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開始推行的「國際創意交流計劃」(Creative Meeting Point),是西九文化區為本地獨立舞蹈藝術家所策劃的跨地域交流活動,旨在替一眾有潛質的舞蹈創作人,連結海外藝術家及機構,打開視野,刺激創意。適逢今年自由空間首辦「自由舞」,順理成章也建立了「FIRST創作平台」,邀請其中六位曾參與「國際創意交流計劃」的女舞蹈藝術家,於四月底及五月頭的兩個週日黃昏,分兩批在自由空間細盒內進行分享。在沒有任何前設之下,向觀眾展示她們刻下的創作方向、製作理念。
率先跟觀眾分享的首三位編舞:馬師雅、藍嘉穎及邱加希,其創作項目都不約而同是跟非舞蹈專業的人士共同發展,嘗試前往未可知的領域去尋找新的刺激。近年創作過好幾支成功獨舞作品的馬師雅,伙拍了一眾影像科技專業的朋友,實驗擴增實境(AR)融入虛擬實境(VR)的延展實境(XR)技術,為她的一個舊作品注入新的互動元素,去思考如何能夠為現場舞蹈帶來新的美學衝擊與觀演體驗;近來對運動中的身體動作甚感興趣的藍嘉穎,就請來一位雜耍藝人,試圖透過觀察及拆解其花式拋球中的身體律動,再把觀察所得去進行整合創作,復以雜耍藝人親身演繹示範;已暫緩舞蹈創作一段日子的邱加希,則透過表情及動作,即場以身體去回應三段她當人體模特兒時,描繪者在過程中的說話錄音片段。
第二週的另外三位編舞:徐奕婕、李思颺及黃碧琪,其展演內容恰巧皆有大量話語,當中有直白的說明,但更多的是自我詰問。現正處身倫敦進修的徐奕婕,透過即時視訊方式參與,並放映她攝製的《我的舞蹈生涯?》舞蹈錄像三部曲,帶出有關影像、光線、舞蹈與話語之間的思考;一向在舞台上動作凌厲的李思颺,就選擇好好端坐著,以口頭簡報的形式,將她構思良久的《天鵝湖》改編概念,以及她為此作所搜集得到的資料與其詳盡分析,向觀眾進行匯報;壓軸的黃碧琪,上半段先是邊播放訴說她如何去面對觀眾作演出的心情的錄音,邊走到觀眾席與觀眾作肢體互動,然後下半段就邊播放一段她道出外遊時所經歷過的失物小插曲,邊利用錫紙塑造不同物件,再配合她的身體去呈現不同形態,嘗試帶出觀看與被觀看之間的關係,以至反思偏見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
自由舞2023:FIRST 創作平台(攝影:Jesse Clockwork @Moon 9 Image,照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縱觀六個片段,邱加希的展演令人印象尤深。她以身體紀錄作為出發點,分別邀請了專門繪畫人體的畫家、媽媽和前男友,在繪畫其祼身之時,亦錄下他/她當時說出的所觀所感。要赤裸裸地面對陌生人、親人,以至曾經甚為親密的前戀人的目光,還有他們直率的回應,已經不容易,但邱勇於跳出其舒適圈,並以這些畫作及錄音作為現場展演的素材,在現場以不同的形象、身體、表情去與其對話。短短的展演中就涵蓋了對身體的感知、母女之間的愛、回憶與當下等等主題,十分完整豐富,極有潛力進一步發展延續。
整體來說,這六段形式及主題各異的片段,某程度上反映了當下本地一班中生代獨立編舞的多元關注面向,但可惜我並未見到太多直接源自「國際創意交流計劃」所激發的創意,亦因此難以反映計劃的延續成效。此外,縱有突出的展演片段,但節目中也有個別創作示範流於表面。當然我也明白「FIRST」純粹是一個讓藝術家們作出階段分享的平台,然而,舞蹈作為一門表演藝術,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進行更深入的探究,提升藝術水平,似乎還需要更多的自省與指導,才能有所進步與突破。
(文章於《舞蹈手札》同步刊出)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