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新作《白頭宮女》取材自編劇黎茜姸與外婆相處的日常點滴,演出由馮嘉輝(下稱甲版)及嚴頴欣(下稱乙版)分別執導兩組演員,帶來兩個截然不同的嫲孫故事。畢竟每人總有個嫲嫲/婆婆,亦有不少人於屋邨成長,因此此劇的預設場景令不少觀眾產生共鳴。編導的最大考驗,在於怎樣在流水帳中抓住及呈現重點,並且令人設及劇情具戲劇性而不離地。
不同的嫲孫樂
本劇講述一個公屋嫲孫——三妹和君日的平凡故事。大概「阿嫲覺得你餓的飽」和「吃橙飽死」是編劇對外婆最深刻的回憶,因此劇中有頗多的吃飯場景,三妹如侍女一般的存在,只要君日在家,三妹便茶水不斷,忙個不停,卑微得不會歇坐,反映老人家不辭勞苦、愛護家人的潛在本能,以及一種戰爭逃難陰霾遺下為口奔馳的歷史基因。
劇本雖為一劇之本,但在文本化為實質演出的過程中,卻顯得被動,尤其對於看過兩個導演版本的觀眾而言,大概都會感到不同版本呈現的戲劇質感和人物面貌很不一樣,也令我好奇編劇筆下嫲孫的原型究竟是怎樣。與其說編劇創造故事,倒不如說導演才是真正說故事的人,原劇本經詮釋、提煉及舖排後,又投射了個人特質及經歷,幾經變奏,最後才成為現在的舞台版本。
在同一屋簷下,兩組演出的人物對白亦有些微分別,主要道具的擺位亦不同,演繹上各有發揮。兩組嫲孫的風格各異:陳煦莉及潘泰銘較鬼馬直白,嫲孫間會有「食隔夜蒸水蛋會有大春袋」的抵死對話,這個三妹較活潑奔放,愛聽收音機,又享受和君日玩美食自拍;君日則是型格青年,言行舉止頗有三妹外剛內柔的影子。至於王曉怡及杜雋饒的演繹,則較樸素純真,三妹較斯文内斂,對君日的拍照舉措羞而避之;君日則是窩心乖孫,導演特別安排他收好摺枱摺櫈,以騰出空間讓三妹活動身體,帶出嫲孫間悄然的的關懷互動,同時這舞台調度令演出更具流動性及靈活性,亦能側寫公屋的狹小空間,頗見匠心。
選材與呈現
此劇著力處理「時間」這永恆主題,當中的戲劇矛盾並不是生死時速式的拆彈壓力,而是一種今日未知明日事的暗湧。甲版以「逆行時鐘」帶領觀眾回到過去,最後時間凝固在晚上七時,即君日記憶中三妹的開飯時間。將實際功能的道具時鐘兼作呈現戲劇意象的圖騰,一方面提升思考層次,同時避免觀眾捉錯用神,過分聚焦於時間推移有否與劇情犯駁,是可取的藝術化處理。
另一個重要意象是收音機的聲音,從觀眾入場時從收音機中徐徐傳來的暖場曲及場地規則,以至嫲嫲隨廣播哼唱和起舞的金曲,全劇將收音機聲舖墊成一種熟悉的聲音景觀。這種迴環往復的都市聲音,映襯著獨居老人期盼親人的孤獨和抑鬱,亦是三妹得以縈繞觀眾在心間的憑據。陳煦莉飾演的三妹演出尤佳,不但在說話的聲線語調、外表打扮和小動作上顯老和世故,演繹節奏亦張弛有度。她好些到位的對白(如說「劈橙」而非單單「搣橙」),以至戲劇化的誇張演繹(如與君日自拍前梳頭及塗唇的動作),都突出一種老頑童的幽默及荒誕感。
筆者對乙版的聽覺記憶,則由沖廁聲開始,整套戲以嫲嫲與君日無間斷地吃喝拉睡,交代人生日常,有些場景安排細緻(如將摺櫈當作枱來用、三妹利用「特別窗戶」傳遞餸菜、嫲孫分別於露台憑窗眺望等),顯示導演對公屋生活的熟悉及觀察入微。君日最後有一段重要的獨白,表達對嫲嫲的思念。乙版以平行時空的方法呈現,安排君日和三妹錯位演繹,讓演員更易投入和發揮。
能在小小的黑盒空間裡搭建温馨的蝸居,像真度之高尤如示範單位,尤其碌架床後的活門佈景機關所營造的魔術效果,讓觀眾直呼過癮,這方面佈景設計及道具人員實功不可沒。一樣米養百樣人,切橙也不只有一個方法,雖是同一個劇本,兩個版本能帶出不同闡釋及想象,正是取捨不同,各擅勝場,背後包含編導對世情不同的觀察和感悟,世間之愛,實可因捨而得,值得我們仔細玩味。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