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
「香港戲劇工程」由2012/13年度成為北區大會堂的場地伙伴之後,在首三個劇季的主要製作先後上演了《王子復仇記》(Hamlet)、《伊狄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和《海倫的奇蹟》(The Miracle Worker),所走的是西方經典的路線,之後覺得不得其法。為了選演一些對觀眾更有意義的劇目,也為了超越北區大會堂那狹小且缺乏裝備的舞台的限制,香港戲劇工程於2016年上演了《水滸》,除了在劇場兩度演出之外,還到了北區十間中小學和三所大學巡迴,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恒生大學(註)。
《水滸》
《水滸》的演出風格以簡約為主,基本是兩點:一是一個以四棵可以靈活移動的樹幹的舞台佈景;二是由五名演員扮演數十名角色,真箇是「台面說書跳出且跳入,後台搶換恰似打真軍」。這話怎說?「說書」是我國民間傳統藝術,但其實與希臘劇場中的歌詠隊與布萊希特的敘述者屬於同一個光譜,可是中國的說書、評彈藝術當中,說唱者與演員同為一人。筆者曾目睹一評彈藝人演《林冲夜奔》,坐在椅上撚撥三弦的說書人可以身不離座地「錚」的一聲,一個滿腔冤憤、英雄末路的林冲竟然活現於眼前,可謂神乎其技!《水滸》的演員沒有評彈專家的功力,但對於跳出跳入角色,他們覺得既有挑戰性,亦過足戲癮。說書風格當然有助於敘事的流暢,譬如只需說話一句,已達到時空轉換,便是一例。
《水滸》舞台設計模型(照片由李衛民提供)
《水滸》演出的服裝既古且今,是因為現今時代給予的「藝術牌照」(artistic license),無須追求歷史上的正確,況且,這也是為了「搶換」(quick change)的方便。因為始終是一齣有歷史朝代背景的劇,演員一些簡單的身段和造手,還有現場敲擊,都帶有傳統戲曲而又中西合璧的韻味。相信這些處理在近年的本港舞台較為少見,而對觀眾而言,大概有一種耳目一新,卻又有點親切的觀感。《水滸》的迴響是正面的,而盧偉力兄曾在劇評中指出,《水滸》在劇場上的呈現具有「後設劇場」屬性。
雖然古語有云:「少不讀水滸」,但從觀眾回饋得知,其實不少小學生都從中文課程中讀過某些《水滸》的情節,而一般而言,《水滸》的故事確是深入民心。當然,一個接近三小時的演出無法把長達數十回的原著全面呈現。無論如何,透過魯智深、林冲、楊志、宋江、李逵、武松、朱仝、潘金蓮、燕青、李師師和宋徽宗等人的人物誌故事,足以勾勒出原著中的精華部分。其實這些故事也包含了一些命題,譬如:王安石變法是梁山泊聚義的其中一個誘因、宋江把人迫上梁山的手段和權術、宋徽宗在文藝方面的貢獻、英雄招安的啟示和透過潘金蓮述說宋朝時代婦女的社會地位等等,著實已帶有為原著注疏和與它對話的味道。
因為《水滸》的良好先例,於2017年,《三國》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下一個演出,而製作「文化中國系列」的概念也得以鞏固。《三國》既是第二部由章回小說改編的舞台劇,遂有駕輕就熟的態勢,其演出成績足以使它成為新域劇團廿五周年在香港大會堂劇院的製作。2019年,香港戲劇工程在演出《詩聖杜甫》之後便專攻兒童劇,「文化中國系列」亦改由「新域劇團」策劃和製作了。
《三國》演員唸《念奴嬌.赤壁懷古》(照片由李衛民提供)
《三國》
可以這麼說,沒有《水滸》的經驗,也寫不出《三國》來,蓋因後者牽涉正史,而故事又更複雜,所以改編之初便訂下了原則,要盡量根據歷史;結果,類似孔明「借東風」的神化橋段遂捨去不用,正史中周瑜不是給諸葛亮氣死的,故此這情節也沒有在劇中出現。三國時代有三場大戰,分別是(一)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擊潰袁紹,從而稱霸北方;(二)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合力打敗南下的曹操,三國鼎立之勢得具雛形;(三)夷陵之戰,東吳陸遜火燒蜀軍八百里連環營,大敗劉備。《三國》一劇包含了首兩次大戰,由曹操崛起寫到關羽之死。關羽死後,曹丕、劉備、孫權相繼稱帝,到了公元229年,歷史三國才正式出現,故此套用今天電影語言,本劇只算是《三國前傳》。
為了讓讀者對劇情有更清晰的概念,以下列出《三國》十四場分場,對一些熟悉其書的讀者,大抵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出劇情的內容。
分場表 |
|
角色第一次出場 |
1. 孟德崛起 |
a. 殺伯奢 b. 伐董卓 c. 招賢才 |
曹操、呂伯奢、袁紹 |
2. 煮酒英雄 |
a. 論英雄 b. 斬華雄 |
劉備、關羽、張飛、華雄 |
3. 曹袁對峙 |
a. 論英雄 b. 斬華雄 |
郭嘉、田豐 |
4. 關羽降操 |
a. 三罪便 b. 受厚恩 c. 解白馬 d. 走單騎 |
張遼、馬僮 |
5. 官渡之戰 |
a. 許攸投 b. 燒烏巢 |
許攸、戰神 |
6. 卧龍先生 |
|
諸葛亮 |
7. 火燒新野 |
a. 燒新野 b. 走樊城 c. 長板坡 |
夏侯惇、趙雲 |
8. 遊說東吳 |
a. 說群儒 b. 見孫權 c. 激周瑜 |
魯肅、孫權、周瑜 |
9. 周郎施計 |
a. 相欣賞 b. 群英會 c. 苦肉計 |
蔣幹、太史慈、黃蓋 |
10.火燒赤壁 |
a. 橫槊歌 b. 燒赤壁 c. 華容道 |
|
11. 荊州情況 |
|
|
12. 西取益州 |
|
張松 |
13. 漢中為王 |
a. 明入川 b. 壁上觀 |
糜芳 |
14. 英雄末路 |
a. 漢中王 b. 失荊州 c. 四面歌 |
|
從以上的佈局,讀者不難看出結構的特點:曹操的一世奸雄與劉備的韜光養晦、以柔制剛相映成趣。關羽是本子末段的焦點;在首演場刊的文章〈遊走於歷史與小說之間〉中,我曾寫道:「曹操連結東吳,劉備求教於諸葛亮如何應對,諸葛亮一句『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於是,關羽就出兵了,簡單輕率得叫人吃驚和懷疑。遍查史書,卻無半點解釋。固然,關羽在樊城「水淹七軍」,大勝于禁,把曹操嚇得差點要遷都避禍。至於後來關羽兵敗被圍,又頗有四面楚歌的悲壯。」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關羽的殞落其實與他的傲岸剛愎不無關係。然而,從個人的閱讀,他也極可能是一場政治角力中的犧牲者,因此在關羽被擒跪地之際,劉備、孔明、曹操和孫權上場給他來一個政治斷正;張秉權兄說這一場與蕭伯納《聖女貞德》最後一場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於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張馳關係,為了篇幅原故,則無法著墨太多了。
與《水滸》相似,《三國》起用的演員只有六位,他們分別是杜施聰、郭偉豪、柳文興、張振中、陳仕文和蔡之崴。「威師傅」在本劇的分量與功能十分重要,除了由他訓練演員武打功架之外,情節如「黃巾之亂」和關羽的「斬華雄」、「試赤兔」、「走麥城」都非用傳統戲曲武打處理不可。至於牽涉千軍萬馬的官渡與赤壁兩場大戰,就憑他親身穿靠上陣飾演戰神,以一人之功力「打」出來的!
要應付時空不斷轉換的場景,李衛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焦土」式的空靈舞台設計,還透過莫耀華不少有動感的圖解、詩句和標題,三國的歷史背景、時局變遷、地理環境,以至戰術運用,都得以清晰地展現。音樂方面,兩次演出先後運用了琵琶和二胡現場演奏,效果各擅勝場。最後,更加值得表揚的是服裝與造型設計,是為袁玉英和陳明朗兩位得獎之作,有圖為證:
《三國》角色造型照,(從左至右,上至下)杜施聰飾演曹操、柳文興飾演劉備、郭偉豪飾演關羽、
陳仕文飾演孫權、張振中飾演諸葛亮、蔡之崴飾演戰神。
(照片由李衛民提供)
《三國》榮獲第27屆香港舞台劇奬『最佳服裝設計』及『最佳化妝造型』兩大獎項。
其後
《水滸》與《三國》確立了「文化中國系列」的軌跡,順製作年份排列下去,有2018年初的《鑄情——羅密歐與茱麗葉遇上牡丹亭》、2019年的《布萊希特.周恩來.二三事》(盧偉力編劇)、2019和2021年的《詩聖杜甫》和去年的《風鐸.敦煌》,後二者因為創作性較高,就不叫改編了。選材方面的基本考慮有三:一是根據歷史年代,二是改編不同的文學品種或藝術體裁,三是主角的重要性。新域劇團2023年的製作將會是由盧偉力編導的《豐子愷》。至於明年,則再由本人操刀,上演《蘇東坡》。
「文化中國系列」的演出數年下來,友輩關心好歹有些歸納。我國歷史文化浩瀚無垠,要學習的、要傳承的何其之多,因此未敢輕言總結!只是認識自己文化根源是應有之義,「文化中國系列」的初心是稍盡綿力,野人獻曝而已。至於《水滸》和《三國》之中涉及戲曲風格的引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院院長焦菊隱先生曾有不少開創先河的作品,張秉權兄對這方面亦素有研究。無論如何,這課題或者風格的確值得我們繼續探索下去。
(註:學界巡迴的版本為濃縮版。)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