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部分凡人一樣,筆者是對區塊鏈和NFT極度恐懼的,與AI演算法不斷簡化生活剛好相反,區塊鏈為達至去中心化和高安全性,以密碼學不斷把功能複雜化。NFT作為投資工具,似乎與大部分股票巿場一樣,無數複雜的衍生產品應運而生,這種刻板印象令筆者一直逃避認識區塊鏈和NFT,甚至認為只是終有一天會消失的潮流物。今次有幸參加「散點與連線:認識去中心化出版與區塊鏈科技的演藝應用講座和實踐工作坊」,導師手把手地教導如何開銀包、製作NFT,更初嚐買賣,令到我似乎對這新技術有突破性的改觀。
先跳過電子貨幣好壞的部分(反正現實貨幣好不了多少,一切只是信心問題),我們如何理解非同質性貨幣作為作品的存在?其實「非同質」是比較符合現實中對物的認知:世界並沒有兩個雞蛋是一樣的,硬幣亦如是,只是我們的認知中會把一物概念化,並把他們「歸類」,以至於認為完全等值就是「同質」。所以,物件是不是完全等值就成為了重點,現實中任何兩個人都不能等值,因為心靈無法量化;而藝術品的美感價值亦如是。當中一大重點,似乎是因為其依附於物質之上,人有真人,藝術有真品,以至名人穿過的衣服,其價值都因獨一無二的物質而提高。但轉到數位化後,這個價值如何保留?上課後,我的理解是,製作者透過區塊鏈方法,記錄下「製作作品」這獨一無二的事件,進而產生交換價值。
NFT出版與傳統及電子的不同處
課堂上,高重建先生以自己著作《所謂「我不投資」,就是 all in 在法定貨幣》的出版實驗為例,呈現出版NFT化書本的潛力。在過去十年電子書的默默推行下,其實大家對書本的概念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一方是作為使用物、只存在於某些平台上的電子書,一方是依附紙頁、甚或能有作者簽名的實體書。NFT書卻相當特別,高重建的1,000本書,作為非同質物件,能生成1,000種獨特的編號甚至封面,變成簽名一樣的效果,同時有電子書的使用便利,而其最與別不同之處,就是該作品會跨平台儲存於區塊鏈中,基本上真正做到永恆不滅的存在。
但是,這類書本應該如何定價?傳統書的定價主要還是建基在紙印成本上,而製作團隊背後的文字與設計,基本上都是沉沒成本,這也是很多出版社都是在做蝕本生意的原因;電子書雖然沒有實體,卻還依稀把使用價值與紙印成本掛鈎,與實體書構成折扣關係,而基本上沒有保值:你很難說你擁有一本電子書。NFT卻突破兩者,就如黃碧雲的小說因不再版、市面上流通的數量稀少,而長處炒價一樣,NFT除了發行時的價格外,因其可以限量,所以賣出後即保值。如藝術畫作一樣,其價值已超越畫布本身,而在巿場中有其交換價值,並因而能「擁有」一個藝術品,或NFT書本。另一好處,就是無論傳統書或電子書,一經發行就會被出版商抽去一大部分利潤,合約上作者編輯設計師亦通常佔弱勢。若書本以NFT出版,除了作為廣告效果的書店網紅分銷外,其他都可以把收益直接回歸製作團隊。
故NFT所乘載的,比起成本或使用價值,更多的是交換價值,其中除了作品與創作者的藝術價值,更是一種直接的肯定與支持,通過買賣可以令創作者直接得益,所以當中不單是物質的買賣,更是一種鼓勵經濟,擁有作品並不單是持有,而是對人類創意的肯定。可見,經濟是能與共享性共存,即使書本本身可以在網上任意翻版及流傳,但都不會影響擁有物的價值。這些思想,尤其令我在高重建帶領我們把文章NFT化時深思。為甚麼他人要買我的文章?文字何價?我未能為自己回答,亦自覺自已的文章未有明顯價值,NFT時代的文字,真的必須重新思考,不單只是出版內容的價值,更是如何令文字成為作者與群眾的交流平台。
買賣NFT作為交流事件與參與憑證
一直以來,出版物是單向的,文字一經印刷,已與作者斷離,直接單向地由讀者接受,即使書籍改版,亦鮮少由作者與讀者直接溝通而成,而出版物的交流平台是短少的發佈會、交流會及書展見面會。Web2.0的出現令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更多,但這個交流變得社交化,與作品的聯繫變薄;亦有把重心放在網絡文字的作者,雖短時間內得到討論區或臉書的關注,但在資訊泛濫下,除非文字出版成書,否則很快就被新資訊蓋過而不見天日,而種種的出版事件,除非刻意留下如簽名或活動相片,否則亦會消失殆盡。
出版NFT化,令出版由交流到購買的概念皆有所轉變。正因無限複制的電子書變成獨一無二的NFT產品,每一次購買NFT亦都是獨一無二的事件,而這事件是公開的:當買實體書是,除非是在作者見面會買而留下簽名,否則購買書籍的憑證只有書店的收據,亦與實體書本身是可分離的(而實體書亦只有版次而鮮有書藉編號),NFT的購買事件則會加入作品指紋之中,與作品被修改及買賣轉手等共同記帳在NFT之上永久不滅。則透過買賣,讀者可與作者及經手人有直接的聯繫,以及基於事件而有更方便的溝通,所有溝通過程都會在NFT之上留下,故溝通的成果是疊加的,作者得到的回饋會更多,亦因轉賣亦能分成給原作者,故這行為於此反而更成為對原作者的支持而非背叛。
更豐富的,是NFT書架,有人說要理解一個人,就是要看一看他的書架,過往難做到的,將來NFT流行後,大家透過彼此的書架藏書交流,並能從藏書的留言中看到讀者們與作者之間的溝通,是一個知識資訊的珍貴記錄。剛剛所有提及有關出版物,溝通,書架等概念,其實全可以於到表演藝術之上,NFT門票不單是看表演留下的記念物,更是參與活動的憑證,甚至是如書架一樣,成為個人藝術欣賞的記錄,亦與NFT出版物一樣,看完表演如讀完書一樣,是可以隨時方便地與作者溝通交流,甚至在演出後構成一個藝術欣賞的交流平台,集合品味與志向相若者,集中力量擴大表演藝術的可能性,這是未來NFT可預期的方向。當然,我們更期待不能預期的發展。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