實。
龐一鳴提倡的「真人圖書館」最初是在丹麥發展起來的。它的理念是讓人們成為「開放的書籍」,講述自己的故事,供他人「借閱」。
真人「圖書」一般是志願者,真人圖書館相信每個人都有個人經歷可以分享。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個人經歷分享必須真實,或以真實為目的。
「日記閱讀」由電影製作人、作家江瓊珠開創,她在龐一鳴的一拳書店誦讀了自己的日記。江瓊珠認為,寫日記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可以讓我們回顧自己的生活,從而實現共同分享。她希望鼓勵人們寫下自己的日記,然後通過誦讀分享給一群人,尤其是在人們和社會感到窒息的時候。
雄仔叔叔和李俊亮開發的文化旅遊自傳劇場是在觀眾(旅遊團)遊覽地景的過程中講述個人成長歷程。同樣,自傳式講故事也可以講述真實的故事。戲劇治療會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及其重演,在觀眾的支持下案主探索生活或它的轉化。心理劇場的運作也很相近。各種形式的受壓迫者劇場——論壇劇場、報紙劇場、慾望彩虹、隱形劇場等都利用了真實的生活故事、真實的思想和情感。還有人種誌劇場。藝術家程展緯種種介入社會的活動,也是真實的生活。
文化旅遊自傳劇場(照片來源: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網站)
有另一種表演也強調真實性,那就是行為藝術。行為藝術家並不認為他們所做的是戲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等人的極端說法是:「要成為一名行為藝術家,你必須憎恨戲劇。戲劇是假的……台上的刀不是真的,血不是真的,情感也不是真的。行為藝術恰恰相反:刀是真的,血是真的,情感也是真的。」
行為藝術與以商品為基礎的藝術市場相對立。行為藝術家(原意)試圖創造沒有實物留存的藝術,沒有可以被出售、收藏或以其他方式「被擁有」的殘留痕跡,他們的作品與資本積累背道而馳。
行為藝術家將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在現場呈現。
行為藝術是藝術家在表演中展現真實自我的一種手段,表演時間從幾分鐘到很長時間不等。美國藝術家瑪麗蓮.阿瑟姆(Marilyn Arsem)撰寫了以下關於行為藝術的宣言(以下僅列出與本文討論相關的部分內容):
這就是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就是現在。
行為藝術是現場的。
行為藝術在當下展現自己。
藝術家在表演的同時也在創作。
重現歷史作品是戲劇,而非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是真實的。
藝術家使用真實的材料和真實的行為。
藝術家不就是他們自己。
藝術與生活之間沒有界限。
時間只有現在。
地點只有這裡。
作品與創作者不可分離。
作品無法複製。
行為藝術是一種體驗--人與人之間共享時間、空間和行動。
行為藝術揭示了生活的脆弱性。
行為藝術提醒我們,生命轉瞬即逝。
我們就在當下。[3]
行為藝術的真實性在於展示自我。我相信這在真人圖書館、文化旅遊自傳劇場、慾望彩虹、隱形劇場、進行中的心理劇場,或閱讀自己的日記中都可以直接呈現。但在其他表現形式(包括所有之前提到的戲劇/劇場形式)中,事實卻是重新呈現的。
但是,重新呈現是否就是無效或無意義的真實呢?
就在最近,我觀看了秘魯廣場劇團演出的《嗨姆雷特》。在這場2024「無限亮」演出中,演員們扮演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劇中的不同角色,他們既有機會扮演自己版本的哈姆雷特,也有很多機會在舞台上做自己(真實的自己)。這是我近期看到的最震撼人心的戲劇/表演。
真實的表演讓觀眾在舞台上或任何地方都能體驗到真實,這就是它的獨特魅力所在吧?
[1] 簡戍凝,〈「家族塑像:真實劇場大師班及創作展演」記錄及觀察〉,前進進戲劇工作坊,2023年3月30日,https://www.onandon.org.hk/517766758046/a66s6kymtb23ndmrgsat8r8jcs4cxd-ex354
[2]〈甚麼是紀錄劇場〉,一條褲製作,https://www.pants.org.hk/documentarytheatre
[3] Marilyn Arsem, THIS Is Performance Art, 2011.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