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英國撥款機制與轉變
文︰譚穎敏 | 上載日期︰2023年4月1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唐馬倉庫(照片來源:唐馬倉庫官方網站)
主題︰藝術資助
城市︰英國 »
藝術類別︰其他 »

2023年4月

 

英國文化界近年除了要面對脫歐、疫情、通貨膨脹高企所帶來的影響外,新一輪經英格蘭藝術委員會[1](Arts Council England)的政府撥款,和近年的「提升地區政策」(Levelling Up),惹來極大爭議之餘,亦大大影響藝文界未來的發展。

 

撥款

 

英國的藝術文化事務隸屬文化傳媒及體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al, Media & Sport)管理,旗下由英格蘭藝術委員會負責進行撥款工作。英格蘭所有藝團,不論大小,都是每三年向英格蘭藝術委員會申請撥款。現時獲資助的團體共計985個,不論是每年資助額為五萬英鎊(約48萬港元)的小型藝團,或是廣為人熟悉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倫敦南岸藝術中心(Southbank Centre)、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或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等年度資助超過1,500萬英鎊(約1億4,500萬港元)的藝團皆在名單上。[2]當中分為一、二、三級(Band 1 / 2 / 3),主要是劃分不同資助額的藝團所須呈交的年度報告和企業計劃書之深度和多寡。獲取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年度資助的藝團稱為「國家選定團體」(National Portfolio Organisation,簡稱 NPO),情況猶如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年度資助團體,不少中小型藝團都期望獲得NPO的身分,在宣傳或品牌效應上比較容易解釋和得到肯定。但當然,不一定成為NPO才叫成功的,著名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便是沒有國家資助也營辦得非常出色的例子!

 

2023-2026年度資助

 

於2022年3月公佈的年度資助申請要求中,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大幅改變計劃書的要求,增設展述「投資原則」(Investment Principle)和「提升地區政策」(Levelling Up)的環節,同時又加上要求,駐倫敦的劇團須表明是否願意搬離倫敦區域。這一切改動,在短短兩個月間發生,令各藝團措手不及!

 

新增的「投資原則」包括以下四點:

  • 抱負、志向與質素(Ambition and Quality)
  • 活力與動力(Dynamism)
  • 環境保育責任(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 共融與關聯性(Inclusivity and Relevance)

 

觀乎以上的各點要求,其實和政府近年倡議的全球暖化行動、種族共融等議題息息相關。只不過當藝團申請撥款時,須在各議題上列明未來十二個月內有何短期目標、三年內的長遠期望,並分別列舉在未來十二個月內與未來三年內的三大行動時,藝團便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提升團員的活力和內在工作潛力、在演出製作上如何考慮物料應用、佈景的前身(pre-life)與演出後的安排(post-life),以趨向環保的新姿態等。各大小藝團在列舉目標與行動時,一方面要覆蓋足夠的層面,另一方面要夠實務和實際,因為只要撥款獲批後,每三個月一次的季度報告便須就著所呈交的預期行動來匯報進展,不完成季度報告便不能取得下一季的資助額!

 

另一個「提升地區政策」的要求其實是英國政府自2019年開始提倡的概念,主要用以平衡英國不同地域的差異,提升周邊不同地區的經濟,激活偏遠地區的發展。這正好回應近年藝術界批評過多資源集中於首都倫敦的說法。因此,各大小藝團於申請年度資助時,須列明過去一年和未來活動中,有多少比重是在「提升地區政策」下的重點發展城鎮。而今年最令人關注的是,文化傳媒及體育部於未來三年削減英格蘭藝術委員會投放於首都倫敦的2,400萬英鎊撥款,即是說在倫敦的藝團將要每年被削走八百萬英鎊(約7,700萬港元)。於是乎,英格蘭藝術委員會推出「轉移計劃」(Transfer Programme),各個駐倫敦的藝團須於申請表上表明是否願意於未來三年內搬離倫敦。對於不少藝團來說,這可真的是一個難題:每個藝團在倫敦皆有其人脈和聯繫,藝團工作者亦已在倫敦不同地區成家立室,一個月之內要決定整個藝團是否搬離倫敦,談何容易!但選擇駐守的話,就要面對可能不獲撥款的危機,當時藝團各自召開緊急董事局會議以探討未來方向,藝團之間亦隔周開會討論對策,甚至出動各藝團主席聯手要求約見政府高層,聞說更有藝團要求員工逐個表明是否願意離開倫敦工作!

 

重大的撥款結果和影響

 

2022年11月4日,英國各大小藝團皆嚴陣以待,等候委員會的撥款通知。消息一出,可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272個藝團首次獲得NPO的資助,亦有223個藝團的年度資助有所增長,餘下443個團體的資助金額保持不變,並有84個團體的資助被削減,其中最震撼業界的是有32個團體的資助全數被削,其中包括倫敦兩大歌劇團體之一的英國國家歌劇團(English National Opera)、擁有46年歷史且於倫敦西劇院地帶辦得非常出色的唐馬倉庫(Donmar Warehouse)、在過去六十年來於倫敦培育新晉編劇的重要劇場之一的漢普斯泰德劇院(Hampstead Theatre)和擁有138年歷史,位於曼徹斯特東北面城鎮奧爾德姆(Oldham)的奧爾德姆大劇院(Oldham Coliseum),被削資助額如下:

 

  • 英國國家歌劇團被削£12,600,000(約1億2,200萬港元)
  • 唐馬倉庫被削£504,619(約490萬港元)
  • 漢普斯泰德劇院被削£752,607(約730萬港元)
  • 奧爾德姆大劇院被削£604,067(約580萬港元)

 

左:漢普斯泰德劇院(照片來源:Official London Theatre網站);右:唐馬倉庫(照片來源:唐馬倉庫官方網站)

 

消息一傳出,藝術界議論紛紛,一方面是英國國家歌劇團被全數削減資助,卻被安排可選擇遷移至曼徹斯特以延續獲取1,700萬英鎊的資助(約1億6,400萬港元),另一方面是如此重大的資助削減,將嚴重影響英國的歌劇發展,亦大大打擊英國培育新晉編劇的潛力。若然政府的藝術委員會在這兩個重大項目上大開殺戒,那麼國家仍重視英國的歌劇發展嗎?曼徹斯特本身有兩個團體作歌劇巡演,遷移英國國家歌劇團往曼徹斯特是明智的決定嗎?全數削減漢普斯泰德劇院的資助,培育編劇的工作是否將被置諸一角,不再受重視?業界討論的過程中,亦有提及削減倫敦資源乃前任文化部長Nadine Dorries下的指令,但在藝團遞交三年資助計劃書至撥款資助結果出爐的期間,英國首相以至文化部長已全部換了面孔,甚至連Nadine Dorries也於坊間議論紛紛的時候,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削減英國國家歌劇團的資助是曲解了原有的「提升地區政策」。再細看英國文化部長一職,原來自2010年以來,已先後有13名文化部長上任,即近乎每年一個。面對部長的不斷變更、大幅度的撥款改動、未來藝術發展的不確定,難怪業界反應甚大。

 

這一回波動中,英國國家歌劇團被削龐大資助額,牽連幾百名員工和來年參與製作的自由身藝術工作者。一連串的遊行抗議、聯署聲明、與政府高層和議員會面周旋,眾多聲音要求英格蘭藝術委員會撤回決定,至少要讓英國國家歌劇團履行原定與各表演者協定的演出和製作,亦不能貿然安排遷往曼徹斯特。最終英國國家歌劇團獲一年的暫緩期,以1,150萬英鎊(約1億1,100萬港元)的資助額作2023/24年度的營運,同時審視遷往倫敦以外地區的可行性。(按:截稿後得知最新消息,英國國家歌劇團與英格蘭藝術委員會達成共識,未來兩年將以2,400萬英鎊〔約2億3,600萬港元〕 作為最高資助額,首要條件是歌劇團須於倫敦以外地區尋求基地,但同時可繼續擁有倫敦體育館〔London Coliseum〕以搬演劇目。)

 

英國國家歌劇團遊行(照片來源:《衛報》〔The Guardian〕)

 

另一邊廂,漢普斯泰德劇院卻未有暫緩的安排。於2022年12月初,即撥款結果公佈後一個月,該劇院的藝術總監Roxana Silbert宣佈卸任,劇院一向標誌著以新晉編劇家為本的模式,亦將進行策略性改變,以應對財政上的重大改變。儘管劇院表示會繼續推動和上演新晉編劇的作品,但相信力度一定大不如前。

 

英國藝壇帶來的啟示與反思

 

從過去大半年的改變與波動中,其中探視出一些值得參考和思索的方向。先以英格蘭藝術委員會新增設的四大「投資原則」來說,無疑增加了藝團不少行政工作,特別是撰寫計劃書方面,要認真地考慮如何以環保、可持續的模式處理佈景製作與棄置等,絕非易事;但在撥款資助方面加上這些「額外要求」,無疑是推動相關大議題得到確切執行的方法之一。香港展能藝術會多年來要求政府在場地租用或資助撥款上,將通達服務納入審核的考慮之一,能達至更共融演出的將獲「加分」,藝團不一定每個製作皆共融通達,但在有誘因的情況下,推動的力度自然大不相同。其實在推動共融藝術、環保、戲劇教育,甚至長者藝術等議題上都可應用得到。

 

第二是民間回應和支援。成為NPO後所須呈交的的資助報告中,藝團須提交全年活動的碳排放量。明明是一個藝團,要呈交環保數據確是頭痛萬分。但英格蘭藝術委員會指派非牟利團體Julie’s Bicycle統籌數據,每個藝團只須遞交巡演哩程、住宿類型與長短、演出場次和燈光及佈景數量等,便可大概計算出碳排放量,以便各藝團每年細看其活動的綠色元素與環保程度。坊間亦陸續出現「劇場綠色手冊」(Theatre Green Book),為藝團如何達至更環保的方向訂立標準。觀乎美國的藝術倡議團體Americans for the Arts 多年來為藝團進行的簡單問卷收集和報告(Arts & Economic Prosperity)[3],以一頁紙、短短八至十條問題,集結各地區大小藝團的觀眾在演出前後之消費,得出政府每花一元在藝術資助後,藝團在呈現其藝術作品、推動創意藝術之餘,同時為社會帶來多少經濟效益,誘發多少周邊活動等。藝術從來都是抽象的創意和無形的影響,但在今時今日講求大數據和引證的社會下,各方的民間智慧可以如何有效地向商界和資助者展示藝術對經濟發展、社會效益、甚至是環境保育上的影響?藝術家未必是最擅長統整數據的人選,但民間一定有喜愛舞台藝術的人能夠化無形的成效為可見的數據。

 

最後,英國國家歌劇團和漢普斯泰德劇院被削減資助後,兩個藝團不同的應對方式和坊間的迴響,亦反映出頗截然不同的結果。英國國家歌劇團以遊行、聯署和遊說的方式抗議,善用他們的人脈網絡,加上背後一班多年來與歌劇團緊密合作的表演者和幕後工作者努力發聲,以團體的力量和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周旋,最後換來至少一年的暫緩期。本地有評論表示,其實漢普斯泰德劇院素來有編劇界的支持,亦代表著倫敦未來新編劇本的發展,若不急於著藝術總監卸任,同時加以彰顯其新晉編劇家計劃與發展方向等,是否會得到坊間更大的支持?筆者多年前在「中英劇團」任職時曾歷資助被削減一半,當時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深深體會到何謂「有危便有機」。今時今日,不論是香港劇壇要面對的,或是疫情後的艱難,加上世界局勢之大變,有危便有機,我們從中又該以哪種態度自處?

 


[1] 有時被翻譯成英國國家藝術委員會,由於另有威爾斯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of Wales)、創意蘇格蘭(Creative Scotland)與北愛爾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of Northern Ireland)分別管理威爾斯、蘇格蘭與北愛爾蘭的撥款,故筆者選擇翻譯成英格蘭藝術委員會,以示其分別。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劇場愛好者,具豐富經驗的藝術行政人員,多年來專注機構營運、籌款/贊助項目、演藝節目與市場推廣等。現居倫敦,於擁有29年歷史的形體劇場「Frantic Assembly」擔任總經理(General Manager)。曾任職「鄧樹榮戲劇工作室」、香港展能藝術會、「香港管弦樂」團、香港藝術節、「中英劇團」與「劇場空間」。留美期間於擁有76年歷史的青少年管弦樂團「Arts Umbrella」(現稱「Eugene Springfield Youth Orchestras」)任行政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