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的一課:從教育角度看《奇妙的夢幻旅程》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23年5月22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主辦︰跳樂劇團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日期︰5/5/2023 7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其他 »

走進兒童劇場《奇妙的夢幻旅程》的演區,佈景設計簡單,堆疊的紙皮箱外繪上縱橫線條或披上綠色、啡色的布,紙筒與紗巾組成的樹散落其上,便成了火山、沙漠、森林的場景。簡單而固定的佈景並未限制觀眾的想象,隨情節發展,雖未明確地劃分不同演區,但燈光變換與演員略帶誇張的聲線、動作,卻讓兒童觀眾目光專注,按情節發展變換想象的空間。

 

故事以尋找失蹤的亞馬遜鸚鵡為引子,三位演員扮演追蹤鸚鵡的科學家,按鸚鵡消失的蹤跡,從熱帶雨林走到沙漠,以至海洋,藉此介紹三個自然環境的大小生物。追尋期間,演員數次邀請小觀眾走到台中,參與水轉化為蒸氣、分隔污水雜質、中和海洋污染等科學實驗。場內小觀眾在互動環節均主動投入,踴躍舉手參與。氣氛熱烈而節奏緊密的互動環節,讓小觀眾輕易地隨演員走進大自然的想象世界,建立起「大自然冒險家」的身分角色。

 

開場背景引入後,隨著觀眾席燈亮,觀眾被邀請成為「大自然冒險家」的分隊隊員,為接下來穿過演區,遊走至展覽廳的探索活動作鋪墊,給予觀眾沉浸式的體驗。展覽廳被佈置成海洋空間,巨形的水母布偶、七彩水母懸掛上方,配合地下的光影投射,以及各海洋生物的展示,簡單的問答互動、生物動態扮演,讓走進海洋空間的小觀眾投入情景。劇的尾聲,參與其中的觀眾,會獲發「愛護大自然」證書,走到演區一同合照。身分建立,並貫穿全劇,讓他們逐漸投入當中。當天年幼的觀眾在大多情況下都表現專注,間或傳來笑聲、回應聲,相信都有一個愉快的觀劇體驗。

 

代入家長的身分,看到孩子露出專注笑臉,表現興奮,對演出是滿意的。若從教育工作者身分切入,則認為此劇尚有改善空間。觀場刊的劇團簡介,期望觀眾能「以互動藝術體驗的嶄新模式形式學習」,全劇確實有不少與自然生態有關的知識可供學習,只是卻顯得雜亂而欠缺統一的主題。從劇情而言,追蹤鸚鵡是主線劇情,推動劇情發展,製造戲劇懸念,但卻收結匆匆,鸚鵡改變活動軌跡的原因最終未有交代,成了不重要的枝節。各種動物資訊成為主要內容,如詳細的描述亞馬遜鸚鵡、沙漠蝗蟲的特徵、習性;海洋中最大與最小的魚、水母、兩棲動物的特點;火山爆發至形成海洋化石的過程;再加上前文所述的實驗內容。海陸空無所不包,結尾亦提出保育的重要性及做法,富教育意義。不同資訊豐富多樣,但短短一小時的劇場,各內容匆匆帶過,對年幼觀眾而言資訊量略大,未能建立深刻印象。雖有實驗活動作互動,但資訊的傳遞主要還是單向口述,由演員直接讀出非日常能接觸的訊息,而不是以情節交代,年幼觀眾在劇場完結後,能帶走的或許只有印象式的主線劇情及巨形道具的畫面。如果期望小觀眾能學習到不同的生物特徵,以及愛護環境的重要性,並能「啟發創意潛能」,或許要有更細緻的流程安排。

 

劇團在引發兒童想象力,讓他們一同探索,體驗大自然奧妙,享受戲劇藝術的樂趣同時,如能適當地給予思考空間,讓他們連繫自身經驗,相信有助增加他們對身處環境的同理心,產生共鳴,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