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建構歷程——評蘭陵劇坊《演員實驗教室》、窮劇場╳江之翠劇場《感謝公主》
文︰陳韻妃 | 上載日期︰2023年6月30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主辦︰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演出單位︰蘭陵劇坊窮劇場江之翠劇場 »
地點︰國家戲劇院、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日期︰5/5/2018 2:30pm, 13/5/2023 2:30pm
城市︰臺北 »
藝術類別︰戲劇戲曲 »

時間是連續不斷的單一線軸,不斷地行進著,有不可逆性。人是時間的動物,在其中緩慢生成、變化,堆疊出生存軌跡。過去的人事物之所以存在,靠的是人的記憶和記錄;過去不能違反前述的不可逆性,無法如科幻想像般回到從前,也不會自動顯現出來,總是(透過媒介的)一種再現。[1]因此人再現過往時,不只是單純地映現而已,更為了加以詮釋,作為此刻的對照。

 

「人生如戲」為常人知曉的說法,表示兩者具共同性;人生發展不時出現戲劇化起伏,戲劇反映生活百態,以戲來演繹人生顯得很合理,卻也模糊之間的界線。舞台上戲劇,藉由虛擬手法──文本發想的操作和表演形式的展現──來「建構」生命歷程,如此人生的真實性有幾分,與對現階段的作用為何,將討論如下。

 

2018年蘭陵劇坊[2]重演代表作之一《演員實驗教室》(下簡稱《演》),以及今(2023)年窮劇場和江之翠劇場[3]推出的新戲《感謝公主》,都以個人口述生命史作戲,挖掘過去以構成自己。

 

一、內容

 

(一)《演員實驗教室》

《演員實驗教室》由各個演員講述往日回憶為內容,探究自我和生活,了解何以形成現在的自己。這戲採用「集體創作」方式去統籌文本,上下半場約各有六則演員回憶,各則間似乎沒有絕對安排順序、可以任意抽換,只從台詞裡勉強觀察出每個人如何踏入劇場,與蘭陵的關係等共同點,所以不完整,無法合成一首尾相全的故事。

 

但這畢竟要演出,演員所講回憶,乃擷取有戲劇性的吉光片羽,如柯清心反省活得規矩是對是錯,馬汀尼講監獄探監,鄧安寧分享心理恐懼,與楊麗音說起童年流連在歌仔戲戲台下、不喜歡回家的原因……,多少有一定的高潮,避開話說從頭的流水帳,不至於淪為類似心理諮商式發言。

 

演員上場時,一個個輪流走到舞台中央,告訴大家他/她的真名後再開講,衣著樸素光腳,其他演出者於台上側邊坐著椅子聆聽,整體極像在劇場進行日常訓練,那樣的強調真實形式,拆解戲的虛幻感覺。

 

不過,演員所說往事有幾分為真?首先,人思想、說話總流於主觀,特別在說自己事情時,會以本身為原點選擇有利立場來表述;其次年代久遠,記性可能扭曲事實;另外,這是一個賣票的演出,很大的劇場空間,加上現場觀眾的第三隻眼,在顧及戲劇性情況下,難說沒有表演成分,因此不免對眾人言裡的自我真實性感到疑問。

 

(二)《感謝公主》

今年窮劇場和江之翠劇場參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2023臺灣戲曲藝術節」,一同推出新作《感謝公主》。劇情從一個1950年代臺灣政治犯老鄭回顧自己經歷開始,參與革命、被捕、擔任政府眼線,輾轉於不同體制間。其中結合另一人物,十一世紀宋朝朱弁出使北方敵國、遭到扣留,取材於歷史、戲曲材料,今昔虛實交錯。

 

現代老鄭和宋代朱弁各是一條故事線,分別有三個角色。古今敘事交錯進行,而彼此有關連;古代是現代線裡戲中戲,即老鄭和革命同志,閒暇扮戲自娛的活動,古代三角色不只是台上人,也是他的同志之一;同時,現代是古代線的另一種可能,史料記載朱弁於敵國十六年,堅持其志不降,但如果朱投降了呢?編導讓這樣的設想發生於現在的老鄭身上,為了活下去而改變信念,人力有時難以抗衡生命的挑戰,變節或許才是實際。於是古今互相註解,古典人物形象和意志光輝,成為當前的理想典範;現實不堪的屈從後果,是古典的崩壞情況。

 

二、表演

 

兩個作品藉過去記憶來回溯生命,回答「目前的我是誰」問題。為了達到目的,都採化繁為簡的方式,以便趨近真實本質。

 

一是不採粉墨登場。三團的演員和在場樂師都穿現代款式、簡單俐落線條衣服,不做過度裝扮,貼近平常感覺;二是技巧,運用類似戲曲虛擬化,捨去寫實戲劇。這些劇團日常培訓中,有過轉化傳統藝術的身體訓練,如京劇、南管、梨園戲等,使演員更具創造想像的能力,而兩戲都充滿簡約寫意美感;三是演員,由誰來敘述和演自己事情。《演》各人講己事,親身擔任現在敘事者和回憶裡自己角色,自我對話,形成後設思考情形。當演員扮演以往時空的自己,意為過去行事的因結如今的果,預設有演化關係存在,尋去時路以致現在,即求「一致性」的我。《感謝公主》是自己加他者的演出分工,依據劇團專長,窮劇場負責現代老鄭劇情,江之翠劇場以梨園戲演朱弁故事和演唱南管曲子。現代戲劇和梨園戲[4]差異非常大,後者語音和表演在在有別,此戲現代、古代組分職明確,戲劇演員不唱南管,梨園戲伶人不說戲劇臺詞,沒有過多涉足對方表演領域,除隱喻異質文化無以交流外,亦是人改變理想信念後的變化,忘記原來名姓,透過不同人飾演一異身同命的個體,造成邏輯意義的斷裂,無法統整內在最後失去自我。

 

《演員實驗教室》和《感謝公主》重現個人記憶,選擇過往事件,用片段或完整的戲劇方式,嘗試構建自己。《演》所選切片式回憶,較難指出與現在的我之關係,不知必要性為何;一個人扮演今昔自己,略失平板面貌;又因演出者眾,上台說故事的人都是主角,所以內容分散;作品定調為「實驗性質」的活動,終究不比劇團關起門來的訓練,而是有觀眾在場,個人記憶恐怕變得「表演化」而失真。

 

《感謝公主》從南管曲《感謝公主》產生創作靈感,用宋代朱弁和現今臺灣政治犯合成一故事,表現人做選擇後,更大挑戰是如何面對往後人生,當初決定怎樣影響此刻,脈絡繫連得相當完整;演員分組所屬不同時空,有利呈現個體多種面向。

 

當記憶只是記憶,不能深入地反映真實性的話,生命建構之努力便缺乏意義。

 



[1]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2011),頁38-39。

[2] 蘭陵劇坊創立於1980年,創團者是金士傑(1951-),藝術指導為吳靜吉(1939-),以現代戲劇為主,充滿實驗精神,是當時臺灣第一個業餘的小劇場團體。1979年開始創作,活躍於1980至1990年代,1991年解散。2009年、2018年金士傑以「蘭陵三十、四十」周年紀念為名,召集曾參與劇團的蘭陵人合演以往作品如《貓的天堂》、《荷珠新配》和《演員實驗教室》等。

[3] 窮劇場和江之翠劇場都是臺灣的劇團;前者主要是現代戲劇,由馬來西亞籍高俊耀和臺灣籍鄭尹真,在2014年成立。其關注如何轉化傳統藝術,常改編古典、當代文學為劇場作品,並使文學改編與社會議題結合;後者是南管音樂和梨園戲的團體,由周逸昌(1948-2016)在1993年創立,後來周因故逝世,資深團員魏美慧和陳佳雯繼任為正副團長,接續前任的南管現代化理念,將傳統藝術與當代劇場結合,使古老藝能找到新生機會。

[4] 梨園戲是流行中國福建省南部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在臺灣也稱南管戲。它歷史悠久,以閩南語系中的泉州話來唱唸,使用南管音樂,保留很多南北曲,表演遵守「十八步科母」基本程式,也有模仿傀儡的動作,因此風格古老,被視為宋、元南戲的遺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