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
文化評論常常忽視文化網絡的建立。
1904年,英國作家維珍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畫家凡妮莎.貝爾(Vanessa Bell)在她們的父親去世後,搬到了布盧姆茨伯里(Bloomsbury)的房子,戈登廣場46號。從此,這裡成為了藝術和文化活動的中心。她們的哥哥把他劍橋大學的朋友們帶到姐妹倆主持的「星期四晚上」(Thursday Evenings)。在這些聚會上,他們嚴肅地討論和辯論了各種問題,包括藝術的地位、英國日漸衰落的帝國問題等等。
於是,一個名為「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團體形成了。這個號稱「無限靈感,無限激情,無限才華」的聚會持續了三十多年,成員橫跨不同領域,包括藝術界、藝評界以及學術界。通過他們之間的友誼和合作,布盧姆茨伯里派成員也促成了小組以外的文化網絡的建立。他們經常與出版商和其他文化機構合作,推廣自己的想法,支持其他藝術家和作家的工作。通過頻繁地與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接觸,他們的影響甚至超越了英國。比如,作為最早接觸「布盧姆茨伯里派」的中國人,徐志摩回國後,便以它為模板,和陳源、凌叔華等人成立了「新月社」。
從非正式的社交聚會,到更有結構的組織;從集中在某一生活或工作的社區,到跨越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歷史上,文化網絡確實有許多值得討論的案例。
如今的文化評論卻似乎更趨向各自為陣,甚至閉門造車,是因為它的主要關注點常常是在地的文化產品和實踐。但是,來自不同地區、文化和學科的評論家,本應通過共享文化興趣、價值和實踐來相互連接。這種網絡可以涉及各種形式的交流,例如訊息、經驗和資源的共享;也可以包括各種形式的機構,如大學、藝術組織、媒體、政府機構等等。
作者於2022年為「東京藝術節FARM」所做的講座「數碼化作為一種策略」(照片由作者提供)
文化網絡的建立對於文化批評的發展是必要的。
首先,了解特定地區和學科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甚至能將評論置於區域性乃至世界性的脈絡下,文化評論家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或者文化現象的各種語境。如果有一個文化網絡,讓文化評論家分享作品,並提供反饋、批評和分析,這將有助於擴大視野、培養批判性思維並產生新的想法。
其次,文化網絡對文化批評的另一個貢獻是更加包容地反映人類經驗。文化網絡的建立,能帶來不同的切入視角,不同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幫助評論家更加關注文化生產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促進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文化景觀。通過關注主流文化中被較少代表的聲音和觀點,文化批評家還可以幫助創造讓邊緣社群參與文化生產和消費的空間。
最重要的是,文化評論網絡的建立,可以促進更大的合作和交流。通過了解並參與不同地區正在進行的辯論和討論,文化評論家可以促進更緊密的全球文化理解,甚至是策略性的合作。各地的文化評論界合作開展各種項目,如共同撰寫文章或書籍、組織文化活動或展覽、製作播客(podcast)或影片、參加會議和研討會等等,有助於促進跨地區的理解和產生新的見解和視角。
那麼,這個網絡要如何形成、交流要如何進行呢?
有不少學術機構和文化機構發起線上或線下的各種會議和研討會,但其中能長期地和持續性進行的案例不多。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亞洲戲劇構作網絡」(Asian Dramaturgs’ Network,ADN)。AND由新加坡的42中心(Centre 42)發起,並於2016年在新加坡舉行了首屆網絡研討會,目的是為了分享和整合亞洲的戲劇經驗和知識。此後,來自亞太地區的戲劇構作、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在日本和澳洲舉行了各種聚會。筆者策劃的「最南階段」(Southernmost)藝術節中的文化論壇,也曾與42中心深度合作。
作者策劃的「最南階段」藝術節的文化論壇(照片由作者提供)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回華語世界:文化評論界中有沒有足夠的交流、有沒有長期的網絡和平台的建設呢?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的香港、台灣、北京分會之間有沒有相互了解和深入合作的計劃?我們對東南亞文化評論的發展又有多少了解呢?
發展文化評論的網絡需要資源和策劃的投入。
第一是借力打力。和藝術節、藝術中心或者藝術家合作,鼓勵本地的藝術項目拿出一部分資源,支持邀請來自區域和國際的文化評論家。這些評論家的到來,能為本地的文化活動進行紀錄、分析、評估、研究,同時也能促成本地和外地的文化評論之間的交流,形成雙贏的局面。比如筆者在2022年進行的《靈戲在線》項目,就利用演出的資源,邀請來自各地的五位評論家參與整個創作過程的討論。
作者於2022年的線上創作項目《靈戲在線》(照片由作者提供)
第二是研究合作。本地的文化評論組織,是否能夠爭取到一些資源,或者能夠整合其他地區的資源?然後去發起和不同地區的文化評論家的合作,共同開展研究項目,探討和比較全球視角下的文化現象。這可以幫助產生新的見解和視角,為跨文化交流提供機會。
第三是數碼技術。探索數碼技術和人文學科交叉的領域,首先是文化評論未來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同時,數碼技術也能作為一種策略,協助來自不同地區的文化批評家之間的網絡建設和合作。因為有了數碼平台,分享想法、合作研究項目、建立學者和從業者的網絡變得更加容易,也更節省資源;文化評論的數據庫、文獻檔案的整合和分享,也變得更加便利。
以上只是文化網絡建立的一些策略。
對文化網絡的批評,需要被納入文化批評的主要關注點;促進文化網絡的建立,也需要被納入文化批評的願景和使命。將來自不同地區和學科的人們聚集在一起,促進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觀點的個人和群體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本來就應是文化評論「無限靈感,無限激情,無限才華」的源泉啊!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