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渾然一體的《海王星》
文︰鷺兒 | 上載日期︰2023年12月10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節目︰海王星 »
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演出單位︰夢劇社 »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戲劇 »

即使今次的《海王星》是重演,今次看完之後,當年的驚艷猶在。

 

作品發想自2019年底,經歷台澳演員兩次讀劇演出後,《海王星》曾於2021年在舊法院上演。兩年後,作品於藝術節搬上文化中心的舞台。演出是在2021年版的基調上改編。故事講述劇場導演陳俞君因男友吳俊廷的母親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啟發她以吳母為藍本,創作關於思覺失調症的作品,期間喚起了吳母與前夫的愛恨與恩怨,吳俊廷不想回望自己與母親過去的種種,陳俞君自己亦陷入迷惘。

 

劇組在場刊的介紹如此寫道:「在占星學中,海王星象徵幻想、救贖、混亂、欺騙、不切實際、曖昩不明,其虛幻的特質常引起混亂的局面。真實和虛幻的交錯,是《海王星》的創作起點。」

 

《海王星》演出照(提供︰夢劇社/攝影︰K.F Create)

 

事實上,《海王星》的調度、編排、燈光等也確實貫徹著「真實與虛幻交錯」這點。一如上次,作品沒有很線性地處理故事劇情。然而,這樣的剪輯卻不覺得凌亂,反而很渾然天成地呈現出一種狀態。攝錄機的運用既能攻克劇場表演的一些死角位(像背台那些),又能反映出話語權在角色間之間的轉換。聲音的運用更是出色。大聲高唱K歌後,音樂停了下來,一種孤寂感油然而生。對比2021年版,今次在演繹時加插了一段演員一起彈鋼琴。大家不發一語,只是指尖在鍵盤上遊走。本來看似每個人各自亂彈一通,後來卻漸漸交織成了樂章,彷彿是各人在藉琴鍵開始溝通,然後共鳴,又或是「融入」,引人思考。這樣的運用音樂的演繹在本地的劇場中都不多見,令人耳目一新。

 

事實上,整個作品的聲音、燈光和調度都非常出色。今次,台上的燈光令本來寫實的舞台立即切換到另一個世界。「綠色嘢」這角色也是神來之筆。一身的綠色是常見的chroma key服裝,即在影視拍攝時,可通過後製,把綠色的部分替換成各種各樣的影像。這顯示出「綠色嘢」是一個想像的產物,在其他角色的眼中它可以隨時變化,同時,角色們又與這個「想像」對話,彷彿是自言自語,又不是自言自語。虛幻與真實、回憶與當下,就這樣由始至終不斷混織著,界線模糊,渾然一體。

 

另外,對比2021年版,有些部分今次發展得更細緻,令作品進一步延伸。例如由兩位演員穿上相同角色的服裝,去演繹角色間的相處,這種表達亦非常有意思,有種「你即是我,我也是你」的感覺。英文有句諺語 “in your shoes”,意即「如果我是你」,可理解成站在對方的角度、「切身處地」思考。在舞台上,如果用鞋子,效果可能不如用服裝明顯(笑),但不論用的是是鞋子還是衣裙,這次演出中服裝的意涵得到很好的運用,也與《海王星》的英文名稱 “The Dress Looks Nice on You”(這身服裝你穿得很好看)呼應, 一切都緊扣相關。

 

但或許因為座位位置問題,相對舊法院的版本,今次在文化中心的版本少了一種與台上角色的親近感。當然文化中心的舞台大得多,可以做到的舞台效果與調度也因此較多,場地各有利弊,這是表演藝術無可避免的其中一環。

 

總括而言,雖然《海王星》是說有關思覺失調的事,但它社會議題的味道並不濃重,更多的呈現一種感覺與狀態,亦正如藝術節的導賞文章中的一段介紹:「《海王星》導演張健怡,將此視為作品的最大目標,既非要為思覺失調病人呼天搶地,亦非憐憫同情,而是用她選擇的劇場語言,嘗試在劇場裡構建一種日常狀態,哪怕那並非大部分人能夠理解、認同的一種現實。」《海王星》上演前,網上出現一陣「票房告急」。雖說現場沒有滿座,但票房與《海王星》是否出色無關。這是一場非常成功的美學嘗試。完場的一刻,我甚至有種感覺,希望外地的觀眾也能欣賞到澳門這個作品。讓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出色的美學嘗試出現。

 

(文章轉載自「評地」)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