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C.》是個有趣的名字,聯想很多,是「forsee」縮寫?是「為了看見」的簡稱?是把「foresee」中的「fore」及「see」拆開為「之前」及「看見」,又或是電腦程式語言C的「for 迴圈」?哪一種猜想都好,都和時間有關。再看宣傳文字,舞作主軸是一位無人相信的預言家,散發著一份對時代及生存意義濃厚的焦慮,因此對作品的歷史觀照,以身體言說記憶,滿有期待。
甫進場,舞者們已在台上了。此安排,也是一種看待時間的姿態,提示觀眾已進入一種先設的存在處境及精神狀態。開幕,一群舞者背向觀眾,以慢速合拍地往台後前進。一種回到過去,或是離開現在的身體暗示。這個簡單但其實一點也不簡單的動作,得要不同個體的存在完全融合才有感染力,純粹沉澱,才有力量。一字排開的舞者呼吸合一才達至純粹的整體效果(ensemble),可是,大概是年紀關係?還是狀態未夠?有些舞者似未有聆聽別人的耐性,腳步輕浮稍欠力度。但這個開場,顯出編舞有敘事的意向。
然後是左右兩台前各有舞者起動,機械人般的動作帶科技感,時間又轉為現代或現在。
接下來是群舞和雙人舞蹈的穿插。一向以動作難度高及澎湃力量見稱的綽舞團,群舞如舊地好看,但當中幾近某種標誌性的風格,顯示的抑壓、躁動、奮起的情緒跟過往作品未免重複,稍欠細緻的情感變奏,突變有時,細膩漸進也需要。更有趣的是雙人舞時段,不同舞者(特別是二團的年輕舞者)亮相,表現出個性及對生活的看法,很有意思,安排不同編作舞者以主體站台,而不是群眾(chorus),也是一種創作過程民主化的實踐。
但是,那位化身為稚氣無知小女孩的C或預言師,設定平面,跟活在水深火熱的世俗男女的強大落差,並沒有敘事力度,反顯得突兀,她這個天使一般的「角色」,預見了甚麼?如果是代表一種俗世的磊落真誠、抗世的本質,成就謊言滿地的清流,就要再好好發展,不是幼童跳踏就是純潔代表。最後一場她不斷在各人荒地上插上紅花,如果是代表栽種某種力量及希望的話,對我而言是欠缺說服力,她這個「角色」更恰似是一個編舞者願望的投射,而不是以她的出現,帶出有關歷史及時代的辯證。
當然,舞蹈演出長一個半小時,絕不簡單,對綽舞團舞者的技巧及情感力度大有信心,但如果劇場出身的編舞潘振濠想引入更多劇場元素,豐富敘事向度的話,可能要更多細膩的動作編作,更多層次的情境變化,更多歷史參照,自己也常問的是:舞蹈創作可否內化回憶為身體語言(embodied memories),舞作不停在情緒再現,而展開更多層次的感知和情態?但作為潘的第一個嘗試,很是欣賞,也繼續期待。
(文章於《舞蹈手札》同步刊出)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