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三年,「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終於擺脫了世界疫情的影響,重新在香港舉行音樂會和其他活動。藝術總監、小提琴家林昭亮,今次更是事隔差不多超過二十五年,再次在香港舉行獨奏會,也為音樂節作揭幕。而這次他的鋼琴拍檔,是他們在這個音樂節中合作多年的居港鋼琴家張郁苓。張郁苓更在這場獨奏會中,把她所寫給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輓歌》,交由林昭亮作音樂會首演。
他們所選奏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林昭亮從來沒有在香港演出過、或曾灌錄唱片的樂曲。而作為獨奏會開場的作品,他演奏了巴赫的《為小提琴和鍵盤所寫的E大調第三奏鳴曲,BWV1016》。如果以演奏巴赫樂曲的標準而言,林昭亮在運弓方面的沙石,明顯地相當多。不過,縱使對上一次聽他演奏巴赫的樂曲,已年代久遠,但約莫記得他的演奏,也不算很莊嚴整齊。巴赫作品的風格,與他自己的拿手好戲,顯然是兩個世界的類別。可是,當晚演出時,他對音色和旋律線條的處理,無疑是非常輕盈漂亮,在雙音的演奏更是通透而平均得無懈可擊,整體上則較為偏向歌唱性的浪漫。而對快速的樂章的演繹,也相當爽朗漂亮。但是,這套作品相對地也不算很嚴肅,即使多一些個人的風格,影響也不太大。張郁苓演奏第二樂章時,模仿古鍵琴的演奏風格非常明顯。林昭亮與她在樂句中的對位追逐,在演繹及演奏上,兩者的演出十分精彩和典雅。
在舒曼和布拉姆斯的《F-A-E奏鳴曲》裡,抒情浪漫的作品風格,開始慢慢與林昭亮的演奏習慣拉近。演繹〈II.間奏曲〉時,林昭亮自然而輕巧的歌唱性,把舒曼這首作品的藝術歌曲風格,演繹得相當動人,張郁苓的鋼琴伴奏,亦圓潤得很迷人。而在對比強烈的〈III.諧謔曲〉裡,林昭亮的演繹與絕大部分的小提琴家的演奏,有著頗大的分別。開首的單音強奏主題,他以極克制的弓法去演奏,之後才再由接著的素材,把這段主題的情緒推高;在第二主題中,他反而不收斂,直到中段的「過門」部分,他才把素材的熱度減退,再而連接他預設的不強勢主題的再現。不過,他這個演繹,反而令短暫的完結段落,變成了全曲的重點。這個不尋常的佈局,亦估不到竟然相當合理!
而之後的布拉姆斯的《A大調第二奏鳴曲,作品 100》,毫無疑問是屬於林昭亮的演奏風格範圍的一首作品。他處理整首樂曲的推進,在情緒的鋪排上,相當出色,而琴音的控制亦非常優美,八度雙音的爆發力亦具有閃耀的光芒,在短暫的轉調的演繹,色彩的改變、雙音的樂句,亦相當漂亮。而他在第二樂章的演繹,尤其是在主題裡,漂亮的琴音、再加上非常細緻的樂句演奏,的確令布拉姆斯作品最藝術的一面表露無遺。在演繹上,也出現了一些他自己的觀點——例如在樂句的最高點,並不作為音量攀升的大路習慣等。而他的演奏,重現了他過往最全盛時期的演繹個性。未有機會聽過初出道時,就在歐美及國際樂壇上令人津津樂道的「林昭亮琴音」的聽眾,這次可以從這段演奏中,聽到當年的極致了。張郁苓在這首樂曲中,與林昭亮的合作亦非常合拍,兩人的共識都十分相近,整體的演奏令作品有很是優秀的演繹效果,具有詩意。
當晚,有一首由張郁苓所寫的小提琴作品《輓歌》。張郁苓所寫的小提琴獨奏旋律線條十分優美動人,鋼琴伴奏部分則較多變和激昂。他們的合作和思維的統一亦令人感到非常意外,演繹非常動人。林昭亮在主線條的演繹,琴音清澈,感情內斂,極之動聽。其實作品亦有濃濃的浪漫時期法國風格,那也剛好作為連接布拉姆斯及德布西作品的橋樑。林昭亮在九十年代初,曾灌錄德布西的《小提琴奏鳴曲》,不過當年不知道是不是換琴換得太頻密而過分將就,似乎漸漸地不見了他為樂迷們津津樂道的演繹個性。
今次他在香港演繹德布西這首樂曲,即使未算完美無瑕,但在玩弄色彩多變的音色方面及處理法國音樂夢幻一面的手法上,無疑相當成功。雖然未必會令人完全認同他的處理方法,例如出現在第二樂章的小跳弓,他卻刻意地用上拖拉式的分弓演奏,令到聲音更加傾向朦朧色彩,不過林昭亮處理作品的快速跑句,反倒能夠在清楚分明的音符中,依然投以帶有力量美的甜美音色,這卻未必能夠人人做到。過往他演繹色彩與旋律,都能達到極致的法國樂曲——聖桑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的演繹水平,至今都依然為小提琴界和聽眾一致公認的頂級演奏。演奏法國音樂顯然是他的強項。
最後,他加奏西班牙作曲家法雅(Manuel de Falla)的《西班牙民歌組曲》(Suite Populaire Espagnole)中的《霍塔》(Jota)舞曲。過往,西班牙風格是他的拿手好戲之一,今次雖然不太完美,不過他演繹豐厚而豪邁的舞曲風格時,依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八度的雙音非常漂亮,撥弦亦激烈,突然轉變的溫婉氣氛,還是垂手可得,只嫌在強奏時,運弓出現了瑕疵而已。
經過近三十年後,林昭亮重返香港舉行獨奏會,雖然未算完美,但是不知是否要適應琴的關係,多年來他最具特質的演奏風格早已飛往九霄雲外,成為一個不再林昭亮的林昭亮。這次,驚覺他重拾全盛時期的演奏習慣,重現了當年最驚為天人的公認特色,把一個早已消失的年青林昭亮,再次搬上舞台,令人更加期待,日後這個「樂壇新貴」,能夠再繼續發光發亮。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